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学术还是更“网红”?这几场新展览或许告诉你答案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728   最后更新:2018/08/30 16:10:14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8-08-29 15:09:42

来源:artnet


Max Ross在《新美术馆学的诠释》谈道,“以观者为中心”早已在新美术馆学(New Museuology)成为新的转向:“自七十年代起,美术馆已经将其注意的重心由收藏转向观者……自工业革命以来,博物馆在物质文化、收藏、展示等方面都开始面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实践——不再只代表着权力阶层的视角,而是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化、去精英化的社会阶层。”


艺术展究竟应当更学术还是更面向大众,当下已成为各个大型机构在当下想要寻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架上?静态雕塑?还是沉浸式新媒体?越来越多关于艺术形式的探讨与博弈在展览中进一步实践。在不一样的媒介与材料之下,共同的探索在于怎样的呈现能更触动观者:在肉眼以外、表象之余,如何打破既定的条框,带来新的可能?



上海


变量构局

chiK11美术馆

2018年8月11日—9月14日

“媒介即讯息”,如今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在艺术创作中,从纸笔到新媒体,媒介被视为一种工具,让物质以非常规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眼前。


本次《变量构局》当代艺术四联展,就由中外四位杰出年轻艺术家的个人独立项目共同呈现:布兰登·弗勒的《缝合》在材料的不断解构重组并置中呈现艺术的音乐性节奏与张力。沈莘《居住的方法》以录像装置试图构造人类虚构栖居空间,呈现当代叙事的多重变体形式。陆浩明《予有着扁平趾甲的无毛两足动物的恰当回应》尝试尝试推翻“自然”与“人为”的界限,通过阐述人类中心议题和自然定律中的无序、有序来探索人类文明在大自然中如何自处。吴珏辉《漏洞.temp》试图探讨《黑客帝国》般的虚拟与真实议题,艺术家将观者的感官和幻象进行错位互融,设立了一处存在于现实边缘的“漏洞”空间,偶入其中的观众沉浸亦或逃离,在自我发现的同时,也将被系统母体一一审视。

陆浩明,《静止的点燃的叶子》,空调罩、空调通风管,2017。图片:鸣谢chiK11美术馆

吴珏辉,《漏洞》,沉浸空间,2018。图片:鸣谢chiK11美术馆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PSA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

“女性主义”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象征男权的“电厂”注入超越性别的能量,她们——妮基·圣法勒和沈远——的经验引领我们思考围绕着女性的肉身感知系统(身体)与社会的话语结构(身份)之间的种种争辩。展览的题目“HON”源自妮基·圣法勒1966年使艺术家声名大噪的同名作品,瑞典语中的“她”。一个长28米,宽9米,高6米的巨型女性卧姿造型装置,装置内设有酒吧、电影院等场所,而唯一的入口,是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它开放、自足、无所不包,寓示着“第二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这个作品挑战了公众的接受界限,如此坦诚、如此大胆。


而作为198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沈远的作品对文化转译与冲突、城市化发展均衡性等议题作出的回应,不仅根基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本地现状和旅居海外的艺术家的身心感受,也是妮基·圣法勒所组成的当代艺术路径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进一步延展。艺术家为此次展览准备的全新空间装置《阴性花园》取形于英式女性束身衣,最高点至5.5米,观众可进入其中体验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沈远在谈及自己新作的灵感来源时说道:“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关系是我与妮基共同的兴趣,共通的思考点”。这也恰好诠释了两位艺术家对话的基础。

妮基·圣法勒,《她》(Hon,1966)

沈远,《阴性花园》(手稿),2018,铅笔、水彩、纸,“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展览委托制作,作品版权:沈远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香港/曼谷)。图片:鸣谢艺术家提供


破碎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18年6月24日—12月31日

当玻璃博物馆的玻璃全都破碎了会怎样?作为上海玻璃博物馆七周年的特别展览,“破碎”基于材料的属性——“脆弱”、“易碎”,试图打破观者的传统认知,去探索人们对这一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破碎,不一定是消极的,它也可以有积极的内涵,并成为希望和新的开端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意义的展览,展览极大地拓展了玻璃原有的定义和格局,在将“物”和“人”,乃至人的情感进行联结的同时,更对当下的时代、社会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反思。


展览中的一切都是破碎的——21项装置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对破碎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各具内容深度和情感厚度的诠释及传达,在探索破碎、脆弱以及易受伤害将带给人们以何等的感觉或体验的同时,更寻觅着幸运、坚强和坚不可摧的含义。除了视觉元素,展览更是加入音乐的情感力量去让观者更深度的感受。有力量去打破玻璃,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甚至是脱胎换骨地嬗变与新生的象征。

