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亭项目 | 今天应该很高兴 9月13日泰康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83   最后更新:2018/09/11 12:01:5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8-09-11 12:01:55

来源:泰康空间



日光亭项目

Light Pavilion Project


今天应该很高兴

Today Could Have Been a Happy Day


2018.9.13 - 10.20

Opening  2018.9.13 16:00


策展人:陈立


艺术家:邝镇禧、劳丽丽、曾家伟、杨沛铿


艺术总监:唐昕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

星期二至星期六 10:30 - 17:30



泰康空间将于9月13日呈现最新一期日光亭项目——由青年策展人陈立担纲策划的群展“今天应该很高兴”。这是日光亭项目首度向非驻馆青年策展人开放,呈现他/她们对于当下现实最切近的观察和最生动的陈述。本次展览以“内在的无序”为内核,通过四位香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将视野投诸西方民主与现代性论述在香港独特的政治语境中逐渐失效的时刻,并追问在此时此地,个体实践将何以为继。

邝镇禧,《虚构的事》,雕刻强化玻璃、铝制结构框架,尺寸可变,2017,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安全口画廊提供


展览的标题来自于香港组合“达明一派”于1988年推出的歌曲《今天应该很高兴》。歌曲以圣诞节期间的闹市光影来影射香港八十年代末的移民潮,集体的欢乐与温馨气氛凸显的是个体身处时代浪潮下的无奈与失语。笼罩在香港这座城市的普遍性焦虑并没有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有所削弱,反而在近年愈发强烈。在社会理想坍塌与既定现实胶着的矛盾中,逐渐碎片化的政治有效性将立足于何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潜藏在主流意识形态之下的拒绝、协商或另类表态?

劳丽丽,《天气女郎—Halo Daisy》,单频道录像,彩色、粤语、英文字幕,6分33秒,20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试图通过呈现一种无序的复杂性来对此进行回应。四位艺术家持续、沉着而内化的艺术创作,可以视为对直接表态的无效性给出的佐证,同时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内部困境的多种路径。邝镇禧的创作有意地隐藏了创作过程中的激烈行为,他为观者设置了明确的感知障碍,以物质本身的脆弱与中间性来反观信息获取的困难。就如雕刻在透明玻璃上的胶带黏合的纹路,或是在黑暗时刻敲击铁板所留下的斑驳凹陷,无效但仍持续进行的矛盾状态以一种“去文本”方式处理视觉空间的结构。曾家伟常以影像的错觉去呈现城市生活中的结构性失调。通过俯拍香港城市建筑的天台、有意地设置内部结构的偏差,他的创作讨论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权力关系,以及真实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差距。杨沛铿的创作是极度私人化的,他的摄影作品捕捉了个体依附于都市生活时的无力与郁结。无论是被植物所遮蔽的公园露宿者,还是香港元朗街市的无人时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看似浪漫情调、实则滥情化的观看方式。劳丽丽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者,在近年香港房地产商进行土地扩张的新界区域长期从事着农作物种植。她的录像作品常以土地、植物和自然为题材,营造了一个美丽光鲜、轻松却虚假的社会现实。艺术创作与土地耕种成为了她在集体困境中的投身之处,也是她持续进行土地抗争和思考田园生活虚伪本质的现场。

曾家伟,《天台》,数码喷墨打印, 95×63.5cm,2011-2012,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刺点画廊提供


展览“今天应该很高兴”所构建的美丽、脆弱的视觉呈现,试图传达的是都市繁荣假象下被隐藏与搁置的困境,以及个体身处其中的不稳定与焦虑。无论是投身其中或是保持距离,他们的创作就如同在平坦大地表面探寻深沉缝隙,都可见其在面对固化的社会结构时仍迫切地寻求有效路径的多样面貌。

杨沛铿,《晚上的大桥街市》,收藏级喷墨打印, 80×120cm,2010,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刺点画廊提供


关于策展人


陈立,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现生活工作于中国香港。他的关注议题和研究方向包括空间、美学政治、地缘政治和流动视觉影像等。近期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 “世变”“他/她从海上来”“余兴派对:集体舞与个人操”等。他的艺术评论文章常刊登于《艺术论坛》《艺术界》《艺术新闻》《艺术世界》等国内外刊物。


关于艺术家


邝镇禧,出生于1987年,200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现生活工作于香港。他的艺术实践关注事物运作方式和物质构成,探索艺术家的介入空间与能动性。其作品以素描为主,同时涉及录像、动画及装置等。


劳丽丽,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香港。她是一位“退役”旅游记者,现专注于与旅游及大自然生态有关的艺术创作,并在生活馆学习务农之余探索“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


曾家伟,2013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摄影专业,现生活工作于香港。他的创作关照个体面对庞大社会运行机制时的无力和徒劳,反映一种颠覆日常生活经验的感知,创作形式涉及摄影、灯箱、多媒体和混合装置。


杨沛铿,出生于1988年,2010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香港。他的创作以植物生态和园艺等为内容,通过摄影和装置的形式来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