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 发现 | 奥马尔·法斯特:看得见的VR,看不见的“手”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890   最后更新:2018/06/11 14:20:42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6-11 14:20:42







本期"发现", 我们邀请撰稿人王丹艺来讲述她对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新展《看不见的手》的观感。

奥马尔·法斯特(Omer Fast)出生于耶路撒冷,现工作和生活于柏林,他擅长通过操纵图像来探索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个体记忆和经验为切入点,记录和捕捉身份构建过程中模棱两可、充满争议的复杂性,并借此探究政治、审美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看不见的手”可能关乎不同的制度、经济体系,——一个默默在控制一切的制度。


“看不见的手”作为奥马尔·法斯特的首部VR影片,在展览中与他此前的几件作品并置,多方位地呈现了艺术家或隐或显的创作路径。



灯箱里的展览海报


每次前往广东时代美术馆,总会不自觉地透过展馆的玻璃幕墙窥视下层居民的生活、俯瞰社区之绿地,远眺在拆与在建的工地。周围社区之烟火气与美术馆“精英化”之间的反差总让人乐此不彼地品味这一道独特景观。然而此次进入十九层的场馆,馆之造型与周边社区之差异被减至最低。除却阳台还是原先的模样,长方形的白盒子被打造成时代玫瑰园小区的电梯大堂。用心塑造的细节让虚构的场景与楼下真实的空间无异:四户人家的大门装饰各有不同——有春联和没春联的、有信箱和没信箱的。门旁的附加物——祭拜土地的香炉、买菜的购物篮、放满旧鞋的鞋架等以及公共区域的闲置物都在刻意地营造此层业主之身份。推开这些大门并非私闯民宅的行为,倒像一场空间穿越,来到了医院、酒店之过道、与漆黑的放映厅。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奥马尔·法斯特,似乎无欲让观者沉浸于空间的“真实”,而以此番“穿越”提醒观者场景的“虚构”。对“真实”的存疑,也是法斯特在作品中反复论及的议题。


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12分30秒,VR-3D影像,2018,由时代美术馆惠允


展览题目“看不见的手”是法斯特用VR技术拍摄的作品标题,也是亚当·史密斯关于资本主义的概念。这部以中世纪犹太神话为故事的作品,讲述了“(女孩的)父亲无意间在幼年时期释放了一个被囚禁的鬼魂;作为回报,鬼魂为他的家庭带来一笔意外之财,却在他成年后、即将步入婚姻之时勒索他的约定之手。一家人对鬼魂的粗暴拒绝马上遭到了报应;虽然他们变得富有,从此却要以见不得人的身份妥协,结局悲喜相交。”即,他们无法说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VR技术的使用让观看之视角不再受制于导演,高度的真实感,让人好奇地转动身体、脑袋,仔细打量影片中的每个角落。然而在这部由非专业演员演绎的作品里,人员生硬的演技与拘束的表现,不易让人沉浸于故事当中,有时候让人感觉像是在看都市频道自制的情感剧场。新技术带来的观影体验上的新鲜感似乎大于故事本身的吸引力。美术馆的办公室、咖啡厅,玫瑰园小区的公寓,附近的城中村——黄边村,天河的CBD——珠江新城,以及郊外的公园等都出现在了这部十二分三十秒的影片里。法斯特认为,在片中,“看不见的手”可能关乎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经济体系,一个默默在控制一切的制度。“我认为大家对‘看不见的手’都有着说不透的信仰,我需要一点距离去思考这个项目对于本地语境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笔者看来,作为一部在广州拍摄的影片,当中的语言并非粤语而是普通话,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广州这座城的“包容”——“标准化”。粤语教学逐渐被普通话教学取代,方言让位于官方语言。从城中村到金融中心,两代人居住环境之变化、财富之增长等显示了城市“士化”进程及其中产生的种种矛盾。观影时若遇上人多,还需要在医院的过道上候诊,等待安保人员“叫号”。


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12分30秒,VR-3D影像,2018,由时代美术馆惠允


于此展出的另外三部影片是《奥古斯特》、《5000尺是最好的》和《延续》。奥古斯特·桑德是德国活跃于一战与二战期间的纪实肖像摄影师,他的作品记录了当时德国不同阶层的民众之样貌。法斯特以这一历史人物为主并加入虚构之成分。有时,我们何以辨别什么是历史而什么又是虚构的?摄影师晚年失明、屋内缠绕的棉线以及军官与他的对话等并无史料佐证,然而影片之中,这样的设定似乎又与奥古斯特的形象相处融洽,刻画出其感性的一面。法斯特认为,真实与虚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3D技术的协助下,银幕内纵横交错的棉线好似延伸至现实空间,或多或少作用了观者对空间的感知。从现场的布置可见,艺术家惯于把作品从二维的平面延伸至观者所在的物理空间,进而让观看不止于图像,如《5000尺是最好的》。重建的“酒店过道”与影片当中的相似场景,似乎在对观者脑海中的相似之物进行双重召唤。在《5000尺》与《延续》中,循环播放的非线性模式消除了观看影像作品时常会有的中场进入的“尴尬”。这两部片子均以三段看似相同却又于细节上有所偏差的故事构成,只有当看过的部分重现时,观者才知晓观影结束。《5000尺》是对无人机“驾驶员”的一次采访,穿插于故事中的真实访谈讲述了驾驶员的日常的工作以及一次杀伤任务,而影片中虚构的被访者则讲述了三个与无人机毫不相关的故事:遭受袭击的一家、行骗的男女以及迷恋火车的狂人。然而这些无关的故事似乎暗藏着多条与真实访谈相关的线索,例如,赌场似乎在暗指无人机驾驶员在拉斯维加斯远程操控机器的办公室,迷恋火车的狂人似乎在告知人们驾驶员的非机师身份等等。美剧式的镜头感容易提起人们的兴致,不至于因长凳带来的不适而提前离场。最后一部影片《延续》述说了从战场回来的儿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化。


奥马尔·法斯特,《奥古斯特》(August),15分钟,单屏3D影像,2016,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奥马尔·法斯特,《5000尺是最好的》(5000 Feet is the Best),30分钟,单屏影像,2011,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奥马尔·法斯特,《延续》(Continuity),40分钟,单屏影像,2012,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不间断地看完四部影片需要大约两个小时。持续观影带来的疲乏感有时候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思考影片与当下社会之关系。好在空间的布置及新颖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惊喜,调动人们的兴趣。在与蔡影茜往来的信件中,法斯特表示,通过这种沉浸式和充满诱惑的体验,把观者拉入作品,并试图用一些所谓布莱希特式的手法,来打断沉浸的体验,进而将对图像或故事的认同,转向对感知、语言、身份和权利等基本问题的发问。例如,《奥古斯特》中闪回的记忆、《5000尺》的三个故事,《延续》里母子间的暧昧等似乎都在有意地阻碍人们陷入剧情。



《看不见的手》拍摄现场花絮





展览现场






 奥马尔·法斯特(Omer Fast)

1972年生于耶路撒冷  

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

曾于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英国)、奥尔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荷兰)、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瑞典)、马德里当代艺术馆(西班牙)、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曾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2002年及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


作品被众多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泰特现代艺术馆(英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等 。



王丹艺


《燃点》编辑,现居深圳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