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经岩 等待下一次震动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42   最后更新:2018/07/22 17:59:41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8-07-22 17:59:41

来源:798艺术 晓睿


付经岩“飞矢不动”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街头2》230X200cm布面油画 2018年


付经岩近期的创作围绕“等待下一次震动”展开,它始于艺术家的文本阅读经验,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人的思绪会随着文字的流动而跃动翻腾,时不时冒出灵感的火花,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一美妙的感受之时不禁会产生疑问:人的思绪到底是在作者的牵引下向前行走,还是仅仅在文字的触发之下与自身已有的记忆、经验结合而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常常自以为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其实只是在文字之间捕捉到了某些踪迹,并且无意识地结合业已形成的经验而催生出新的可能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误读”亦是一种可能性的诞生,它和作者本身的意图一样举足轻重。

付经岩“飞矢不动”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静物1》109x79cm 纸上丙烯 2018年


艺术家付经岩近期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思辨中徐徐展开,并在站台中国的展览“飞矢不动”中展现,并集中体现在艺术家对装置的尝试,艺术家以《等待下一次震动》为之命名,其中的一件作品主体是由两个木质摇椅上下穿插构成的,摇椅本身便具有不稳定性,艺术家又在参差不齐的四个支撑点下方安装了轮子,加剧了这一不稳定性的状态。与此同时,椅子之上又分别冒出了两根直线和折线的木条,与木椅相映成趣,又以幽默而戏谑的方式打破了对于椅子的习惯性经验。另一件作品则完全是由黑色凳腿构成的,它们之间纵横交错搭建成了一个不规则立方体空间,末端同样通过轮子与地面接触,导致每个观者在靠近它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因为它看起来随时会坍塌。这一系列装置对于一直以绘画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接触和深入了解,将无数的未知变成已知,一次次打破已有的经验而生发出新的可能性,不断拉近现实与自我理想距离的过程,也恰恰是不断抖动的过程。

付经岩“飞矢不动”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人物1》120x9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当然,“等待下一次震动”也贯穿了绘画的创作过程。艺术家谈到,他的创作并没有任凭激情和无意识的主导,而是需要时常停下来后退一步去辨别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无用的。每一次下笔都是基于对习惯的反思和试图破除,以及对未知的试探。因此,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即使勉强能够分辨出男女,但是五官等一切能够下定义的特征都没有清晰地展现,甚至在其中的一幅画面里,类似人体的形态向外延伸出无数的肢体,成了某种“怪物”。艺术家通过画面拆掉了观看过程中对于“人”这一固有概念的揣测。他甚至摒弃了苹果、香蕉等具有隐喻的图式而选择了菠萝,这就让某一图式定向瞄准到某个意义的观看方式无法施展。值得一提的是,“震动”本身并没有改变其本质,而是对于固有概念的一些修改,寻找到一丝值得商榷的缝隙。就像一杯水会随着震动而颤抖,虽未改变其本质却让那个僵硬的唯一性得到了一丝松动,产生了更多游刃有余的空间。

付经岩“飞矢不动”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不仅每一幅单独的画面都需要缓慢的推演,画面与画面之间也是经过相互推演、穿插进行的。《人物和静物1》的布面丙烯作品中,看似人的形体呈现出猴子的动作和皮毛的质感,与背景重复的菠萝图式相映成趣。但是这一形体在《人物与静物2》塑料布上马克笔的简单勾勒之下又回归到女人体的样子,并在《人物与静物3》中换成了俯卧的姿态,菠萝的形象在另一幅作品中也被柠檬所替代。不同的作品之间时常具有某种似有似无的关联,一只乌龟在一幅画中似乎暗示着性,在另一幅作品中成了“龟兔赛跑”中的角色。因此当我们在展厅中漫游,与其试图以线性的逻辑串联起整个展览,不如去寻找艺术家留下的细小线索,作品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所产生的丰富联想,让观展的过程成了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

付经岩“飞矢不动”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街头3》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综上,文字阅读的经验在艺术家的脑海中继续发酵形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先是思绪逃脱文字而游离,进而发展到对于某些概念的质疑。确实,我们很难说清楚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是来自于社会的灌输,还是通过自身的感知认识。在你意识到之前它早已盘踞在脑海中,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甚至不用过多的思考便可以熟练地运用。可是回过头来会发现每一个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值得经过思考的重新检验。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颠覆自我的过程,它极其艰难却又是作为艺术家必须要经受的。付经岩的这场震动之战从文字开始,延伸到思想,最后以绘画、装置的方式呈现。


文/晓睿

图/站台中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