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法图 | 他在理念上受班克斯影响,却将“脸”凿进了墙里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35   最后更新:2018/07/02 11:26:39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8-07-02 11:26:39

来源:凤凰艺术


亚历山大·法图

近日,艺术家亚历山大·法图(Alexandre Farto),也就是维尔斯(Vhils)于巴黎举办了一场雄心勃勃的展览——展示他的全部艺术作品,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将其创作的肖像“凿入”墙壁之中。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将纸或聚苯乙烯炼制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用以创作出十五件令人震撼的浮雕,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之中,为观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观赏体验。


▲ 亚历山大·法图(Alexandre Farto),即维尔斯(Vhils)的墙面作品《自画像》


亚历山大·法图(Alexandre Farto),1986年出生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长于在不断改造中的葡萄牙里斯本郊区的Seixal。13岁时他爱上了模板印刷,他发现涂鸦并且把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同时开始街头创作,正是这种表达唤醒了他的艺术感知艺术世界。亚历山大·法图从2000年起以维尔斯(Vhils)之名发表诗歌和创作。仅仅3年后,尚未成年的他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眼光,频频亮相于报章杂志,近年来更受邀在各地画廊和艺术节展出他的作品。


在学习2D和3D动画图形设计之后,他于2007年离开了里斯本,搬到伦敦,在著名的中央圣马丁艺术和设计学院学习艺术。2008年,他在伦敦的Cans Festival上获得国际认可,他的《Scratching the Surface》系列中的一个作品展示在著名的街头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旁边。随后,一张把两个人的作品都拍进来的照片出现在《时代》杂志里。自那以后,他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这使他今天因其作品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诗意的、革命性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如今他在世界各地旅行和办展,从上海到美国费城,从巴黎获取创作的文化灵感。

▲ 亚历山大·法图(Alexandre Farto),即维尔斯(Vhils)

维尔斯的研究阶段深受班克斯的影响,这加深他的思考,并反映在街头艺术的概念上。墙壁是他首选的介质。在1974年的《Révolution des Œillets》之后,在葡萄牙的各个城市被毁掉的墙成为了城市变革的见证者。每面墙讲述一个地方的故事。随着消费社会的变革,这些墙壁上布满了海报、广告和涂鸦,然后再次被涂鸦和新的海报覆盖,循环往复。 维尔斯想要改变墙的历史,尤其是对那些被遗弃的墙面。不同于不断地在墙面增加东西,他决定使用“去除和揭示”的方式来表现。通过他“浮于表面”的创作,维尔斯在城市的墙面凿出匿名的人物肖像画,并为这些被遗弃和忽视的墙重新赋予价值。他很少使用彩色颜料,而是利用墙面本身的色彩和经过敲凿后裸露出的砖头作为作品本身的颜色。他曾表示“美丽是肤浅的,丑陋藏在骨髓,美丽消逝后,丑陋仍牢牢抓住它的所有”。这也是亚历山大·法托对自己艺术创作最权威、直接的解读。




▲ 亚历山大·法图(Alexandre Farto),即维尔斯(Vhils)在创作墙面作品



近日,亚历山大·法图,也就是著名的维尔斯(Vhils),在巴黎举办了一场雄心勃勃的展览——展示他的全部艺术作品,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仍是将其创作的肖像“凿入”墙壁之中。







▲ 展览现场


巴黎的Centquatre展览中心见证了维尔斯声势浩大的“碎片”展览,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展览背景。

毋庸置疑,维尔斯想通过这次机会证明他的创作不会局限于街头墙壁之上。他用纸或聚苯乙烯炼制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用以创作出15件令人震撼的浮雕,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之中,为观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观看体验。




▲ 展览现场


维尔斯还用不同的技法让自己的创作更为多元化,更充满立体感,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光线和视角下呈现出屏风、海报甚至被酸性腐蚀的版画效果,观者每次与维尔斯的作品对视,都会收获不同的体验。


▲ 展览现场


“维尔斯所创造出面孔会随着你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光线、角度都会改变你所看到的面孔。”




▲ 展览现场


同时,Centquatre展览的主大厅中陈列着一个庞大的艺术装置。维尔斯收集了如电视机、洗衣机、汽车、电冰箱等生活用品,将每件物品漆成白色,集合在一起。维尔斯就是这样,将碎片化的日常生活汇聚在一起,强迫观者像艺术家一样从中寻找艺术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7月29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