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履垂象——尹秀珍个展“中国制造007:行思”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57   最后更新:2018/10/04 20:50:12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10-04 20:50:12

来源:凤凰艺术 文:于奇赫


悬履垂象·尹秀珍

2018年9月29日,艺术家尹秀珍个展“中国制造007:行思”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行思”是尹秀珍利用向银川市民征集到的500双带有故事的旧鞋,制作完成的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尹秀珍把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并且充满私人色彩的鞋编织进历史的集体叙事之中,让观众将自身的、个人的经历和与时代的历史记忆产生联系。尹秀珍的这件作品能够看出一种人类学的诗意,以一种人体的异化来展现一种混合了过去和未来的迷思:时间和存在。


2018年9月29日,尹秀珍个展“中国制造007:行思”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当天开幕的展览还有“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与“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这些展览对“国际性、当代性、在地性”这三个议题进行了多面的呈现与探讨。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在致辞中提到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既具有象征性、又启发我们观察过去的同时,也思考我们的未来。这不仅可以了解我们过去存在的问题,也会思考我们的未来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这件作品)既是回溯的又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家采取了充满想象力和盲点的方式让我们在行动中思考,并且回味无穷。”

▲ 银川当代美术馆学术总监吕澎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 艺术家尹秀珍发言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行思”是艺术家尹秀珍利用向银川市民征集到的旧鞋,制作完成的一件大型装置作品。银川当代美术馆从7月4日在其微信台上发布了《【征集】鞋(谢)鞋(谢),你的故事!》的文章,至8月6日共征集到500双带有故事的旧鞋子。“旧物”和“鞋”一直是尹秀珍的创作主题:1995年,尹秀珍将母亲制作的旧衣服整齐地放入父亲做木头衣箱里并注入水泥,将其命名为《衣箱》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当代美术馆展出;2016年,尹秀珍用收集到的莫斯科人的旧衣服,制作了巨大的《缓释胶囊》在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尹秀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就制作了《酥油鞋》和《水泥鞋》,而1998年的一件将艺术家本人照片做成鞋垫放在鞋子里的作品——直接命名为《尹秀珍》。



▲ 行思,尹秀珍,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2018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鞋”字诞生于汉代,但是在先秦至唐的这段时期里人们多使用“履”来表示鞋的意思。《说文》“履,足所依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鞋与人关系的思考,而《说郛》引唐·留存《事始·鞋》“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可以看出鞋在人类社会中的进化史。展览中所征集到的鞋的样式跨度达到了半个世纪,从手工制作的婴孩钩针鞋到流水线上生产的运动鞋,从绣花布鞋到红色高跟鞋,再到捐鞋者祖父留下的唯一一双鞋以及母亲捐出的孩子不想要的鞋。尹秀珍把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并且充满私人色彩的鞋编织进历史的集体叙事之中,让观众将自身的、个人的经历和与时代的历史记忆产生联系。


▲ 行思,尹秀珍,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2018年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有人说“你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铺上毛毯,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脚上穿一双鞋”。但是消费社会物品的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其承载意义的属性也被人们漠视。现代生活中的鞋仅仅只是鞋。我们只要根据场合来挑选适当的鞋、根据着装搭配好看的鞋、穿着舒适的鞋。但是在春秋至唐代近千年的历史中鞋是婚嫁中重要的彩礼,唐以后诗歌中我们还能看到鞋是友谊和清修的象征。现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让我们对鞋只有真与假的区别和价格的区别,而尹秀珍让我们看到穿过的鞋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从鞋里也能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鞋其实是人的另外一种属性,大多数情况下它代表着个人意识。

