第12届欧洲宣言展 | 给西西里岛一个焕发生机、洗刷名声的机会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748   最后更新:2018/10/14 21:09:15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8-10-14 21:09:15

来源:典藏Artcoco  王凯梅


在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著名的四首歌广场上(Quattro Canti ),通向四个方向的大街聚合在这里,城市依此被分成四个部分。2000多年来,环绕西西里岛的各种外族轮番在这里做主人或被奴役: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甚至遥远的北欧海盗维京人。如果说“全球化”一词是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的流通交融所作的最具时代精神的概括总结的话,西西里的历史将这种人类文明的交流共生至少提前了20多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当那些在地中海上漂游数日并且严重超载的难民橡皮船抵达西西里岛时,这个自2011年以来被定义为欧洲的难民危机的现状,其实是可以找得到与其相近似的历史摹本。

巴勒莫大教堂


沿着四首歌广场其中之一的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街走,可以到18世纪的宫殿改造成的西西里地区的现当代美术馆。笔者走进美术馆那日,一场突然的暴雨刚刚从城市上空飘走,冷却了酷暑中的街道。在暴晒与清凉之间,正好驻足在美术馆墙上用英文和意大利文书写的几行字“In the middle of”“ Nel Mezzo di”,意为“在中间”。这是艺术家劳伦斯·韦尔(LawrenceWeiner)为201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创作的作品,“在中间”代表一种寻找位置和重新定义权力的文字游戏,韦尔以一贯的怀疑态度质问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位置,“在中间”表达一种艺术家的创造力被挟持在资金与理想之间的状态。而在巴勒莫和正在这里进行的第12届欧洲宣言展的背景下,“在中间”成了一个超越艺术范畴反映欧洲政治现状的行走着的典故。西西里岛是位于地中海中央的一片陆地,它漂落在欧洲与非洲、西方与东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间,它的一面是代表着富有、和平的自由世界,它的另一面面对着贫穷、战争和被独裁恐怖剥夺了生存权利的落后地区。居于这些对立面之间的西西里,如今带着自身的复杂历史和当下的紧迫状况,在2018年的夏天,以艺术的方式带动对人类命运未来的集体思考。

劳伦斯·韦尔(Lawrence Weiner), “在中间”


被称为游牧双年展的欧洲宣言展回应着威尼斯、卡塞尔这些固定发生的国际大型双年展和文献展,从它曾经游牧过的地方,包括斯洛维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西班牙的圣萨巴斯蒂、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等等,透露出宣言展所怀有的在欧洲的非主流二三线城市制造事件的野心,针对艺术权力集中在首都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全球艺术界现状做出反击。2018年的巴勒莫欧洲宣言展,以“行星花园,孕育共存”(The Planetary Garden. Cultivating Coexistence)为主题,该主题取材于1997年法国植物学家吉尔斯·克莱门特(Gilles Clément)的环境宣言,将地球比作一个行星花园,而人类则是它的园丁。在地球进入人类活动主宰地球面貌的“人类纪”,让我们来看看护守花园的园丁之作为如何呢。

位于巴勒莫市中心的Casa del Mutilado 是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时代遗留下来的法西斯建筑风格的代表


植物园

巴勒莫市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植物园,开启这个关于花园的宣言展,一切显得合情合理。正午的地中海烈日当空,植物园入口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门与植物园内展现建馆历史的小小博物馆,都好像是封存了两个世纪的时间的标本,就连几乎不工作的空调吹出的热风都散发着自地理大发现时代起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吹向欧洲的闷热潮湿的空气。混在展品柜里的一些没有头尾的纸片,图解制作热带植被标本的步骤,看上去更像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不是历史文献。植物园渐渐成为当地植物学院的教学场所,学生们在这里学习采集、记录和分类植物。自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奠定了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后,人类用理性和逻辑为植物界制定系统,让今天改变物种基因的高科技成为可能。

