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宏:积层-基础-舞台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633   最后更新:2018/06/14 17:59:13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6-14 17:59:13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抽帧:一个老人的三个动作》 多屏录像、无声、彩色(清晨05’43” 正午04’24” 黄昏04’12”)2015年

曾宏作品起始的背景源自中国特殊的的政治和工业化历程,这段在自由主义叙述中被定义为“废墟”的历史,也被看做是在社会主义传统之下建构起来的集体意识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组织形式。艺术家早期使用了一种机械制图的方式去描绘其经历过的社会主义工厂与工人宿舍,并以此重申被公共化的个人空间。这种集体意识所确立的空间统治方式和治理模式,既在历史语境中赋予了劳动者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平等性,也在身体的压迫上与今天资本主义的极权方式达成了共谋。

《集合的线条(红蓝)》布面丙烯 225x205cm 2017年


假如要提问这种模式的形成与俄国文化的关系,能找到非常多的点,但曾宏选择的是俄国艺术家罗德琴科。1939年他在文章《与马雅可夫斯基一同工作》中的一段话:“(在1921年)我将绘画还原至它的逻辑终点,我仅仅展览了三块画布:红、蓝、黄。我确信:这是绘画的终结,这些是原色,每一个平面都是非连续的独立的,不会有什么再现了。”


这种对于极端形式主义的推崇,来自于二十世纪苏联先锋艺术的主流态度,他们要深耕写实主义艺术被挪用作为战争广告,商品招贴的土壤。对于需求视觉愉悦的观众而言,《红、黄、蓝》这件作品是一个噩梦,但对熟悉绘画历史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块墓碑,记录了绘画曾经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现场,但在新的语境下它逐渐没落的现实。罗德琴科之后的工作证明他对绘画的看法——在上世纪初,列宁曾表示:“在一个有70%人口都无法读或写的国家里,摄影图片是较强的宣传工具。”从绘画转向摄影的罗德琴科,依然遵循着至上主义的精神指引,他的摄影作品往往强调形式构图,并做到视觉的极致。他的喜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构图方式,招来当时文艺界和社会舆论的批评。但事实上大量第三世界招贴海报能够反复出现罗德琴科这样充满形式主义的图像。

曾宏个展“红色笔记” 展览现场


当然这种图像美学的传染是有目的性的,而且效果显著,先锋队效益一直伴随着中国建国以来各种社会实践,并构成其中的精神主动力。但这种英雄主义崇拜在激情褪去之后,必然会还原事实真相:作为先锋精神下的大部分追随者,命运大多数惨淡,他们是弱者,是被动依附于集体势能之上的无数个体。当浪潮退去剩下的只是曾经行动的痕迹和破碎的积层。所以曾宏的作品大量地出现这种累积,在绘画上的表现它是横向的,录像作品中也是如此,如同织布机的梭子,反复书写的卷页,横向移动带来劳动时间的积累。不同于前苏联时期绝对的上下结构,曾宏关心的是上下结构中弱势的一部分。这次今格空间“红色笔记”个展中,曾宏的两幅绘画作品显示出艺术家是如何利用这种重复,叠层的工作方法。


展览空间中央,曾宏将淘汰的二手地板砖,铺装成一个小型的方形地基,这个地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居住在此之上的阶层,他们属于建设北京的主力军,大部分从外省来,在以房地产为宏观调控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地工作,生存。当地产的浪潮退去,他们离开北京,留下的是大量的建筑废墟,被用绿色的防尘布覆盖。曾宏关注这些带有生存痕迹的地板砖,这和他早期绘制的建筑图案有关,而这种地板铺装的台基会让人思考另一个问题:谁在这个舞台上舞蹈,谁与谁在这个舞台上竞争摔斗。在全民传统的时期,这个舞台是否如同科举制度一样是另一个圣人的斗兽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