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万块买一个U盘,买的到底是什么?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928   最后更新:2018/08/29 13:05:19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18-08-29 13:05:19

来源:Hi艺术 张朝贝


科技手段的进步,让我们在进入博览会或画廊展厅时,看到的不再是架上绘画或者雕塑作品,越来越多的影像作品、多媒体艺术成为日常景观,而影像收藏也自然而然成为艺术收藏的一部分。当你面对一张喜欢的画作,会很容易设想接下来一系列洽谈、购买以及享受作品的过程;然而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件心动的影像作品,那么究竟如何收藏并拥有它?花钱买到的又是什么?

2017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  影像收藏=花几万买一个U盘?


在更为保守的收藏观念中,似乎只有“有东西的收藏”才能叫收藏。花几万块钱买一个U盘,对于新入场的藏家或许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正如杨画廊负责人杨洋所说,“影像收藏需要藏家从观念上有一些调整和改变,因为他们收藏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类似于一个虚拟的数字概念。”


艺术家梁半向我详细地解释了影像艺术的收藏过程:“传统的影像收藏类似版画的概念,即一件作品由多个销售版和AP版组成。每个版本的录像作品一般由作品的mov格式转到收藏级的Beta带、展览版U盘和收藏证书构成。版数是艺术家自己规定,AP版是艺术家自留版。”

画廊为藏家提供的作品U盘及艺术家签名的收藏证书,图片来源:杨画廊

如今已成“古董”的Beta带,图片来源:杨画廊

梁半

艺术家


最开始画廊提供给影像作品藏家的是Beta带或者光盘,但仅仅五年之后就变成了“古董”,因为没有机器可以播放。如今除了U盘之外,梁半还有提及其他多种收藏的方式,“比如艺术家Rafaël Rozendaal的录像作品,他会给藏家生成一个以藏家的名字和作品版本为域名的网络链接,打开这个链接,就可以看到收藏的作品了。而像比尔·维奥拉这样的艺术家,每件作品都是专门定制的屏幕,收藏他的作品得连同整套设备一起收藏。”


随着技术的更迭,尽管Beta带或者光盘已经被淘汰,但是只要有艺术家签名的证书就可以证明你拥有这个作品的某个版号。不过,梁半补充道,“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物化’的阶段。他们收藏艺术品时只关心媒介,不关心思想。收藏录像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收藏艺术家的思想。”




2018年8月,三影堂带来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蒙塔达斯个展“亚洲礼仪”

李力

Vanguard画廊负责人


在Vanguard画廊负责人李力看来,目前有收藏能力的人群大多数还是看着传统艺术形式成长起来的,“即使是年轻一代藏家们在他们的成长轨迹里,影像视频等等的技术革新也是近十年才逐步深入日常生活,加上受到传统收藏理念以及收藏市场的影响,所以大家对于观看、收藏影像作品总会有些心理距离。这些心理上的距离是主要的影响人们观看和进入影像艺术的因素。”

2017年影像上海藏家卡的封面,为Vanguard画廊所带艺术家彭韫录像静帧


2018年,Vanguard画廊参加影像上海将带来KELVIN KYUNG KUN PARK作品


▶  你接受和别人共享一件作品吗?


即便解决了“高价买U盘”的心理障碍,在传统的收藏理念中,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仍然根深蒂固,很多藏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买了这件作品就是独占了它,如果这件作品有6件或者10件的话,也就意味着全世界有比我多的其他人也拥有这件作品,从艺术性和价值上来说,很多藏家可能接受不了。

杨洋

杨画廊负责人


杨洋将影像艺术的这种共享概念比喻为“众筹”,“假设艺术家花20万做了一件作品,如果卖5个版本,那么每个版本的价格就是4万元。这样的价格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比如杨画廊早期卖林科作品就是1万-1.5万元一个版本,5个版本才5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年轻画家一平方米大小作品的市场价。而现在1万元就可以收藏一件艺术作品,概念是不一样的。

