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安奇 欲望的规训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854   最后更新:2018/10/08 16:38:06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8-10-08 16:38:06

来源:798艺术 王薇


雎安奇“道和丸”光社影像中心展览现场


雎安奇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举办的个展“道和丸”中展示了其近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录像作品《比体温低1.5~2℃》、《R级:观癖》、《咏舞》、《大字》,及与展览同名的装置作品《道和丸》。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董冰峰意在尝试以一种全新的图像研究的路径对雎安奇的艺术实践展开探讨。展览期间,三部由雎安奇导演的电影作品《失踪的警察》、《诗人出差了》,及《北京的风很大》亦会以专场放映的形式呈现。


展览同名装置《道和丸》是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在展厅窗边一个样式古旧的米斗中,数千个名为“道和丸”的传统蜡封蜜制药丸被放置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塑关系,使药丸与米斗分别具有了不言而喻的引申含义。而展览标题中的“和”在董冰峰的解读中被寄寓了某种理想中的平衡,或是二者间得以相互流动的通道之意义。从这一观念出发,该件作品亦可被视为是对整个展览主题的指引。


一层展厅展示了雎安奇创作于2017年及2018年的两部近作《R级:观癖》、《比体温低1.5-2℃》。对女性及男性身体部位的分别观看构成了两部作品之间的一种微妙关联。尽管在此次展览中《比体温低1.5-2℃》的呈现方式并未采用之前该作品展出时的墙面投影放大形式,而是以六频无声彩色录像装置的形式置于展厅地面之上,然而作品所呈现出的敏感而犀利视角却并未因此而被减弱。透过镜头所提供的直接凝视,无论是被传统视为禁忌的身体区域,抑或是观看本身,均被置于一种无所遁形的境遇之中。反之,对真实而自然的身体状态的回避或许正指向了一种对欲望源头的否认。这不仅仅是对肉体层面的揭示,亦是对一切现实表象背后动机的隐喻。

《R级:观癖》会议桌、椅子、监视器、收藏级喷墨打印 12通道彩色无声录像装置 2017年

雎安奇“道和丸”光社影像中心展览现场


与该组作品仅一墙之隔的《R级:观癖》则模拟了一个会议室的场景。在一张样式保守的会议桌上,摆放着12台老式电视机及监视器,反复播放着一个男性对女性私处观看的视频。影像被艺术家有意处理成一种类似负片的效果,与周遭墙面上展示的视频截帧形成了有效的呼应。视频中的男性以一种近似观察、研究的姿态对女性身体进行明目张胆地窥视,一个似乎本应与情色相关的场景却在艺术家的处理下显得格外惊悚。而围坐在会议桌旁的观者亦成为了这一窥视行动的参与者。通过对情色氛围的消解,以及集体参与的观看模式的设定,一个充斥着恶趣味的、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行为就此被莫名地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如果说分级制本身即是对观看行为的一种政治规训,那么这个划定的准绳显然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

在二层展厅的一个由玻璃阻隔的密闭空间中播放着三段由雎安奇以红外线摄像机在成都的一个地下舞厅拍摄的视频。这部名为《咏舞》的作品借用了一个在古诗创作中常常被用到的题目,在与作品内容相契合的同时,又形成了格调层面的反差,一种略带讽刺的荒诞感弥漫其中。古诗中以华美词藻对舞蹈情境的描绘,与该部录像作品中以直白的镜头语言对欲望现场的揭示,看似是高雅与粗鄙的对照,却同样指向了真实的欲望,而前者不过是一种经过规训后的表达。经过处理后的视频,以黑白无声的形式呈现,随着节拍摆动的身躯却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美感。如果说对欲望的粉饰构成了一种假象,那么《咏舞》恰是重新将假象还原至原始的真实。


雎安奇“道和丸”光社影像中心展览现场


《大字》是此次展览中与历史反思相关的一部作品。影片通过对一个带有意识形态遗留物的庞大现场,及彼时风云变幻的全球革命浪潮的呈现,回溯了一个距今并不遥远的特殊年代。1968年,在新疆东部一处无人区修建有一个秘密的军用机场。作为航标,由碎石堆砌而成的三十个体量巨大的汉字组成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标语铺陈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从高空俯瞰,这些每一个字约等同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汉字时至今日仍清晰可辨。

回到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戈壁滩上,影片的镜头不断在高空航拍与地面近距离拍摄之间展开切换。与一览无遗的宏观视角形成对照的是微观视角下无从辨识的局部景观,提示了在对历史展开观看及判定时视野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伴随着这些戈壁景观的视频片段,影片不时穿插着同一年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影像资料。通过对同一时间点上被不同意识形态的革命浪潮席卷下的社会景观的并置,作品意在呈现彼时全球各地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共性及差异,并以宏观视角对中国那一特殊历史年代作出回望与反思。而从新疆拍摄现场运至展厅,并放置于影片播放屏幕对面展台上的戈壁碎石,亦如同一组历史的证物,以真实而静默的姿态回应着影像中的历史钩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