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吴声&李诞策展“套路”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27   最后更新:2018/08/30 14:45:29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8-08-30 14:45:29

来源:X分子


套路这种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比方说你在马路上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姑娘,你看见她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但苦于没有人来为你们牵线搭桥,怎么办?


时间一秒秒过去,公共汽车马上就要进站,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可能抱憾终身,一万年太久,只争夕朝。

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先说上话,没有话题,我们就想办法制造话题。

这时候就有一些固有的套路可以用,比如:“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时代在进步,这是二十年前的老套路了,最后一拨听过这套嗑儿的姑娘,孩子应该都已经上小学了。


套路这种东西,讲究的是老酒装新瓶,推陈出新。前几天在酒吧,一位艺术家朋友说,要与时俱进啊,现在在朝阳区奔走的各路野生仁波切,一旦碰到长得好看的姑娘,最新的套路是,快步上前,一把抓住姑娘的手,然后盯着姑娘的眼睛,真诚地说,“你是我前世的妻子,我们的缘分今生还要再续。”

高手啊,不得不佩服,一桌人都开始鼓掌,特喵了个汪的,泡妞泡到这种层次,套路玩儿到这种境界,简直就是艺术。


之前基本不看任何综艺类节目,打开电视机主要是看体育比赛,世界杯、NBA,运动员头脑固然简单,至少四肢还发达,不像国内的综艺类节目,一群人照着脚本跟电视里头尴演,观众在底下跟着瞎起哄,其实笑的一个比一个难看,头脑也简单,四肢也简单。

后来朋友极力推荐,看了期李诞的《吐槽大会》,几集过后,觉得有点儿意思,徐娘、女神、老炮与鲜肉轮番上阵,虽然有时难免用力过猛,偶有些尴尬,但不少包袱抖得还是很有才华的,的确是综艺节目的新气象。《吐槽大会》,两季播放量破36亿,这个数据实在是吓人,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放在全球范围内,估计也是屈指可数。

李诞能成国内脱口秀、综艺类节目的头号红人,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李诞在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上 (图源自网络)


后来听越来越多认识李诞朋友夸他,说这人是真活明白了云云,略有些不以为然,“人间不值得”这样的话,我看是被抬得太过了,这话有什么可吹的,不也还是撒了个妩媚的娇么?

“你说的没错”,朋友说,“可他撒的,是个新的、妩媚的娇”。


后来对李诞产生了严重好感,因为偶然看了期腾讯的网络大数据自动推送给我的一期《十三邀》。

说实话,从前真没见过长得那么难看的两个人坐在一起对话,整场看下来,笑了很多次,李诞同学作为一个“没上过名校”的青年草根阶层代表,轻轻松松就血洗了一代中国文青的精神领袖许知远老师。

(图源自节目视频截图)


在《十三邀》里,李诞对自认为是中国精英阶层的许知远说出“我这样说,其实是在保护你”,然后用狡黠的小眼神盯着哑口无言的许先生微笑的一刻,我觉得太棒了,李诞身上具有符合这个时代的,非常高级的幽默品质。


于是就有了

新物种观念之《套路》当代艺术展


8月5日,这个名为《套路》的当代艺术展,在751D·Park的造物空间开幕,这估计是全世界第一个在办公室里举办的艺术展览


《套路》这个展览,谈论的其实是“生意” 。

很多企业家对艺术无感,他们认为艺术和他们的生活与生意没有丝毫关联。我们用⼀次关于讨论“生意套路”的展览,解构那些不明觉厉的商业热点,吐槽那些不明所以的高级伪装。以套路反套路。以吐槽的口吻来告诉大家,生意到最后就是艺术。


生意—>翻译—>艺术


展览分为了九大单元,各自对应了以下吐槽点:

-势能的泡沫-

-算法的圈套-

-知识付废-

-泛滥的跨界联名-

-不靠谱的网红经济-

-⽆想象力的创新-

-垃圾制造-

-估值的幻觉-

-对其他物种的生态控制-


“套路”,这个词今天被频繁放在表情包和玩笑里,有味儿。

处处皆套路,我们后知后觉,恍然大悟。

“又想套路我。”

“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

“自古情深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势能的泡沫》单元

一个公司的泡沫高度,有多少势能,能赋能多少,这个泡沫就有多高。

赋能:一种万⾦油前缀,阿⾥巴巴是⼀家赋能公司,腾讯是⼀家赋能公司,做卫⽣棉条的创业公司,也是⼀家给⼥性赋能的公司。区别在于,后者是以讹传讹,故弄玄虚,⽽前两家是在重新翻译“资本控制”,属于高端商务汉语⼋级满分选手,不仅让⼈看不出垄断控制属性,还成功营造出一种“上帝创世,⼥娲造人”式的慈悲。

势能:原在物理上指储存于一个系统内、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在创业圈,是指一种故弄玄虚的优势。


