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绘画在中国 -事件出现后在反思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0   浏览数:2486   最后更新:2008/10/10 12:43:52 by 眼镜兄
[楼主] 眼镜兄 2008-10-10 12:43:50
行动绘画在中国 -事件出现后在反思

作者 博晨bochen



摘要:新-京-报

记者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眼光来解读这个事件。而苏坚本人的这一行为其实是对我国的讽刺,比如:“官方展览审核制度”(假名参展无人识破)、“国家级展览场馆的保安制度”(“捣乱”二十分钟才被制止)、以及“国内当代美术展览中对艺术家作品的宽容度”(对艺术家的创作及参展作品的控制还是处于二十年前的状态中)。苏坚在恶搞了美协之后,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大大大大的问号!

博友苏坚的这一作品在组委会看来其实是一件架上油画,接下来苏坚本人的行为则是“恶意”捣乱毁掉了这个油画;而苏坚本人说到,直到作品被毁及以后的一些事情,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谈到行动艺术,我深感兴趣,但是看到中国的艺术家这样搞类似欧洲的行动艺术概念,并用中国背景的理论进行艺术批判还是很新鲜很有意思的,其实他的行为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关注性,社会大众费解的是恶搞行动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书 画 30 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展,这样的行为不同身份的人会有着分歧很大的观点和视角,对于小孩子来看这样的事情的话,或许会说叔叔你画的这么好的话,为什么抹掉,他们为什么把你带到派出所。一次行为,一次事件更多反映出社会不同的舆论,我在法国留学时,经历的一些课程老师如法国艺术家ORLAN(奥兰)附图





他用手术自己整容,早在1970年就将手术台推向艺术作品的现场,美国行为艺术家

SKIP附图,都是早期的行为艺术家,本身行为艺术在欧洲都是一本课程,艺术家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性,一种同更具有时代性的表现语言,同样等同于绘画。概念: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附图



。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行动绘画 Action painting 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在纽约,也称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塔希主义(Tachisme),50年代风靡美国画坛并波及欧洲。行动绘画的名称来自美国评论家H.罗森伯格在1952年对这种风格批评时提出的,它是无形式的、即兴的 、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艺术,是用来刺激观察力,而非满足传统艺术欣赏的趣味性。抽象表现主义豪放、粗犷、自由的画风,反映美国人崇尚自由、勇于创新的精神,却也隐含现代人内心焦虑和苦闷的悲剧情调。波洛克为创始人。画家作画时用颜料洒滴在铺地的画布上,抛弃一般的绘画工具,以枝条、泥铲和滴漏颜料、掺沙的碎玻璃等作涂抹,以“满幅画”的新的线条和节奏来寻求全新的画面,无焦点透视关系,可以说是以线和色彩的偶然性的重叠和渗透来对传统绘画的反抗。克兰则以漆墙排刷在画面上挥洒,笔力强劲,偶有随意的点滴流淌 ,强调表现一种情绪和速度。这种绘画艺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追求一种画面和色彩的偶然效果。西方美术史论家认为中国画的泼墨方式与行动绘画相似,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



中国艺术家苏坚的作品-行动绘画在30年改革开放展中实施现场创作,根据参展协议的漏洞和不规则地条件下,进行一次未通知组织方的行为创作和现场实现,一次“中国式的行动绘画”或许本身艺术作品没有太多人关注,所使用的红色符好也具有象征性含义,关注更多的是一次社会行为,公共空间的行为,为何艺术家不直接把画创作完在参加展览,为何艺术家在一次中国式艺术展览的情况下进行在创作,为何艺术家不去提前递交他的艺术计划和方案,为何艺术家去以展览规则中缺少某个条款为由,为何艺术家要去批判这次行动和展览,艺术家是为了更多的炒作自己吗,艺术家介入与观众的互动产生什么关系,社会舆论的报道会从艺术观点去理解吗,这是一件行动绘画作品吗?太多的问题,不是我们疑惑,是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思考,缺少自由,当事件出现我们在进行反思。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正如很多欧洲的艺术家将更多的社会性问题延伸到艺术创作工作中,减少视觉美,增大舆论问题性,颠覆艺术不是因为不艺术,还是因为社会需要以艺术为条件进行批判的自由。艺术,道德,社会,问题,约束,自由这些关键词,是艺术家在模仿欧洲艺术流派,还是艺术家对社会制度不满,艺术作品本身是否应该取决于态度与制度的关系。这些问题引发我们的不仅是视觉艺术,而是由艺术演变的问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