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倾向:杨露子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626   最后更新:2018/06/15 21:33:16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8-06-15 21:33:16

来源:UCCA


新倾向:杨露子

2018.6.9 – 2018.8.12

UCCA新展厅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8年6月8日下午在新展厅举行了“新倾向:杨露子”新展预览暨下午茶会。展览自6月9日起向公众开放,并延续至8月12日。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新倾向:杨露子”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两组影像:创作于2016年的一系列黑白影像“伟大的帝国需要伟大的色彩”三部曲——《先知就是喉舌》《雪人》《神去之寺》,与创作于2018年的彩色影像《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这两组作品在主题上既有延续也有转折,承载了艺术家对于时间、历史兴衰、文明形态等主题的思考,并试图在历史的负重之下探寻新生的可能性,共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杨露子早年研究哲学与比较诗学,随后转向影像创作,其对文字与诗歌形式的关注也使得其作品充满了诗学蕴味。艺术家将私人经验以祷辞般的语句进行暗示,这些散落于图像间隙的文字被赋予了独立的生命轨迹;语词并非仅仅作为图像的补充而存在,而是与图像构成平行甚或相互挑战的关系。这些散落的文字与似乎提示着重要年份的数字,究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图像谜题的钥匙,还是一枚诱饵,企图迷惑我们进入更深入复杂的历史与记忆迷宫?——在那里,史实与想象、记忆与未来的边界变得暧昧不明。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杨露子的影像实践多从个人经验与记忆出发,将对自身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融入历史语境之中,这使得她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地理图景与心理图景相交叠的面貌。在《先知就是喉舌》中,先知面容的残片被投射于湖面上方的小圆镜中,双唇反复无声叙说着扑朔迷离的语句:“赤橙黄绿,铁铜铅锌,伟大的帝国需要伟大的色彩。”先知被山峦所隐没的双眼在画面中并不可见,其视线似乎与风景本身融为一体;而眼眸的缺失则使观者隐隐想起那些能够穿透迷雾看清神意的盲先知——又或许,正是对生理视觉的舍弃让他们获得了更高程度的“灵视之力”。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雪人》中的旅行者踏上了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涉足的异域,探访传说中的雪人居住之地。目之所及的干涸沙漠与风物残片和以流水声和歌声暗示的湿润之地形成对照,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构建出一幅想象的地图。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神去之寺》中,名为“飞来”的山峰在艺术家的记忆里却始终被称作“飞去峰”,而峰坡之上摩崖石刻像中的神灵既似刚刚降临此地,又似要从此处飞身而去。古祠庭院中的两座古代跪像与黑暗空间内的两具肉身形成似是而非的平行,仿佛因背负历史的罪责而被困于此,永远不得逃离。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在这些流动的影像中,古代帝国不断扩张的版图与现代文明遗址仍有着高度的重合,先辈冒险家们和今天的旅行者通过流传下来的摩尔斯密码交流行动轨迹,十三世纪的摩崖石刻像与现代的观察者进行目光的置换,种种凝聚了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意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扑朔迷离的图像帝国。被刻意处理成黑白的图像本身并不指向特定历史年代或事件,却让“帝国”一词本身所具有政治色彩变得超越了时间限制,而指向个体与族群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彼时与此时持续面对的难以摆脱的困境。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在2018年最新创作的影像作品《你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奇迹》中,杨露子试图在最近到访的大陆上探寻新的生机。在这片因持续的活火山爆发不断带来新土壤,而处于不间断的自我更新状态中的土地上,艺术家看到了从历史的重负中走出,重获“新生”的希望。她选取具有新生之感、色彩鲜活的图像——如来自本土的洋芋叶子和被引入的外来动物等,以“诞生的奇迹”为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艺术家借鉴圣经旧约中《诗篇》的结构形式,以略带戏谑的方式对宗教典籍和名人传记中的“神迹”进行重构或添上亦庄亦谐的私人评注。在不断的变奏中,这些奇迹演变得越来越接近于某种玩笑,而通常蕴含庄严或神圣之感的“奇迹”本身的宗教意味被淡化消解,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日渐凝固僵化的神话结构被拆散,重新回归自由的流动状态。这或许正预示了个体的觉醒,预言了一种重新发现自身与世界、与自然的前宗教关系的可能性:正如诞生神话中,“奇迹”母题所遵循的结构实际上源于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的抽象与提纯,若我们返回人类个体经验的源头,会发现在历史的最初起点,每个个体的新生中都蕴含着某种奇迹。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新倾向:杨露子”展览现场。


通过对历史、地理和诗歌形式的引用,杨露子的影像创作探索着可感知的语言的极限和秘密,她的创作面貌徘徊在既有感官经验与无法描述之状态之间。从沉溺于历史包袱无法醒来的困顿,到发现既成意识形态工具不曾染指之处的狂喜,再到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解,艺术家通过展览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途,一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一轮与现实微妙关照的政治考察。


关于艺术家

杨露子,出生于杭州,2011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比较文学学士学位,主修哲学与诗学;同年获德意志学术研究奖学金(DAAD),在旅居德国的两年中,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201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获电影与影像艺术硕士学位。曾参与群展 “抵抗的涌现”(泰康空间,北京,2016-2017),2017年12月入围第五届“华宇青年奖”。现在中国围绕着哲学对话、即兴参与、合作性创作、群体的自我发现等主题,设计并主持对青年和公众开放的高校课程和多种形式的体验式工作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