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中世界——林延:反映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17   最后更新:2018/08/15 12:50:5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8-15 12:50:52

来源:ARTYOO  王梦瑶


“锵锵”是狮語画廊自 2011 年来为女性艺术家举办的系列群展,今年是 Soft Power 主题展的第 6 回,“锵锵 2018 | 女性艺术家联展”也是狮語画廊十周年重要活动之一,展出两位女性艺术家:英格里德·勒登特(Ingrid Ledent)与林延的艺术创作与思考。

本篇我们邀请撰稿人王梦瑶来分析林延的作品。林延自九十年代起,就长期工作、居住在纽约,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其作品打破传统架上绘画和雕塑的界限,将宣纸从线、面、体三维空间进行重新解构进行创作,主题灵感来自于每年在中国的短暂停留,这一次,江南湿润的空气让她重新认识生命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水。

林延 在狮語画廊展览现场


一片水汽氤氲的池塘中,清灰的砖块点缀出一条小路,片片垂落的宣纸宛若阳光下层叠晾晒的衣衫,在清风中微微舞动,在身侧悄悄摇摆。林延于狮語画廊展出的装置作品《反映》大胆地转换了画廊的传统样貌,以片片悬挂的宣纸配合下陷的方形池塘,在画廊的正中构建出一处诗意的空间。穿行于装置作品《反映》内,片片纸张看似素淡,却在迫近的观看中呈现出微妙的褶皱和纹理,随着风、光、水影的交缠变化,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与身体经验。

进入宣纸搭建而成的空间之中,入口处是长而狭窄的,纸张无比迫近,仿佛要将人包裹。而在曲折小径的末端,空间忽然开阔,一平米见方的小小青砖给了观者一处宛若天井的停留之地。在这个时刻,对于宣纸的感受不再是过于迫近而付诸身体的感性经验,而带着冥想的静谧气氛,变成一种内敛而理性的视觉细查。

林延 “反映”  狮語画廊展览现场


走出水汽氤氲的《反映》,从宣纸包绕的环境中穿行而出,脚下的青砖将人引向画廊墙面上展出的几件架上作品,像是闲庭信步穿过庭院后瞥见的一片园中景色。这组作品仍以宣纸、墨、卷轴等传统材料为媒,其中依稀可辨在林延作品中常出现的砖瓦形象。作品《荷花池》以墨色浸染的宣纸为底,其上贴合了多层原色的宣纸,纸张微微皱褶的纹路好似池塘上荡起的涟漪。画面的中心,一朵荷花的轮廓微微凸起,与荷塘样式的装置《反映》形成呼应。在如此纯净、朴素却又细致丰富的空间结构之中,艺术家对于创作材料的深刻理解被含蓄地传递出来。张弛之间,无需传统的水墨为媒,宣纸的质地和气息已然揭示。

对于林延而言,宣纸代表着一种“空”的状态。[1]当宣纸不再仅仅用作书写描绘,材质的潜能不仅被进一步释放,揭示出宣纸在中国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在使用方式的转变中表现出独特的当代性,且与西方的解构主义、物派等现代艺术思潮相接轨。这种对于中国材料的物质性提炼历来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转化与发展,以及艺术家在面对传统时的再造与创新。[2]

通过拓印、裱装等中国传统工艺,林延对于宣纸的使用总与空间有着甚深的互动,建筑、城市、自然等空间观念在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或拓印建筑构件、或搭建建筑结构,林延对于宣纸的使用总充满着虚与实的微妙张力。从布鲁克林的砖,到北京四合院的瓦,林延用宣纸层层拓下城市渐次剥落的建筑纹理,也默默收集着正在消逝的生活痕迹。而此次的装置作品《反映》受到了江南水乡的启发,通过宣纸的层叠悬挂,以抽象的建筑结构呼唤着某种空间记忆——它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凝缩转化,它也是天井乘凉、池边戏水的影射与呼唤。而这种种空间体验背后,承载的正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观念,也暗暗呼应着画廊空间所在的城市特质。

林延, 假石(局部),  147x72x7cm, 2018


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长期居住在美国纽约,林延依然密切地关注着中国的种种变化,并将在中国短暂停留的经验转化为许多作品的灵感源泉。同样以宣纸搭建的空间装置《天-1》(2014)与《吸》(2013)暗暗影射着北京的空气状况,表达着艺术家对于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等社会议题的思索。与此次展出的装置相似,这两件早前的作品也通过悬置于天花板的宣纸装置,将观众纳入一个由纸墨构建的沉静世界。墨色浸染的宣纸构建而成的天边云朵,既诗意,又因对于现实的指涉而让人无限感伤。

林延 “反映”展览海报


以素淡的黑白两色和内敛的纸张造型传递深刻的情感与关怀,让宣纸在迫近的空间中带来丰富细腻的感官体验,林延的创作将宣纸这一传统媒材料从既有的使用形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当代的艺术语言,林延的宣纸装置交缠着她的生命记忆、空间经验和情感关照,传达出对于材料本身的深刻理解,构建出一个富有哲思与生命气息的纸中世界。

图片提供:狮語画廊


[1] Robert C. Morgan, “Beyond Xuan”, Lin Yan (exhibition catalogue), (Brussels: Officina, 2014).  

 https://docs.wixstatic.com/ugd/1ee02f_18cae397a7ae43ec9808cdbba1ac8ac7.pdf

[2]巫鸿,“当代和传统的嚙合:策略三种”, 水墨艺术与视觉文化的交错:当代文化机构中水墨艺术,M+ 美术馆,2012年12月,http://www.mplusmatters.hk/inkart/paper_topic10.php?l=ch


林延


1961,生于中国北京;1984,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系,获艺术学士学位;1986,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绘画材料研究室;1989,毕业于美国布鲁姆斯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视觉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

近期重要展览包括:2016年「林延」、2014年「林延:不一样的宣」和「林延:空-气」、2013年「林延:知止」等个展,分别于台北诚品画廊、布鲁塞尔Officina、纽约天理文化中心、纽约熨斗大厦艺术公共空间展出,联展包括2014年美国布鲁斯博物馆「双城记:纽约与北京」和「2012纸上艺术双年展」等。作品获纽约德意志银行、上海龙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王梦瑶


毕业于纽约大学艺术史研究院,长期关注当代艺术中的跨媒介实践以及可替代空间的展览呈现。策展经验有《王青山和吕俊男:位移》,七堂,纽约,2018;《陈栋帆:昨夜星辰昨夜风》,否画廊,纽约,2018;《美国剧场》,80WSE画廊,纽约,2018;《她的日月,远乡》,远方书屋,上海,2018。亦于2017年受上海建投书局邀请出任中国当代艺术史沙龙主讲人,并曾为《典藏今艺术》杂志以及上海Modern Art Base媒体平台撰稿。现任Salt Projects研究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