展项九:《玻璃之心》。图片:鸣谢上海玻璃博物馆

展项十一:《信任吹弹可破》。图片:鸣谢上海玻璃博物馆



北京


感同身受

松美术馆

2018年8月24日——11月25日

作为松美术馆的首个雕塑大展,以“雕塑”这一艺术形式最质朴的材质,希望带给观者最本初的身体感受。就如其展名:感同身受。


本次展览艺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本次展览的策划视角聚焦一批有才华和已有充分业绩的雕塑家,但重在从艺术的感性本体出发,展示雕塑家在生命体验与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关联,汇集的作品透溢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艺术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时超越材质的常见属性。他们紧紧把握住自我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造的语言,从而达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达物象的同时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灵世界。在风景如画的松美术馆,观者可以领略到艺术家不断寻求的“共鸣”: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表达融于作品之中,对观众全身心感知的调动,使其“感同身受”。

隋建国《肉身成道》(视频截图)。图片:鸣谢松美术馆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截图)。图片:鸣谢松美术馆


Xcelerator超级对撞¹º

时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2018年8月12日——10月14日

一场实验,同时也是一场视觉盛宴:在时代美术馆十周年之际,探讨最具当下性的科技时代精神。借高能物理中粒子加速器的概念,通过新媒体艺术模拟大爆炸之后宇宙万物的形成和衍生,本次展览赋予了空间中10件作品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使艺术与科技平等刺激的对撞——即《超级对撞》。


千万年来, 人类在不停尝试从大爆炸后形成的宇宙万物中寻找自身意义的投影。浪花散去的方向,枝叶飘摇的走势还有风云的变幻,是自在自为的发生着并触动着我们的意识,还是人类的意识与感知同时被编写好后注入?我们所感觉到的是客观物质,还是自身感觉的回路?艺术家作为先行者,引领我们思考这些似乎高于生活之上的问题。不需要给出任何的答案,而是让思考与体验本身变为一种意义。

VT pro Design ( 美国 | U.S.A.)©

Gary Hill ( 美国 | U.S.A.)©


亚洲礼仪

三影堂摄影中心

2018年8月18日—9月16日

西班牙国宝级艺术大师安东尼·蒙塔达斯的“礼仪”项目,本次聚焦亚洲,目前正在三影堂艺术中心展出。“礼仪”项目是一个最初从德国发起的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究公共空间中的礼仪关系。而“亚洲礼仪”将目光聚焦于中日韩三个亚洲代表国家,探究礼仪对这三个国家的影响。作为“局外人”身份的艺术家,探究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多学科项目与视觉研究工作,为观众展示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与民众生活。但是他表示,自己并非是要表达一种社会性,在作品中完全客观,排除主观判断与喜恶,一切交给观众去体悟。此外,本次蒙塔达斯个展也是继2014年首尔、2016年东京展出的最后一次有关“亚洲礼仪”的展览。


此次展出以明显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呈现。针对一个地点,“田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或地理上的概念,不再是一个“地点”(site)而已。而是一种方位(location),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是包含着一切“景观”与“物质文化”的场域。对流动过程中的同一人群展开研究,或对发生于许多相互不连续的不同空间的事物进行调查,或将历史档案作为田野来研究。本次展览就是这样档案式的展开:作品包括拼贴、现成品、多媒体影像及板书等形式,这些作品涉及社会、政治与传播问题,探讨在社会框架下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关系。

安东尼·蒙塔达斯 《转译:药丸》局部,2006-2014。图片:鸣谢三影堂摄影中心

安东尼·蒙塔达斯 《中国幸运饼干》,2018。图片:鸣谢三影堂摄影中心


观唐艺术区将于2018年9月

正式开园!

(从左至右)主持人曹涤非、观唐美术馆馆长于向溟、观唐艺术区创始人李保刚


在见惯各大艺术区、美术馆业态,可以笑对各种样式艺术展览侃侃而谈的我们,是否总向往一个如梦如画的世外桃源?8月11日,这个由美术馆、艺术酒店、生活美学馆、美学教育馆等多种艺术业态组成的观唐艺术区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为即将正式开园的“桃花源”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桃花源”本是中国文人的心之所向。这场由艺术家卢征远策划的“桃花源”主题展,遍及园区坐落着20余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配合灯光、自然环境之势,形成桃源镜像;美术馆内部由艺术家张锰策划的“桃花源”新媒体展,涵盖了中外重要新媒体艺术家40余件作品,呈现桃源意象;由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创作的开幕作品——“桃花源”,延续其一以贯之的“东方美学”精神,现代舞与新媒体交相辉映,呈现一个无形的桃花源秘境。这一北京园林式的艺术新地标,四处绿树成荫、湖面波光粼粼,美术馆内设咖啡厅和书馆,入夜即有美酒和音乐相伴,位于竹林深处的艺术酒店更是曲径通幽……又多了个艺术好去处!

