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观 | 应空间:密度符阵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373   最后更新:2018/06/25 20:57:37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6-25 20:57:37

来源:艺术界LEAP  郭锦泓


去碑营:密度符阵

地点:应空间,北京

时间:2018年5月20日至6月30日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观看应空间的展览“去碑营:密度符阵”的过程,像是行走在人为的图像迷宫——“为什么?”的疑问从空间布局开始浮起,直到作品选择和布展方向;时而密集时而疏离,策展设计好像将三维空间当成了二维的画布,以作品做笔触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点彩风景,在这风景中很难说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每一件作品都服务于这巨大的、难以言喻的人工“符阵”


样密集的展陈似乎只在学生毕业展上找到过痕迹,然而显而易见这不是一个“毕业展”,由是我们只能跟着导览文章里那神秘的道教符阵说明进行一场“僵尸捕猎”(亦或是我们作为僵尸本身被展品符阵捕猎?)。白色的方形空间被从天而降的坐标式的生锈钢管、内容物不明的玻璃装置、长方形或不规则四边形的绘画、人脊骨装的金属零件……分割成了无数个细小的“结界”。在这一个又一个世界中更小的世界的尺度变化里,我们对展陈的感受也从整体滑向个体——再回到整体。我们被整个场域的气息替代,我们轻易沦为人类/僵尸的一员。展­­­­览空间的魔力在这一秒徐徐扩张,无限推进,而在推进的尽头终结在无限之中。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在凝神看过几分钟的展览入口处的影像之后,魔音绕脑式的道教吟诵和“植物大战僵尸”的动次打次使人不由自主的抖动双腿,“图像”的魅力不单由这铺天盖地的图像数量散发——也由“我”这个个体感受对于展览中这独具一格的图像排列方式而反触发——个体被这图像的数量所带来的魔力激发了集震惊、抵触、接受、沉浸而一体的气场,最终被“物”的魅力物化。


应歆珣

《别怕 Don't Worry》,2015年

金属、感光纤维、弹力棉

500 x 70 x 35 厘米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主展厅中这种“图像”的几何级数感几乎爆棚,在空中以一定神秘意味存在的钢柱和四周墙上密密麻麻的绘画作品形成了一种粘稠的、无可躲避的固态结界,视野的任何一个方向都充满了图像,这种“强制性”的观看恰恰与“密度符阵”这个具有东方意识形态的展览名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图像的排列并不遵循东方美学中的“疏密有致”。由是,绘画作品的展陈与展厅中央那个不属于任何人作品的携刻着“无人知我来,朱顶鹤声急”的神秘“白盒子”似乎真的形成了策展人所陈述的那种“符阵”,于虚空中擒事情,猜疑中立规矩。而这个神秘的“符咒阵眼”四周,由胡勤武、孙策、张嗣、戈子馀等人的抽象作品交相呼应,以二维的点线面在阵眼四周制造出结界和“踪丝”(trace);而应歆珣的雕塑《don’t worry》和空间里其他的雕塑则像是“镇符兽”,小心翼翼的平衡着空间中气压和绘画作品的密度。

王楫

《Indoor 001》,2017年

布面丙烯,LED灯,75 x 100厘米

欧阳苏龙

《一块退休的水泥在晒太阳》,2016年

白水泥 ,52 x 25 x 25 厘米

布出主展厅之后经过依然布满图像的其他三个展厅,单张绘画所形成的“索引”(index)渐渐链接成了一个关系链的总和,这些不同图像、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已经通过展陈的魔力完成了“去语言化”,这“时空中的网”所能表述的已经不再是风格抑或主题的凸显,而是通过展陈的“魅惑技术”自行发展出了生命,无论是章犇那细致入微的绘画技法,还是王楫那严正规矩的色块……每一个单张作品都是这“网”中的一个索引,如神经元一般绵延出令人惊叹的魔力。同样在空间中陈列的雕塑作品(如欧阳苏龙的《一块退休的水泥在晒太阳》)则被这绘画的魔力二维化,也默默贡献出自身的生命力,甘愿成为这神经网络中的一个神经元。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然而当我们经过一楼的“技术的魔力”之后,二楼的展厅则看上去像是隐形的“僵尸”被捕捉之后的陈列场。四壁的绘画作品看上去介于表象和具象之间——像是康定斯基和巴尔蒂斯结合后的异形,这传统的展现方式逼迫我们只能以传统的方式来审视这些作品:然而无论是技法还是理念都显得陈旧而僵硬。德勒兹在谈到绘画如何祛除本性的歇斯底里时,强调必须以两种手段:要么保存有机再现的形象化元素,要么彻底转向抽象并唤醒绘画中的纯绘画性的智能(《感觉的逻辑》,2017,理想国)而二楼四壁的这些作品则显现了一种陈旧的“沙龙”式展览方式,我们显然无从寻找其中的智能和一楼那种难以复刻的魔力。我们所有已经被“反触发”的浪漫想象,在此都不得不面对这被风化的“僵尸”骨架。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再次回到一楼展览开始时的影像处时,这道教吟诵配植物大战僵尸的荒谬讽刺感仍然可以让人偷笑五分钟。感谢这个非典型导览视频的存在,我们得以抖落不知何时粘在身上的魔力结界的碎片——这个“密度符阵”的密度和符阵显然都起了明显的作用,绘画藉由数量而隐身,绘画语言藉由展陈而三维化。而绘画的魔力何在?绘画——这传统的,小小方圆之上的人类技术在这个空间的被隐形和解构,也许对艺术家而言不甚友好,然而对观众而言,却着实是一片乐土。

“去碑营:密度符阵”展览现场


正文图片致谢应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