林科《鲁滨逊漂流记》 录像装置 00分56秒 2011

林科《噗》 录像装置 02分21秒 2011

林科《虚拟内存的风》 录像装置 01分00秒 循环 2013


2017年创办光社影像中心之后,收藏家王珺对影像收藏态度从单纯的喜好变得更加谨慎。在他看来,影像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复制的,将艺术民主化,“因为艺术原本是非民主化的,而收藏家看重的是对作品的一种独占性,这就和影像艺术的民主化产生矛盾和冲突。不过,就像版画一样,当影像作品的版数做出来,稀缺性和收藏价值就有了,但是仍然有人心里过不去,觉得即便有版数也不安全。”


相比于两三年前,目前影像艺术的市场接受度无疑更加乐观,“有很多人已经转过弯来了”。而随着影像类展览以及影像博览会的频繁呈现,在李力看来,“从市场接受度来说,过去几年里比之前要有很大的进步。很多人开始或者关注影像作品的收藏,艺术家们在影像作品的创作方面也更成熟,更有个人的风格和语言。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应该是更乐观。”



2018年4月,由藏家王珺创办的光社影像中心在北京正式开馆,带来首展荒木经惟的“情·色·花·缚”


▶  百万美元买一张照片值不值?


正是在影像类展览及艺博会逐渐活跃的今天,“花几万几十万买一张照片值不值”的质疑声也如影随形。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影像(摄影)作品往往因其版数、艺术家知名度等因素而备受市场追捧,尽管并不鲜见,但是其价格机制与稀缺的大师画作别无二致。以曾拍出430万美元天价的古尔斯基为代表的几位杜塞尔多夫学派艺术家,他们作品早已冲出摄影专场,登上当代艺术夜场。而对于大多数影像作品来说,尤其是在缺乏专门学术研究、并未形成细分市场引领藏家的国内,很多作品的价格并不高。

唐昕

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


在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唐昕看来,摄影既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今天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和使用的。“所有这些特点,会使人们越来越接近摄影,与它的距离越来越短。但至于说是不是可以到要收藏的程度,我觉得这会很难说。如果作为个人喜好收藏几幅或几十幅摄影作品,是有可能的。但持续不断的收藏,对一般人来说难度会比较大,难以持久,因为内容太过庞杂分散,需要做的研究工作涉及太多方面。作为有实力涉猎到这部分领域的藏家或机构,需要先有非常宏观的认识了解,形成一定的选择方向,并进行有规模的收藏,或许能更好地使其摄影收藏成为具有整体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收藏部分。”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莱茵河二号》曾于2011年拍出超430万美元的天价,图片来自网络

王庆松《跟我学》曾于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派出31.84万美元,成为中国最贵摄影作品

1995年,东村艺术家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大概是国内最知名的一张纪录行为的摄影作品,而它的版权归属同样著名:每位艺术家都有一张不同的底片


王珺认为,现在影像收藏还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地方。“比起10万元起步的架上作品,即便是影像大师的作品也不见得高于这个价格。因此相对而言,影像市场的泡沫更少,藏家也不用去跟风,所以真正买影像作品的人都是真正喜欢的、对影像作品有正确认知的。影像收藏就像是在房产市场买房,如果房子都是用来住的就没有泡沫,但它同时也具有市场交易的升值潜力。”


而就杨洋的观察,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真正开始大概是在2000年。收藏影像的人少,而且市场定价也不高,“我觉得如果想要系统地收藏影像,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也经常这样去劝一些藏家,他们可以用更加合理的价格去梳理中国影像艺术的这段历史。”



2018年7月,蒋志 “我认出风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魔金石空i间


2018年,香格纳参加影像上海将带来杨福东、陈维摄影作品


▶  图像泛滥的时代,影像的价值是什么?