张增增,《瞬间的永恒》,2012年,装置,尺寸可变


用肥皂泡沫在一堆烂砖头和铁锨上建起一座永恒性象征物——功勋碑。这种表面的蒙蔽和干预,由于其材料自身的短暂性而终将消失,露出里面原本的不堪真实。


李诞式解构



王恩来,《空洞2018》,2018年,装置,660 x 360 x 300 厘米


《空洞》 风扇吹动塑料袋,轻薄的塑料袋伸展为它的最大体量,而从四⾯面⼋方涌⼊的看不见的气流也得以“现形”,膨胀的塑料袋是气流存在的证据。


李诞式解构


《算法的圈套》单元

仅仅因为吃了⼀块鸡块,你就被食堂判定为⻩鼠狼,瞟了一眼美女图片,你就被妓院认定为潜在顾客。下次再来时会发现此地已经变成KFC与世纪佳缘,想吃点⼉不带“鸡”的得找一会儿...

王拓,《中毒》,2017年,单频影像,16分33秒


在影像《中毒》中 , 艺术家挑选并邀请 12 位广告演员 , 让他们以其在曾经各自广告片中的形象 , 模拟了一次《名利场》杂志封面照式的群像拍摄。随着镜头的推移,这些人物逐个的面对镜头讲述简短又私密的独白。演员们摆着僵硬的造型,袒露有关身体、心理、生活方式的焦虑或苦闷,而这些独白的内容则是隐去了具体商品信息的广告片台词。而观众也慢慢从他们的交流方式中意识到,他们的聚集其实是一个“戒酒劝助会”(Alcoholics Anonymous Group) 式的成瘾症候心理救助现场。在影像中,演员独白与荷兰黄金时代群像绘画交替出现,艺术家以群像美学为线索展现当下与历史中“焦虑”的关联 , 延续了自2016年来对“人造观念” 的实在性这一命题的探讨。


李诞式解构




李思曼,《手相之诗》,2017年,装置,30.5 x 22.9 x 6.35 厘米


使用现代科技重现一项常常被定义为“迷信”与“落后的”事儿——看手相。

使用javascript Edge Detection openCV图片分析算法,Arduino单片机,和一本《手相百六种》,当参与者将手掌至于机器上,按动按钮,隐藏的小型摄像头配合javascript像素算法便会根据掌纹写就的中文诗,来告诉参与者当下的“运势”。


李诞式解构


杨健,《谢谢!祝您有美好的一天!》,2015年,装置,尺寸可变


“谢谢!愿您有美好的一天!”这是大量印刷在购物袋上的句子,杨健直接将塑料袋包裹在摄像头上,提示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力-资本的管控之下的世界。


李诞式解构


《知识付废》单元

知识付费的主理人(其兑水程度约等于“总监”的当代商务头衔),大多数本身并不是学者,他们也许前半生积累的见识和思考很多,但每周输出⼀一个成体系的、⾼质量的、剑⾛偏锋的观点——完全不存在的。

全靠背后的调研团队(但大多数是半吊子)。 理想状态的知识输出:我懂100,讲给你60,但其实⾃己只知道30,通过团队突击恶补到60,最后忽悠出80来。

谭天,《四种颜色》,2016年,单频影像,2分40秒


在四个不同颜色的背景前,随着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交谈越来越具体,收藏家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艺术家借以暗示在艺术市场的影响下,一些艺术家正在失去创作独立性。


李诞式解构


刘诗园,《椅子No.7》,2015年,动态装置,44 x 44 x 88厘米


“Chair”系列是艺术家首次以现成品雕塑为载体,用游戏的方式体现日常事物中隐含的真实与荒诞。作品需要放在没有遮挡的硬质地面展示,通过普通椅子与软气球之间简单物理运动产生的张力,打破观众对物体的既有认知和预设理解。

刘诗园让椅⼦的双脚踩在气球上,让椅子处于不停歇的摇摆中,定格和重复了即将跌落的瞬间,可以说是一种幽默的实验。


李诞式解构


《泛滥的跨界联名》单元

从时尚大牌盯上街头艺术家开始,品牌logo就通过缝缝补补不断修改体现存在感的一种方法。

有渗透于品牌logo和企业名称、品牌故事,这企业三⼤大瞎折腾变量的趋势中。但其实,最需要联名的是那些卖不出去的牌子。


A.D.H.D,《顺丰升级》,2017年,多媒介展示


做该视觉作品的初衷源于从去年开始,快递员被殴打、被羞辱的新闻屡见不鲜,让⼈感到气愤的同时,希望人与⼈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A.D.H.D实验室拿快递巨头 顺丰下手,从LOGO到包装到快递员的服装,从头到尾给顺丰做了⼀次视觉升级,当顺丰小哥拿到 A.D.H.D本次赠送有人的礼品时,才发现,真不是真的,是被A.D.H.D实验室套路了。


李诞式解构


《不靠谱的网红经济》单元

自从屌丝文化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时刻开始,网红文化就崛起了,所有人都想做网红,企业家也开 始想做网红,快知识行业领导者,劝人笃信“每个时代在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追随他们不求甚解 就能学会如何学习的当代传销教父。

