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是时候去购买个身份了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01   最后更新:2018/07/19 14:33:15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07-19 14:33:15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展览现场图,杨超摄影工作室|摄,长征空间|图片提供


可能是一位“杀手”?


赵刚:购买的身份

中国北京|长征空间 &

东八时区餐厅与酒吧

2018 年 5 月 16 日—7 月 10 日


刘希言 | 文


赵刚的新展延续了他创作中始终关注的话题——“身份”。他在两个展区中给出了阐释他个体身份的几个章节。开篇模拟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赵刚在北京开始绘画和参加“星星画会”活动时居住过的宿舍空间,对早期探索创作和学习西方的自我进行了回溯。正篇叙事中,一方面,东八时区餐厅里不同类型的作品多方位地呈现了他海外生活时对身份错置的不断抵抗和接受;同时,一件巨大的病体横陈在长征空间的主展厅中,揭示出他 2000年左右回国后在反思社会问题时有力爆发的又一重身份。结合赵刚几十年的创作历程,这几个篇章呼应重要节点,完美地构成了一次对赵刚个体身份的解读。


不过,展览的题目并没有叫作“身份”,而是“购买的身份”。“购买”这一行为包含目的性,尤其当购买的对象是“身份”的时候,购买主体可能通过购买行为来达到掩盖真实身份和迷惑他人的目的。这不禁让人对已经笃定的对赵刚身份的几重理解又犹疑了起来。


展览现场图,杨超摄影工作室|摄,长征空间|图片提供


那么,什么人需要购买身份?可能是失去已有身份的人,可能是希望更换新身份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秘密特工或杀手——他需要不停地变换身份来适应任务场景。赵刚在1990 年创作了一组名为《从寒冷之地来的杀手》的系列作品。当时,经历了国内外的起起伏伏,在欧洲浪迹,对艺术和身份都感到迷惘的他,在一些街景照片上写了诸如“1984 年在巴黎,我坐在圆顶咖啡厅给北京的女朋友写明信片。这太难了”这类字迹看来冷静,但又思绪凌乱的文字。赵刚没有解释作品中这个有些伤感和丧气的“杀手”是谁——可能是他自己,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不管是谁,在这个被迫不断更迭身份的杀手身上,赵刚找到了一种认同感。他在这件作品之后蛰伏了七年,远离艺术创作,仿佛也是在体验一个杀手企图短暂地逃离身份对他的桎梏。


展览现场图,杨超摄影工作室|摄,长征空间|图片提供


当赵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再次回归创作的时候,他对身份的思考也转向了。似乎对重复地剖析自己的身份感到了厌倦,他的创作多样化起来——不再仅是身份冲突下的艺术思辨和中西糅合里的抽象尝试。历史的、人体的、建筑的、中国的、风景的……都被纳入了绘画主题的范畴,这些作品也自然地成为这几年来人们不断阐释他回国前后身份差异和身份思考的参照实体。


当赵刚用“购买的身份”作为标题时,也许是在提示人们注意,这些“解读出来的身份”只是“被构建出来的身份”。像尚塔尔·墨菲所说的那样,你购买哪个东西就是进入某个具体的世界,以期成为想象社区的一部分。对赵刚来说,他也只是在近年来的作品中不断地“购买”不同的文化元素来构建他的“身份”,以适应当下和未来的社会环境和艺术语境。比如那件被横置的《糖尿病患者》,它不再是2011 年在今日美术馆竖立展示时作为对社会疾病的即时回应,而是成为构建当下充满压迫感和濒临失序的社会身体的重要部分。这样来看,赵刚在展览中呈现的只是他想要让观众看到的身份,是不同的、虚构的身份,甚至虚构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赵刚的真实身份可能并没有在展览中出现,说不定他是一位杀手呢。


展览现场图,杨超摄影工作室|摄,长征空间|图片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