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养蜂人 | 梁志刚“HK Honey”项目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708   最后更新:2018/08/09 17:21:39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8-08-09 17:21:39

来源:艺术界LEAP 克里斯托弗


LEAP春夏刊的琼·乔纳斯(Joan Jonas)专题,以贯穿乔纳斯创作的“蜜蜂”为线索,将目光投至都市中的养蜂生态,特别介绍了“都市养蜂人”艺术家兼设计师梁志刚(Michael Leung)在香港的本土实践。他在繁华的都市天台上安装蜂箱,通过“HK Honey”项目,将本地的生产与社群的建立结合,并对香港当下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进行调查。


图片拍摄:Virgile simon Bertrand


于梁志刚而言,蜂箱不仅是一个可从中获取蜂蜜的容器,也是一个门户组织,它连接着艺术、设计、政治和社区共存于其中的世界。梁氏出生并成长于伦敦,在2009年赴香港继续修读设计学科之前,他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过产品设计师。在一次前往瑞典的旅途中,他初次接触到蜜蜂养殖这一行业。回到香港的家中,他开始设想在这样一座拥挤的城市中是否也能够饲养蜜蜂。


“我开始阅读这些关于蜜蜂的专业书籍,并且参照着养蜂指南演练,”梁志刚介绍道。他了解到蜜蜂能为多种农作物授粉 —— 从洋葱、茴香到芒果。他说:“人类依赖着蜜蜂。”

图片拍摄:Virgile simon Bertrand


同时,他发现尽管香港的市区没有养蜂人,但在城市中心周边的山区却有一些家庭式的蜂房。他拜访了藏匿于沙田万佛寺山脚下的永和养蜂场,并成为了养蜂人叶其学的学徒。这位面色红润的蜂场主人来自广东省的乡村地区,他从少时起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业。


随后,梁志刚和叶氏开始一同运作“香港蜜糖”这个项目。梁志刚在香港各处的建筑物天台上安装蜂箱,为永和出产的蜂蜜设计新潮的容器,并将蜂蜡制作成蜡烛, 陈列在位于湾仔星街小区的设计精品店“木棉花”内出售。

图片拍摄:Virgile simon Bertrand


随着梁志刚对养蜂业变得愈发了解(在项目初始的一年内,他被蜜蜂叮咬了二十六次),他开始发觉,这一产业似乎能够成为建立社群的一种途径。人们常被他和善的个性所吸引,当他穿行于自己所居住的九龙居民区的街市中时,运货司机们会摇下车窗和他打招呼,肉铺商贩也会向他挥手致意。


于是,梁志刚开始关注“香港蜜糖”所能承载的社会责任 ——“当人们购买本地蜂蜜时,他们会得到一种道德上的治愈感,因为支持本地生产能够让人们感到安乐,”他说道。“你既可以从‘木棉花’购买无污染蜡烛,也可以到我们的天台上来看看蜂蜡从何而来,再自己制作一个蜡烛。”

图片拍摄:Virgile simon Bertrand


最终,“香港蜜糖”发展成了“香港农场” —— 一个在屋顶上建立起来的农耕项目。这一计划在香港郊区的务农者和城市的中心区域之间建立了联系。一方面,许多耕作者正受到区域开发计划的威胁而被迫不断搬迁耕地;另一方面,市区百分之九十八食品都依赖于进口。这两方之间的连结不仅停留在抽象层面:“香港农场”在建筑物天台上种植农作物时所用的泥土都来自新界郊野的农庄。


2014年,梁志刚曾和一班社会运动的活跃人士挖出了街道旁绿化带中的植物,并在里面种上蔬菜。从那次起,他的作品开始变得更具政治性,也跨越多个界别,将艺术家、政治激进分子、农耕者和本地街坊聚集到了一处,共同参与到对香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的调查计划中。

图片拍摄:Virgile simon Bertrand


近几年来,梁志刚参与了马屎埔和横洲区域的基层运动,这两处由移居者建立的农耕点都在反抗收地行为。同时,他拿到了流动商贩经营执照,并帮助建立了“街坊排档”这一以沿街商铺形式存在的社区集会组织兼空间。此外,他和“香港农场”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们一同在Spring工作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驻留,并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农民历。


原来蜂蜜就是梁志刚需要用来中和苦味的甜蜜素。然而,他的诸多衍生项目和他于一间本地设计学院的教学任务使得他能够留给蜂蜜制造环节的时间空前地少。如他所言:“现在我只能养蜂,没时间收集蜂蜜或制造周边产品和艺术品,但养蜂业是我一切事业的敲门砖。”


文 | 克里斯托弗·德沃尔夫(Christopher DeWolf)

译 | 刘曼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