艺术家林科将自己形容为“生活和工作在大城市的小镇青年”,在他看来,如今艺术家的创作是非常自由的,并不能用比如油画或者国画等媒介来框定创作范围,“我们在表达艺术和观看艺术的方式都在发生转变。”

林科

艺术家


作为利用电脑进行创作的“小镇青年”艺术家,林科的主要的制作成本就是生活成本。“我不需要太多的制作费用,因为创作的惯性把我带到了一种不会花钱创作的习惯中,只是我需要很多时间的成本。作为一个创作者,在没有创作的时候,是很不开心的,需要创作的激情才可以抚慰自己的心灵。”



2017年底,停摆8年的“广东影像双年展”在广东美术馆重启,并更名为“影像三年展”

陶辉

艺术家


艺术家陶辉并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影像艺术家,影像只是他较为常用的一种媒介。“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家里完善方案,确定之后再找具体的场地实施,主要的成本就是前期的筹备和实际拍摄时的费用。”在他看来,“尽管影像(录像)作品的销售不如绘画,但这几年已经有了改善,收藏a录像的藏家逐渐多起来,特别是国内新晋的藏家和艺术机构,虽然这个基数不是很大,不过跟之前的情况比起来,他们愿意了解和购买录像作品。”

陶辉《德黑兰的黄昏》截图 4分14秒 01 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  2014


陶辉《我们共同的形象》截图 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4'27'' 2016,图片来源:致谢艺术家与AIKE


不过,在这个被形容为图像泛滥的时代,影像艺术如何从快手、抖音和朋友圈自拍中脱颖而出呢?


正如唐昕所说,“相比油画等相对传统的艺术品来说,摄影很难以界定,有时它显而易见被看作艺术品,有时却又很日常。从作品的完成难度来说,多数人不能自己完成一件油画作品,而摄影在行动上更容易实现。可以说,摄影与人们的距离并不够大,而距离又影响着多数人的价值认定。所以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影响着投资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摄影作为可以被复制的艺术品,在收藏中的规则让很多人觉得不像油画那样有安全感。今天技术不断进步,复制作品的手段和水平也更高,那如何保证藏品的唯一或限量,从而保证价值的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


王珺则持一种更为乐观的看法,“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小众的群体,设计比艺术低了一层,灵感来源于艺术的设计师及衍生品;而流行和时尚则更加大众化。我觉得影像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精神和智性的反映,这和泛滥的影像是两个概念,不会影响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



2018年4月,“闲散者的广场”录像群展在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B、C展厅呈现,参展艺术家:常宇晗、陈陈陈、管玉、郭锐文、郭熙、何绍同、李昶、李燎、李明、李维伊、梁半、廖文峰、林科、刘国强、刘亚洲、蒲英玮、钱佳华、宋拓、孙存明、谭天、王旖旎、午夜抵达、杨乐宜(按姓氏拼音排序)

2018年,艾可画廊参加影像上海将带来艺术家杨圆圆的作品

2018年,三影堂参加影像上海将带来张克纯的摄影作品


▶  影像市场,如今温度几何?


在李力看来,之所以会有“如何看待影像作品价值”的想法,还是基于收藏市场对作品形态接受度的滞后,“绘画、雕塑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是市场追捧的热点和方便流通的艺术形式,即使影像,尤其是录像作为艺术创作形式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受到播放手段等的影响,依然不能成为藏家们收藏名单上的主要项目。不过近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播放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对影像和视频的接受度以及依赖,影像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王珺

收藏家、光社影像中心创始人


藏家王珺同样表示,“影像的媒介决定了它所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一个50分钟的录像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架上绘画根本就无法表达出来。而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影像在手机上就能播放,有了科技进步作为传播手段,影像的重要性就更能体现。”


“正如极简主义对之后家居、生活、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我觉得新媒体艺术对于我们时代的审美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很多做软件的设计师,他们特别感兴趣,艺术家用这些软件做什么。”欣慰之余,杨洋同时也坦然地表示,影像市场永远是温温的,从未火热过,却又始终存在。“影像的形式注定不是那种能够在市场上成为明星的,因为它的接受度有限,但是影像的市场还会一直存在,就像当代艺术本身在大环境中的地位,科技、政治已经占了很强的话语权,但是当代艺术还是会存在。”


2018年,常青画廊将带乔瓦尼·欧祖拉作品亮相影像上海

2018年,卡斯腾·霍勒《Soma Series (2)》亦将随常青画廊亮相影像上海


作为在影像市场领域深耕了五年的艺博会,影像上海自亮相之初就国际范儿十足,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参观人次,并通过大量公众项目培养新的市场和观众。今年9月20日-23日,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回归上海展览中心。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件影像作品?这会是你人生第一件影像作品的收藏契机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