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薇:稳定点的游走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558   最后更新:2018/09/12 15:08:03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9-12 15:08:03

来源:ARTYOO 胡静元


9月8号,长征空间推出旅英艺术家张月薇的首次个展“境码”,同时宣布代理其作品,此次展览也是长征空间目前为止举办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个展。1990年生于北京的张月薇很小就离开中国,去了肯尼亚、泰国,然后在英国的斯莱德美术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完成了六年的艺术学习。多个文化的迁移经历,让张月薇关注于文化符号的变迁和流通,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印记也一一有迹可循。


展览”境码“现场,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摄影:ARTEXB


均匀光滑的块面、规则有序的结构和精细研磨的边界,是“冈布茨”这个形似龟壳的三维凸均匀体的形态表象,也是艺术家张月薇搭建的后网络时代图像世界的画面语言。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同时也只有一个非稳定平衡点的“冈布茨”在找回自己的稳定点时,不停的在稳定和非稳定之间摇摆晃动;而从小就游走于多个文化空间的艺术家张月薇,就像 冈布茨一样,也在游走的时间和空间中不断的定位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中亚的基里姆毯花纹、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果汁盒上的桃子出现的同一时期,“冈布茨”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张月薇的文化地图的平面境像里,见证艺术家在多个文化空间游走的经历和思考。

展览”境码“现场,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摄影:ARTEXB


走进展览“境码”的现场,随着层层叠开的展墙,观众被带入艺术家张月薇用多个文化符号的图像碎片建构的后网络时代的境像世界,在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智能科技图像的空间里,如果你对建筑有研究,或许会立刻识别出几段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但在张月薇的作品里,它并不是来自罗马,而是艺术家在英国采集的同风格罗马柱。对罗马柱这种螺旋样式的关注,源自艺术家驻留罗马时对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兴趣。这种螺旋柱的样式产生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后在巴洛克时期成为经典样式,然而除了装饰性,它并不产生建筑学上的实际作用。在拉斐尔和其他艺术家的版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罗马柱的图案。


在另外的几幅作品中,也会看到这种螺旋柱样式的元素,只是这种螺旋柱样式不再是大理石的罗马柱,而是后工业时代不锈钢材质制造的栅栏样式,这也是艺术家对身边环境里相似图案的场景运用及转化在图像上的探索。

展览”境码“现场,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摄影:ARTEXB


张月薇很擅长寻找生活中常见却不是特别起眼的图案,然后将他们提取转化、多重复制搭建成新的图景。这些图案的原始图像在流通使用之初,是空白或单一意义的,经过纵向时空的穿梭之后,逐渐累积生发出多个历史维度的意义阐释;又随着艺术家画面的定格收集,在彼时的时间维度里游走于横向的物理世界。

在多个符号重复叠加的画面里,没有笔触刻意制作出的颜料肌理,有的只是无机物般光滑的颜色团块,偶尔会有多个色块拼成的像素图案。在这样的秩序组合里,艺术家也会在某一幅作品中制造仅为己知的幽默,如在色调上稍显冷静的那幅作品,不锈钢色的钉帽相同朝向的奔走在错落层叠的灰色块面上,被隐藏的钉脚更加凸显出钉子极力粘和这些块面、以搭建新的结构空间的企图,画面迸发出的律动氛围暴露了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时的心情。


虽然在张月薇的作品中看不到西方绘画的透视空间,也没有中国山水画里所提到的“三远”,但我们还是能很轻易的顺着艺术家的暗示,进到她搭建的这种错落有致的“异域”空间,或许这是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共用空间。在这里,中国古代山水画里的树和电玩游戏里的树融为一体,放大了看,也有可能变成中亚基里姆毯的繁复花纹,也可能是毛笔皴擦过后的一片飘逸的曲面,经过碰撞旋转后,构成了曾经不可能的均质三维体——冈布茨。

展览”境码“现场,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摄影:ARTEXB


ARTYOO:在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里姆毯花纹、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这种很明显的带有文化历史的图像符号,但是并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是故意避开的吗?


