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 发现 | 曹迁:“业余”的影像呈现“物性与神性合一的人性”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738   最后更新:2018/06/11 14:21:36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6-11 14:21:36






A Nepali Shamanic MantraStenopeica - Kathmandu - Eclissi delle due lune



虹墙画廊的展览剩像(圣像)展出艺术家曹迁的影像作品,传达了曹迁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并希望用一种业余化艺术作品的展出方式来引导观众平静的直面生死。




曹迁展出的作品受到了在印度旅行期间的巨大差异性的影响。印度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优越,但人们的状态却极度平静又纯洁。在印度,印度教徒们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恒河最好的地段便是瓦拉纳西的恒河边,那里的人们认为它离神最近。曹迁来到瓦拉纳西恒河边,那里的人们背靠背坐着,眼神与状态透着淡定从容。他们聚集在传说中可以通往天堂的圣地,平静的看待着生与死。期望着有步入天堂的一天。那种淡然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曹迁是种震撼,“因为中国人习惯不谈生死,而在瓦拉纳西他们却直面生死,将其平淡化处之。”



瓦拉纳西恒河


瓦拉纳西恒河



正是这种“平静的状态”让曹迁举起了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充满灵性的眼神 ,并把它们带到中国北京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展出。“这些影像尤如一道黑漆夜空中的闪电,劈开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视觉场面,让我们窥视到热情洋溢、生动丰富、人性饱满的黑白盛宴:应该停下来,看看我们相邻种族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感受到充满灵性的生活,对于我们生活在重商主义的儒家文化现实中的国人,最缺乏的是这些印度人眼神中充满着:敬拜有加、心无杂念、灵性十足、永恒如一。所以,曹迁称这批肖像意为表达‘生者即为剩物也应具足神性!’的理念。也即物性与神性合一的人性。”策展人苍鑫如是说。即剩像又如圣像。



曹迁《剩像(圣像)》系列作品之一



剩像(圣像)的作品应是曹迁的一次转折。他想表达的“物性与神性合一的人性”通过展览作品中不同人的眼神传递了出来,直白又引发观众猜测着眼神背后的故事。这种故事性不同于之前他做了20年商业摄影的作品。他说到:“主题虽然沉重,但展览方式我想轻松化,游戏化,业余化。”尤其这“业余化”令他不想思考作品的商业价值性,不想遵从所谓美学角度,拍摄角度、光线的控制等在这些作品中都不再成为首要因素。作为曹迁相识二十年的朋友苍鑫也被这样的力量所吸引。



曹迁《剩像(圣像)》系列作品之一



曹迁《剩像(圣像)》系列作品之一



曹迁《剩像(圣像)》系列作品之一



曹迁《剩像(圣像)》系列作品之一


策展人苍鑫于上述所说的“停下来”给予了观众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快节奏的体验。他用一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来让大家放松感受一场“浸入式”的展览。这种轻松业余是因策展人与艺术家更注重作品中传递出来的灵性表达,而非专业的艺术审美自持与商业利益最大化。这样一场生与死主题的展览中,通过作品里不同的“眼神”透露出来的是虔诚。因此展览更多想表达的是真实、简单与自由的信息传递。这样一来,艺术家与策展人将考虑怎样做一场完美的标准化展览的想法,稍稍放到了一边。


瓦拉纳西恒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展览里有很多的元素。一场影像装置化的展览使影像立体化、综合化。展览有意识的模糊了摄影、绘画、装置与雕塑的界限。重在给观众放松有趣的体验。影像上叠加了些其他的东西,如吸铁石、植物、动物形象等,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新的意义,表达了一种众生平等,无分别心之感。空间里播放着梵音佛乐,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笔者认为这种作品媒介的界限模糊透着自由淡然之感,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心声,更体会了一个佛家所说的“平常心”。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死这一课题,结出的果实正如剩像(圣像)。








曹迁


1970年生于吉林省

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1年作品《危机系列》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美展一等奖

1995年油画作品《嘎啦哈》获得吉林省美展二等奖

1998年至今从事时尚及广告摄影工作。摄影作品多发表于各大时尚和摄影媒体。

如《时装》《时尚》《时尚芭莎》《中国摄影》《中国商业摄影》《人像摄影》等

2001年获得中国服装设计协会服装文化奖“中国最佳时尚摄影师”奖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