▲ “行思”中捐鞋者写下的纸条  图片来源:于奇赫


展览中的柜子还展示着鞋子的拥有者写下的故事,被放置在作品中部的白色展柜里。纸条上个人化的笔迹是解码鞋子故事的文本钥匙,我们通过阅读这些片段式的个人记忆可以加强对于装置中某一双鞋的感知,并且产生要寻找某一双鞋的冲动。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性的“物(object)”被艺术家唤起了个体性的情感,再次注入“物(object)”的本身成为了经验性的“物(thing)”。这就像是比尔·布朗(Bill Brown)“物感说(thing theory)”中提到的的“诗意的有形物”所以尹秀珍的作品能够看出一种人类学的诗意。平凡的个体把旧鞋子再生的愿望寄托于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的创作让它们的物品在美术馆中获得永恒的生命。


▲ 行思,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尹秀珍,2018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行思坐想,观者需要走进这件装置的内部仔细观察,才能获得对于作品丰富细节的感知;但是实际上这些长条状的各色织物并不具备“腿”的特性:细长、打结的状态让每双鞋无法获得行走的动力。这是一种自我的羁绊还是他人的束缚?而问题背后隐藏着一种选择,是关于个体的孤独和集体的盲从。当观众自己身上穿的鞋汇入了展厅悬置的500双鞋中成为501时,“行”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他能否会想到是什么奴役了我们,我们又要走向何方?这个命题看起来太过于多余,倒不如让自己的鞋和展览中的鞋来一张合影来的实际一些。


▲ 行思,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尹秀珍,2018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尹秀珍的这件装置作品位于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地下一层,离她的这件作品不远处有一件第二届银川双年展中斯洛文尼亚艺术家玛杰提卡·波图奇的作品《银川:农居》,在一楼的展厅中还有“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老照片展览。照片承载的影像、旧式的红砖平房和“行思”中的旧鞋一起,构成了一种对于平凡、历史、记忆和物质性的新场域。前苏联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其著作《怀旧的未来》怀旧行为分成两大类: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怀旧,注重于“旧”,总是试图恢复旧有的物、观念或习惯,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于“怀”。再现旧物、人、观念或习惯的形象。那么单纯地看到玛杰提卡·波图奇挪过来的砖房可以看作是“修复型怀旧”,而老照片则是一种“反思型怀旧”。但是“行思”是一种具有未来指向的作品。在承认过往、不作任何讨论的基础上,以一种人体的异化来展现一种混合了过去和未来的迷思:时间和存在。

▲ 尹秀珍绘制的“行思”手稿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我们在尹秀珍作品中很少看到挪用的粗糙,而是看到那种女性细腻的缝制、耐心在作品中流动。历史记忆和私人生活对于艺术家的影响很大,所以她所选用的现成物的背后均有多重的社会含义。在工业化和数字化叠加的今天,中国这一特殊的后社会主义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社会作为一部机器也造成了个人的日常经验的迅速历史化,人们很难挣脱日常与诸多牵绊而审视自我。所以个人的物作为一种个体的历史,在尹秀珍看来这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独立经验。所以国际策展人格雷格·杨森(Gregor Jansen)认为“尹秀珍的作品得益于她的人文眼光、对历史独特的洞察力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她的作品前你会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不是任听极速的全球化进程摆布,而是作为一个分子在更加伟大的过程中参与其中。”

▲ 观众参观装置“行思”   图片来源: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赋予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的视角和用途,使物品的存在产生了新的意义。这正好与银川当代美术馆的系列展览“中国制造”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国制造”系列展览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自2016年起开始的系列展览,始终贯穿着开放式的实验性展览的初衷,旨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中国材料制作艺术品,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和深远意义,改变人们普遍观念里对“中国制造”的固有认知。此次,艺术家尹秀珍利用她对日常性的特殊洞察力和敏感性,把公众吸引到作品中,并参与作品的完成,是对“中国制造007”最清朗的句读。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参与者个人对日常性的知觉和意识被提升到公众集体的对日常性的知觉和意识中,可以重新审视自我认知与表达方式。“行思”这个状态,也许会是观者人生轨迹中的一次越轨式的巨变。


展览主题:中国制造007:行思

艺术家:尹秀珍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9日—2018年12月30日

展览地点: 银川当代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