巴勒莫植物园入口处


在探讨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上,哥伦比亚艺术家阿尔贝托·巴拉亚(Alberto Baraya)的作品非常具有当地性。巴拉亚从18世纪欧洲探险家在美洲大陆收集植物标本的历史出发,为宣言展特别制作了对西西里岛植物的新考察,但他的考察不是基于西西里岛上大自然中的植被,而是在巴勒莫城区的教堂和圣像祭祀台上收集的朝拜者们奉献的植物、花卉和果实。巴拉亚把这些新物种按照植物分类法的形式有序排列,这些看似仿佛植物分类图的作品被放置在植物园的玻璃暖房中,与真实植物的混搭,展现出人造与天然、宗教与自然的镜像关系。

阿尔贝托·巴拉亚,《西西里岛植物新考》


巴拉亚用失去根茎短的植物展现这个被科学家称作大自然的造化的时候,被依托在大自然果实中的神的显形再次经过人类之手变成一种新的膜拜。数月后,当我在中国西北的丹霞地貌,目睹无数游客用手机拍下七彩岩石后,低头修图的情景,不禁再次想到巴拉亚的作品中自然与宗教的呼应,在手机刷屏时代里一种新的膜拜的诞生。此刻,夕阳穿透云层飘出漫天红霞,大自然以亘古不变的庄严君临天下,无数只手机对准天空,人们为屏幕上捕捉到的最美照片欢呼,如果在此对巴拉亚的作品继续延伸,社交媒体上的美图可以取代祭坛上真实的供奉物了。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知识让人类拥有了理解自然的能力,技术让人类有了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优越感,而图像时代里社交媒体的图像分享在异化着我们同自然的真实关系。植物园中展出的加拿大艺术家Michael Wang在波兰废弃的煤矿拍摄的业已绝种的植被在地下被碳化的状态,黑色碳化物充满质感的纹理形成如同抽象绘画的丰富图案,艺术家在凝视地球植物的演变,而碳化所隐喻的物种的灭绝,化石燃料带来的排放对地球变暖的直接影响,这是超越美感的严酷现实。

Michael Wang在波兰废弃的煤矿拍摄的业已绝种的植被在地下被碳化的状态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指出,处在人类纪的地球生物,无论贵贱,面临着的是同样的命运,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改变自我的使命。中国艺术家郑波的作品《恋蕨癖》(Pteridophilia)似乎是在回应拉图尔提出的人类改变自我的使命。在植物园一片东方韵味的竹林深处,一只视频播放器中传来一名男子的呻吟,竹叶被折断和咀嚼的窸窣声让人浮想联翩。郑波的“酷儿生态”将身体作为测量自然的工具,除了作品自带的情欲色彩让郑波的名字几乎出现在宣言展开展以来所有的评论中,从人类纪的角度看,爱上植被就如将自己身体暴露在各种极端地理状况下的19世纪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搭乘上用身体测量地球的“洪堡式地球电梯”,去感受地心震动在地球最厚点引发的冲击波。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细线”串联起共同的痴迷,我担心的是郑波今后的艺术走向,今后可能被长久地挂上“与树木合欢的艺术家”的标签。


宫殿

许多年前,我曾以游客的身份来过巴勒莫。还记得抵达巴勒莫的那天下午,满街行人都身着盛装,街道上洒满了彩色的纸屑,女孩子们宽大的长裙摆动在布满街头的圣母圣女神像之间。原来,那日正是西西里的一个宗教节日,在这个盛行天主教的岛上,一年到头不缺少这种以祭奠宗教圣女相关的节日。意大利艺术家马蒂尔德·卡萨尼(Matilde Cassani)把西西里宗教节日中最常见的彩色纸屑演变成宣言展期间的庆贺,成千上万的纸屑从市中心四首歌广场投向市民,纸屑慢慢飘落,把瞬间的绚丽和宗教的神圣散布给世俗的狂欢对于西西里岛这个处在欧洲的边缘和非洲的前沿的地中海岛屿,深陷在难民危机和经济危机中的意大利,被丑闻政治家和臭名昭著的黑手党抹污名声的西西里岛,宣言展的到来的确是给西西里一个重整生机、洗刷名声的机会。正如巴勒莫市长在宣言展的致辞中所言:宣言展给巴勒莫一个审视自我、寻找自身价值的独特机会,展现一个强化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属于意大利的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之都。宣言展中,巴勒莫城市中一些半个多世纪未曾打开过的宫殿被改造成宣言展的展厅,在那些古老的石柱间还没有完全清理的杂草和乱石间,当代艺术以最真实的对世界的反映鲜活登场,宛若白日焰火。