答:可以算是。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来说是起源,是根深蒂固的。但小时候在肯尼亚、泰国的经历,也让它们的文化构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觉得不能再仅仅以中国文化来定义自己。其实在大学时,也有过一段回归本土文化的探索,研究过青铜器和瓷器,但后来还是舍弃了,因为不希望自己的创作被局限于一个文化语境中。

张月薇,《卧游:基里姆》,2018年,布面丙烯、油画,190 x 230 cm

张月薇,《迻动》,2018年,布面丙烯、粉笔、油画,190 x 230 cm

张月薇,《迷浪》,2018年,布面丙烯、喷漆、油画,50.8 x 45.7 cm


ARTYOO:在你的作品中,这些文化符号的图像有重复性的出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


张月薇: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一种重复的媒质,重复同时也是一种延续。通过不同图像的重复性使用,多维的空间得以在二维的画面内展示,就像我们今天所处的后网络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同时在网络上查找呈现,但不再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对等性。另外这些文化图像本身,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存在地域、时间的流通和变迁,这种文化的变迁和流通也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在不同作品之间也会有相似符号的出现。

张月薇,《螺旋立柱(拉斐尔之后)》,2018年,布面丙烯、粉笔、油画,170 x 80 cm

张月薇,《螺旋立柱(固事)》,2018年,布面丙烯、粉笔、油画,190 x 230 cm


ARTYOO:你的作品中有一些类似像素的颜色组合,这和其他光滑均匀的色块很不一样。


张月薇:那是我在创作技法上的反思。画画的时候,会想要将颜色和层次通过一笔带出来,就像中国水墨画里追求的那样,以简至繁。所以就用拼贴的方式,先将颜色调好,然后像叠加纸张一样将颜色拼贴在一起,以这种简洁的方式去描绘复杂的图像。

张月薇,《重浪叠》,2018年,布面丙烯、喷漆、油画,50.8 x 45.7 cm

张月薇,《弦月窗》,2018,布面油画、喷漆,50.8 x 45.7 cm

张月薇,《斗果2》, 2018年,布面丙烯、油画,总体:190 x 187 cm(左:190 x 150 cm,右:190 x 25 cm)


ARTYOO:这个手的形象为什么会出现在你的画面里?因为其他好像都是以抽象的无意义图像或者是文化符号作为绘画对象。


张月薇:在罗马驻留时,学院里有很多来自牛津、剑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学者,他们平时查阅的书籍大多出版于十四、五世纪,在这些书籍的边缘空白处绘有不同样式的这种手指形象,不同的样式是不同的阅读者留下来的,用来标记当时阅读者认为重要的部分,也为之后查看这本书的人做出提示性的指引。当我把这个手指的形象从书籍里提取出来,和其他的图像组成另一个场景时,它所指引的还一定是可识别或者重要的吗?

张月薇,《冲浪:转乐园》,2015年,布面油画,55 x 61 cm

张月薇,《层级链接》, 2018年,布面丙烯、油画,55.9 x 61 cm


ARTYOO:冈布茨并不属于自然产生的物质,也没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它让你产生兴趣的是什么?


张月薇:冈布茨是匈牙利科学家加博尔·多莫科什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的一个几何体。它和不倒翁一样永远可以回归到一个稳定点,但不倒翁的是通过集中在底部球面的重量将自己转回到稳定点;而冈布茨的质量均匀的,通过物体的切面滚动回到自己的稳定点。我对冈布茨感兴趣,是因为它在超稳定的同时也是超不稳定的状态,我的经历体验让我对这种状态很有同感。

张月薇,《三个手指札记》,2017,布面丙烯、油画,35 x 25 cm

张月薇,《平面定格》,2018年,布面丙烯、喷漆、油画,140 x 160 cm


图片提供:长征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