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能量、生产与自由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46   最后更新:2018/09/13 11:20:3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8-09-13 11:20:36

来源:798艺术 王薇



刘可“圣维克多山”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刘可在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圣维克多山”中展示了其最新的抽象创作及思考。一直以来,绘画的平面及边缘限制是其画面多层空间的“对抗”支点。由相互叠加的层所构成的画面呈现出带有几何感的图式结构,并在虚拟空间中生发出流动的能量,从而实现了一种限制中的自由。


艺术汇:此次展出的“圣维克多山”作品系列的命名取自塞尚的同名作品,这提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让底层与表面的形保持距离,两个形之间是持续流动和变化的空间”是你对塞尚创作的认知,联想到你在抽象画面中所制造的相互叠加的“层”及色彩之间的空隙,是否可以说两者的关联性指向的是有关平面作品中多重空间的思考与实践?


刘可:“圣维克多山”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式,塞尚以这座山为绘画的对象,反复创作,但实际上塞尚是在创造他的内心结构,这个结构是对象给提示和线索。他的创作与自然、信仰、想象产生一个交错的“具体结构”。山的实际外观是什么样已经不重要。我是从塞尚与山的关系中得到的启发,他的这种关系成为我的线索,并被这底层的形与表层形的相互力量深深吸引,感受到“阻碍”与“流动”之间的驱动力。


绘画作品的平面限制和四边的限制,是我画面创造多层空间的一个“对抗”支点。正是有这个限定的“平面”,叠层产生的空间是虚拟的,在限制下更能引导我体验“实在”与“自由”,更近一步可以接触到几何的能量。

《圣维克多山天空》180×165cm  布面油画、丙烯、水性材料 2017年


艺术汇:你常常提到画面中有关“力量”或“能量”的概念,它在你的创作语境中是否更多指向一种由空间措置所带来的运动感?

刘可:“空间措置”是产生力量和能量的手法,更多的是来自于“缺陷”、“对抗”和底层几何型带来的具体观念结构。

艺术汇:你的作品在表征上具有一种抽象特征,并显示出对形式语言的探索,但似乎又并未隔离与现实世界的某种关联,这也会体现在你部分作品的命名上,可否谈谈你的抽象创作与现实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刘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现实存在,对于“社会现实”我采用的是办法是“输出”,我的“输出”途径主要有空间制造与教育,我通过A.设计运营艺术空间及与它相关的研究实践;B.高校里的实验艺术教学;来实现社会现实的责任及改造梦想。而抽象创作是反方向的“吸收”,与“输出”是完全面向现实相反,它是一种拒绝表象的内在构造。

《黑色森林》200×30cm×10 布面丙烯、水性材料 2018年


艺术汇:此次展出的《CZC》(城中村)系列作品是以不同产地的纸张为媒介创作的拼贴作品。在视觉形式上,该系列与其它条状色块作品保持了一致性,但作品名称及创作媒介所释放的信息似乎又显示出其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某种微妙指涉?

刘可:是的,这些微妙指涉应该就是“输入”与“吸收”的反向运动中擦了一下肩膀。

艺术汇:在色彩的设定上,你的画面呈现出一种整体偏冷色调的特点,不同色彩组合的依据是什么?色彩反映的是你对形式语言本身的探索,抑或是某种感性的抒发?

刘可:冷色代表着“吸收”性,色彩的运用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色彩组合依据是那件作品具体的目标。色彩是我作品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色彩与形是一个整体,他是形式语言探索的本身。至于感性抒发可能有吧,但主要是他人的感受。

《CZC》(城中村)系列作品


艺术汇:你的作品具有一种规律性及秩序感,在创作之前你是否会对画面结构及色彩效果进行预设?在创作过程中你又是如何对画面进行有效把控的?


刘可:画面结构及色彩效果是有一定的随机性,正好与当时关注的材料有关系,我没有绘画的草图和小稿,无论大小都是一次完整的旅程。每一件作品的创作都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画面的运动与改造,在这明晰的过程中取舍。当有迷茫的时候就先停下来。

艺术汇:当我们将所有画面图式“非具象”的作品统称为“抽象绘画”的时候,会发现促使这些抽象图式生成的角度是相当多元的。你的抽象创作切入点是什么?或者说,通过抽象创作你试图接近的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刘可:“非具象”是一个非常大范畴,大到几乎与“艺术”差不多,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图像来源与个人特质。我在2012年开始进入到这种形态的创作时,是给自己做一个限定的入口,在画面里仅仅使用垂直色块,通过反复的覆盖和挤压构成一种限定关系,而它们之间又存在打开一种新空间的可能;后来从层面推衍到缝隙,后来又推衍到边缘的“缺陷”。要用几个词来叙说我试图接近的状态那就是“能量”、“生产”、“自由”。


文:王薇

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