陶辉,《演技教程》,2014年,单频影像,16分43秒


在陶辉的影像作品《演技教程》中,十三位女演员有系统地复制着极端条件下的各类人的情感表现, 并把这些实践视为对演技的磨练。随着制定的表演教程愈发地歇斯底⾥里,她们的演练渐渐转变为可怕的现实,把观众丢弃在表演与现实之间的荒诞交会处。在影像最后焚烧一位学员的⽕是陶辉使⽤廉价特效制作的,这个看似游离的符号对于故事本身来说⽆无疑是“出戏”的,廉价的“火”,是一处显⽽易见的“假”,它在告诉你,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它的出现抹除了了先前这个影片中的所有设定,令观者猝不及防,同时也令⼈走⼊更深刻的反思。


李诞式解构


曹羊,《盛宴》,2017年,音乐


艺术家曹羊专门为活动创作的优雅的配乐来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网络歌曲,抽取那些歌的部分旋律,最后以好莱坞⼤片的配乐方式来改变,使现场的参与者听上去熟悉又陌生,⽽这些就是本次现场活动作品的初衷,让一百位高贵的客人在参与一场看似高端的展览,才发现听觉都是错觉。


李诞式解构


《无信仰的创新》单元

我们今天讨论的创新,全部都是在西方产品的逻辑思维之上,或者说,是在凌厉地扮演一种创新,而这一切,都没建立在对人性的思考上。

徐渠,《斑马》,2015年,单频影像,8分32秒


一匹刚被屠宰的黑马正被屠夫切割柔软的表皮,当一条条表皮被剥离露出白色脂肪后,黑马被“山寨”成一只斑马。在这个案例中,马与人原本的友谊关系被转换为赤裸裸的屠宰生产关系。描述现实的黑色幽默与残酷姿态,伴随着对流行消费和抽象趣味的诘问再次出现。


李诞式解构


《垃圾制作》单元

看看满⼤街的自⾏车,应该不用多说了吧?

童昆鸟,《烂蛮小三》,2018年,装置,尺寸可变


艺术家童昆鸟的装置作品《烂蛮小三》源于在⼀个开幕式上他把⾃己塞进⼀个垃圾桶参加开幕致词,当时就憋在⾥面,很孤独也很兴奋,不知道他是艺术家还是垃圾,还是⼀个垃圾艺术品。后来童昆鸟就萌发做一个巨大的垃圾桶让观众也体验当垃圾的想法,与垃圾同在、与艺术同在。垃圾可以是艺术的,艺术也可能是垃圾。当艺术不重要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被蒙蔽了双眼和大脑。


李诞式解构


《估值的幻觉》单元

每天都在听说某某公司融资a轮b轮,都在听说某某创始人套现多少亿,这些钱都是哪儿来的?


徐渠,《提款机》,2016年,装置,80 x 100 x 180 厘米(蓝); 80 x 100 x 200 厘米(红)


这个系列创意来源于被抛弃的atm机器,他们来⾃于各个城市的角落,我们发现机器的底部灌注了大量的的混凝⼟水泥,这是为了防止被盗窃所使⽤的方法。在他看来,这些被浇筑的水泥恰恰是社会成 员信誉的⼀种量化。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这些事物,或许我们也失去了一次体验个体信誉的机会。


李诞式解构


《对其他物种的生态控制》单元

现在倒霉的应该不是狗熊,麋鹿了,真正倒霉的是⼩龙虾吧?


陆平原,《每一位伟大的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主人》,2017年,装置,尺寸可变


作品名叫哥斯猫,艺术家陆平原做了⼏个放大的猫窝,是为了让⼈跟猫窝之间产生⼀种联系。因为猫窝本身是⼈设置的,给猫用的,但是实际上猫不一定喜欢,因为所有的设计都是根据人来理解猫的行为来做的,所以这本来就是给人类的设计。因此艺术家将它放大,让⼈来体验这个东西,会更有趣味。


李诞式解构


《批判自己》单元

其实吐槽只是一种委屈的玩笑,它⾯对别人,也面对⾃己。

所有的吐槽都是要有建设性的,我们吐槽套路,但其实所有东西都是“套路”。

一边享受商业社会带来的好处,喝着商业社会的酒水,一边批判商业社会,拿商业社会搞艺术,是我们最不要脸的地方,也是搞到更多酒水的办法,干杯。


吴声和李诞以“套路”为主题,在为期30天的观念展览中,将人们熟知的商业现象进行一次多元且戏谑的解构。

《套路》展的确有“吐槽”的意味。参展的十几位/组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以怀疑、调侃、讽刺的态度提出了问题。

艺术和商业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望参与者通过体验重新思考商业与人的关系;看到商业形态中的边界与可能;思考与审视我们的习惯性认知。


如果你也曾被裹挟其中,相信这些艺术作品将会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思路,让你充分的感同身受或惊呼意料之外。


撰文:曹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