观唐美术馆效果图

新媒体艺术通道 仿佛若有光


成都


第四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及平行展

麓湖·A4美术馆

2018.08.18-10.13

位于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每年都会举办iSTART儿童艺术节及主题展览。十位艺术家,近百家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与上千名儿童共同策划实现,以孩子的视角出发,互动体验艺术与创造的魅力。


2018第四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着重研究并探索关于童年的历史,社会影响以及关于童年消逝后的世界的想象,期望所有正在经历童年和经历过童年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悟。在一楼主题展艺术家和艺术团队,以不同科室的形式打造了一个“童年疗养院”。参观者在展厅内交换童年的记忆,回顾成长中的伤痛,倾诉当下的焦虑,获得内心疗愈的同时启发对未来的思考。而在美术馆二楼iSTART儿童艺术节平行展“Little Bang”中,数千名儿童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自主创作,设想在不远的未来,成年人一夜间消失,当儿童成为世界的遗民,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雷磊,《书上的书》。图片:鸣谢麓湖·A4美术馆

参观者们静静观看马秋莎的作品。图片:鸣谢麓湖·A4美术馆


吉磊个展:越渡之地

千高原艺术空间

2018.08.12-10.16

展览现场。图片:鸣谢千高原艺术空间


“越渡”是一个动词。字典中找不到,它是恶鸟的《越渡叙述》造的词。却如此生动,仿佛看的到的运动轨迹,唇齿间读出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心灵的共颤。这便是一种,词汇与语言的生长能力。如同一位画家对于绘画的长年操练,日复一日,在看似不在具象之中,却生长出了触动内心深处的东西。


万物都可能有两种形态:一种存在于目前的世界,一种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幻觉与现实有时候无法界定,当时空交叠,最生动的情景跃然纸上。一个人是否可以通过画画寻找和世界以及自己的相处之道?吉磊带来了一次有意而为的混沌,越渡边界、越渡已确知的意义,记忆与思想在此地捉迷藏。试图将观者与自己一起带到意识—潜意识、时间—空间含混重叠的地带,“不安的共同体”的力量通过梦境获得了新的建构。

吉磊,《天象No.15》(左),布面油画,40×30cm,2016。《天象No.13》(右),布面油画,40×30cm,2016。图片:鸣谢千高原艺术中心


“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

OCAT安仁展区

2018.07.14-10.08

展览“重构乌托邦”从改革开放前沿重镇深圳深入中国腹地四川安仁,作为OCAT安仁展区的开馆展,也拉开了安仁华侨城与OCAT合作系列当代艺术与设计展览的序幕。


作为建筑艺术展的“重构乌托邦”邀请18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涉及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以“乌托邦”为线索来重新梳理这些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折的想象脉络,更直指当下时代,对“本体”予以追问。策展人野城表示,“重构乌托邦”,并非是对传统乌托邦的回溯,而是对乌托邦实验精神与自由理想的追思和重启:“反思过去,反思以中国为代表的快速城市化的历史;批判未来,批判过度智能化和大数据垄断的科智未来;从当下出发,以乌托邦精神超越物质与信息对人的奴役,激发人们自由的想象,共同走向更高的文明状态。”

展览现场。图片:鸣谢OCAT安仁展区

邱志杰,《想象地理学》。图片:鸣谢OCAT安仁展区



深圳


GAME ON绽放 · 2018全球游戏潮流盛典

欢乐海岸创展中心

2018.08.17-10.14

游戏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也是一部科技与亚文化交织的另类历史。被《泰晤士报》称为“一个令人完全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既有全新的科技,也处处散发着人文关怀”的“GAME ON”,作为一场融合了“记忆”、“科技”、“文化”与如此近的“历史”的展览,自2002年至今,已环游30余个国家,被超过350万+的观者深入体验。


展览囊括了从上世纪60年代电子游戏的诞生,到全球不同地区的游戏历史演变以及未来游戏展望的魅力。追溯历史的同时亲历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到世界上载入游戏史册的第一款街机游戏“Pong”(弹球游戏)、到由任天堂首席设计师宫本茂创作的“超级马里奥”、无数人的童年回忆“你好,皮卡丘”、风靡全球的“街霸”到21世纪最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VR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不论是游戏爱好者、亚文化历史爱好者或是复古爱好者,这个展览都不容错过。

展览现场


文 | Siyu Li

译 | 王艺迪

[沙发:1楼] guest 2018-08-30 16:10:14
网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