马蒂尔德·卡萨尼开幕当日展出的作品《一切》(照片来源:第12届欧洲宣言展)


与马蒂尔德·卡萨尼作品同时展出的尼日利亚艺术家Jelili Atikud行为作品的录像,展示了在宣言展开幕日,Atikud 和众多黑人志愿者身着绿色服饰,头顶植物、神像和土壤在巴勒莫街头行走。这一源自非洲土著对土地的膜拜在巴勒莫这个汇聚四方宗教八方人种的中心广场上,在这个漂浮在地中海上的非洲难民的小船渴望抵达的第一个安全港湾的岛上,显得尤其神圣。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已经有75万非洲难民冒着被地中海随时吞噬的危险,在西西里岛上岸。同时,有1.6万难民葬身大海。他们当中有人死在恶劣天气带来的船毁人亡,但也有许多人在已经眺望到西西里岛的轮廓时,在欧盟拯救难民的官僚步骤中,成为“任其死亡”船上的牺牲品(leave-to-die boat)。在面对地中海的一座宛若迷宫的19世纪建筑Palazzo Forcella De Seta,艺术家组合“法医的海洋学”(Forensic Oceanography)的几部围绕地中海难民船的影像作品,《液体的暴力》《死于拯救》《液体的痕迹》,用调查和事后还原现场的手法,将晚间新闻一句话略过的难民死亡数字演变成带着海水咸味的漫长而焦心的生死场。这些从一种死亡逃向另一种死亡的人们,希望他们的灵魂在这个面向大海的迷宫里得以安息。

Forensic Oceanography, 'Liquid Violence', 2018, Video installation and mixed media, Commissioned by Manifesta 12


出生于荷兰的南美洲移民后裔艺术家帕特里夏·卡尔森哈特(Patricia Kaersenhout)在Palazzo Forcella De Seta一间铺着花色马赛克地板的房间里,堆起了一座一人多高的盐山。在18世纪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黑奴相信如果他们吃了盐,身体就会变轻飞回非洲,因此一些种植场甚至都不给黑奴吃盐。几个世纪来,“飞翔的非洲人”成为一个黑人渴望自由的象征。今天,贩奴贸易已沦为历史,但作为沿袭生命和文化的大海依旧不是平静的。走出宫殿,在通向大海的一片草地上,我看到一群群奔跑踢球的黑人少年,这些带着自由梦想飞翔的黑人孩子们,他们当中一定会诞生未来的天才边锋戴维斯(Alphonso Davies)(注1)。

