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锋:《中国艺术介入年鉴》更注重社会性和艺术实验性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337   最后更新:2018/07/11 13:23:49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8-07-11 13:23:49

来源:雅昌艺术网 裴刚


编者按: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艺术作品与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近期雅昌艺术网了解到《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那么这本“年鉴”将涵盖哪些内容?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汇编进入“年鉴”的内容有哪些判断的线索?等等,就此雅昌艺术网与《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主编段少锋展开对话。



Q&A

 Q:雅昌艺术网 裴刚

A:《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主编 段少锋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主编 段少锋



Q:“艺术介入年鉴”在这个时间点推出的意义是什么?

A:《年鉴》的产生是一个偶然的想法。源于我和艺术介入刘军先生一起做一些艺术项目碰出来的想法。因为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关于艺术介入社会和新空间形态的交流平台,同时现在这样的性质的项目很多,但是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梳理。我觉得做一个梳理工作很有必要,同时也是一个各方交流学习的平台,但是后来发现艺术介入属性的活动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同时每年的动态也很多,所以一本书的含量是不足以承载的,才具体产生了做《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想法。

  关于这个时间点的意义,我想可能是一个恰当的时期。一方面,是我以往读书和做艺术实践的认识积累,我一直以来对于替代性空间的艺术实践感兴趣,从毕业的时候观察北京的独立空间生态,到后来读到《搞空间:亚洲后替代艺术空间》这本书,延续到巫鸿先生《关于展览的展览》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艺术介入社会空间的实践活动,再后来就是我自己做花家地小区的单元房的艺术项目,都有很多启发,我一直想做这方面的梳理,可惜没有机会,后来参与到艺术介入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拓展了我对于“”艺术介入“这一概念理解的外沿,这样一来我觉得《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必然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提前了不少。此外还有就是艺术介入这个机构这十来年的实践积累,还有社会大背景中对于这种形式的需求日益增多,算是一个必然结果吧。

  随着艺术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中,以及大众对艺术需求的持续增加,大到城市升级,小到每个人对于艺术欣赏和认知的需求,“艺术介入”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所能介入的边缘逐渐扩大,延伸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独立艺术空间的兴起到艺术展览替代性空间的发展,这种替代性空间涵盖了诸多的城市空间领域,比如社区,公园,街区等,同时该部分又与公共艺术发生存在交叉地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艺术机构转入艺术项目的运营。除上述趋势,艺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乡村建设这一领域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比如许村艺术计划和碧山计划。综上可见,对“艺术介入”这一主题性事件进行文献梳理,同时形成对未来的探索性思考,是有重要意义的。

  同时“艺术介入”作为国内最早投身该项工作并且率先注册独立品牌的机构,已经持续在该领域实践十余年,艺术介入的团队有责任将这项工作推向更具学术价值的探索领域。因此我们发起《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工作,并且希望得到艺术家、策划人、批评家,以及机构运营者的支持和帮助,一起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Q:目前有公共艺术年鉴,“艺术介入年鉴”与之间区别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A:《中国艺术介入年鉴》更注重社会性和艺术实验性。在现阶段这两者的边界都比较模糊,这样也有讨论余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有的理解。所谓的《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选择是社会性体现在两点:一点是新的空间形态中发生的艺术,这样就不局限于以往公共艺术的实施场地;第二点,与人的关系,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观众前来观看的形式,而是走到群众中,在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是一种主动的状态。比如我做花家地“individual”单元房项目和花家地双年展,都是一种主动走入社会空间的举动。

  另外一点,艺术的实验性,虽然不好界定,但是我们有一个学术委员会的参与,我作为主编也有很多观察和多年实践的基本判断 。这本年鉴基本内容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年度艺术介入项目和事件的综述,然后从实施者,项目构成,以及机构运营这几个角度来整理文献,同时也走访,一手材料和文献材料这样结合起来呈现。


Q:汇编进入年鉴的基本判断有哪些?包括编委的成员构成是怎样的?

A:基本上判断的标准也是我们区别于以往《年鉴》的地方。首先,前期的整理,最终形成一个基础量。在判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我们学习的过程。因为艺术介入这个概念是一个大家相对陌生的概念,编委成员我们现在计划从艺术、建筑、设计、空间运营等几个角度来分头邀请。

  同时,还有学术顾问委员会和空间运营顾问委员会。这是一个梳理基本判断的办法,同时基于这个事情的发起人是我自己。我和刘军先生的讨论也有一个基本判断,事实上我们也达成了。我觉得最终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明确这种基本判断。

Q:年鉴的持续性包括哪些项目的推进和计划?

A:具体的持续性的推进和计划已经形成了。关于年鉴的提纲目录也在完善,其实下一步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了。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进行艺术家和具体项目的走访,最终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交流。

  作为出品方的艺术介入本身恰好也以“艺术介入”这个词注册为机构品牌,这样一来结合他们多年的实践,也有很多可以转化到工作的经验。后续的关于《年鉴》的论坛和未来如果可以形成类似于“年鉴展”的结果未尝不可,我们希望这些越来越完善,这些需要艺术界朋友的支持,我们在发展中完善自己的工作。



Q:是否可以谈谈你亲历的某些进入年鉴的项目案例?

A:比如2017年我参与了贾樟柯发起的平遥国际影展,我在其中参与策划了梅尔维尔的百年回顾这个展览以及主电影宫的设计。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影展对于当地文化的改变,具体到对于柴油机厂这一老工业遗迹的改变,平遥国际影展如何在一个古城发生效应。

  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它在新的空间形态做了电影节,背景是平遥古城,同时成为了一个县城普遍参与的影展,从工作到参观很多人参与其中。这个是具有社会性的,同时也对新的空间做出了改变。


Q:目前,此类“艺术介入”的概念国内外的比较,有哪些差异?国外的情况如何?

A:其实国外的情况我还没有过多了解,但是比如近在眼前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这个项目我最早一直听林天苗老师讲,她一直说很感动,后来我虽然没去,我一直在关注,北川富郎来中国讲座我去了,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另外他的书我也读了,很受启发,其实“艺术介入”不仅仅在城市空间的替代性空间,乡村领域也大有可为,我接下来会寻求更多机会去国外了解这样的实践。

编后语

  雅昌艺术网从交流中了解到,《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将以艺术家为核心,空间为边界,项目为载体,内容涵盖艺术家、独立艺术空间、替代性艺术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乡村建设等若干板块,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介入事件的年度呈现。最终此“年鉴”将有怎样的内容提供给研究者和关心这一领域的读者,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