帕特里夏·卡尔森哈特,《盐之魂》


街头

夏日的巴勒莫街道上充满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游荡在这个充满南欧风情的地中海岛上,遥想它的历史,面对它的现实,温润的海水和那不时爆发的西西里火山危险的诱惑,在山与海之间被电影的演绎和日常的惊险共同塑造出来的黑手党的神话,连同它的美酒美食,共同构成西西里岛美丽、浪漫以及似水柔情中迭逢奇变的特殊魅力。周末午夜的巴勒莫街道上,各种改装了音响的汽车相互比试着缓缓前行,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从那些破旧不堪的菲亚特车里传出来,路边烧烤摊上冒出的浓烟,足以和维苏威火山媲美。各种肤色的男女老少簇拥在街头,就连家犬都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仿佛午夜遛狗在巴勒莫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罢了,街头本身就是剧场!文献展中的“城市剧场”(City on Stage)敏锐地捕捉到了巴勒莫城市这种波西米亚风格,艺术家组合Masbedo把一部破旧的小卡车改装成“移动的电影棚”,将车子停在巴勒莫的大街小巷,请过路人出演艺术家创作的剧本。移动的电影棚回应着电影《天堂电影院》中在西西里岛走街串巷放电影的怀旧故事,也让意大利电影传统中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再生。而电影的震撼力还远远不止于记录当下。位于巴勒莫市中心的Casa del Mutilado是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时代遗留下来的法西斯建筑风格的代表,建成于1939年。这里曾经的主人是叫嚣着种族歧视言论的法西斯狂人,曾经用战争的武器肆意摧毁人民的意愿。在Casa del Mutilado,我看到了这个宣言展上最震撼的艺术作品,西班牙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卢卡斯(Cristina Lucas)的三频录像《无尽的闪电》(Unending Lightning,2015年至今)长达六个小时的影像,列出了自1911年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对平民的武装空袭。银幕每秒刷新一次,左侧的屏幕列出地点、责任方和平民伤亡人数;中央屏幕上的世界地图显示空袭发生的地点,城市的名字如同炸弹从空中落下,右侧屏幕展现空袭地点的资料照片。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的三频录像作品《无尽的闪电》


随着屏幕上的时间进入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地图上的炸弹越来越密集,直到1945年8月6日,广岛和长崎的名字落下,银幕被一道巨大的白光照亮。之后,原本黑白的影像转成彩色,影片进入第二章。从二战结束到烽火再燃,世界只歇息了一年,炸弹又继续落下,更多的城市名字已让我无法继续辨识下去。《无尽的闪电》让我看到了人类好斗天性的集中表现,也应证了那句中国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走出放映厅,Casa del Mutilado高耸的立柱托起的中心镂空圆顶以古罗马建筑的理性庄严,朝向天空发出对今人的警告:这个世界还会美好吗?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的三频录像作品《无尽的闪电》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西西里的太阳已经离我千里之遥了。最近的几个月中,地球升温再一次创出历史新高,北冰洋海冰融化把一只饥饿觅食的北极熊推上刷屏的关注点,森林大火从北欧烧到南欧。世界并没有变得太平,炸弹继续落在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富裕的欧洲是否还能接纳难民?人道主义之光在极端主义信仰下风雨飘摇。就在上周末,瑞典举行了全国大选,高举“把瑞典归还瑞典人”口号的反移民右派党“瑞典民主党”以17%的选票成为瑞典第三大政党。想到在观看《无尽的闪电》时我观察到瑞典是欧洲几乎唯一没有落下炸弹的土地,新的种族主义党派的得势给笃信自由的理想蒙上阴影。2018年的世界,危机可能是一个最被重复的关键词,铺天盖地的社交媒体取代了新闻记者的权威,特朗普以个人推特治国,西方新闻界百年历史的报刊被称为“假新闻”的发源地。安迪·沃霍尔所预测的“每个人成名的15分钟”在迅速消费的时代仅用15秒就可以塑造成名。生活,更像是划过夜空的彗星,面对苍茫宇宙无非白驹过隙。巴勒莫欧洲宣言展塑造的“行星花园,孕育共存”,是愿景,也是警告。人类,这些失职的地球园丁,现在,该是照顾我们的花园的时候了。

第12届欧洲宣言展

2018.6.16—11.4

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


文|王凯梅

摄影|李素超

本文刊载于《典藏·今艺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10月刊,原标题:在中间,孕育共生》。

【注释】

1.17岁天才边锋戴维斯目前被拜仁慕尼黑签下,作为一名出身于贫民区的黑人运动员,他已经成为今天的黑人孩子们崇拜的新偶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