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韩家泉个展《摆设》 | 上海阿拉里奥画廊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670   最后更新:2018/05/28 18:02:50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5-28 18:02:50


来源:凤凰艺术


近日,在ART 24 HOURS,韩家泉的个展《摆设》出乎意料的,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艺术家非常诚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譬如物体边缘、画布的平整度、材质的特性、画框边缘的处理等等;其中对于观看方式及画面空间的思考,譬如对于立体世界的存疑、三维物象的浮雕式解读,特别是透景式地而非透视地理解空间的层次,运用图层间的叠加与遮挡。

ART 24 HOURS,即上海24小时艺术大狂欢中,韩家泉的个展《摆设》出乎意料的,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尺幅极小的画面,格外的安静,沉默,偶尔一些小小的趣味令人愉悦,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陌生美感。如同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所强调过的,给寻常的事物赋予了一种不寻常的气氛。尤其是其中后窗及幼儿园系列中的几幅作品,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模糊或是遮蔽,带来一种小小的新奇体验,节制、朦胧,内敛的画面,笼罩着一点点神秘,这些寻常角落、平凡事物经韩家泉的画笔,为我们带来了意外和惊奇。



▲ 展览现场,韩家泉与阿拉里奥画廊创始人金昌一,Art021总监包一峰


第一展厅内的帐篷系列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中几幅150*120cm的作品,已属艺术家目前创作中尺幅的极限(更多是80*60、50*40、35*25)。这个母题的反复出现无疑体现着艺术家这一阶段的某种状态,一种肯定。艺术家将这些以帐篷为素材的作品作为临时空间的概念来做描绘,帐篷自身的空间特征与运用功能的多元指向经回忆而发酵,温馨的、压抑的、未知的、神秘的、开放的......这些最终都成为帐篷的内在变量,形成了对这一母题充满差异性的表达。帐篷、门、窗户这些极具象征性或是暗示性的形象,总是很好的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藏入其中,从而在绘画形式这第二现实中获得一种自身潜在的变量及能量。从早期2016年的“入口”和“临时搭建”(一)到2018年完成的“内部”(一)、(二)和“入口”(二),韩家泉的视觉特征逐渐清晰,譬如用无色系与简单的一两种亮色(红色、黄色)间的对比,以减少甚至去除过渡色的应用,用亮色作为物体轮廓的处理等等。

▲《入口》 2016年 100X80cm 布面油画

▲ 《临时搭建(一)》2016年 80X60cm  布面油画

▲《帘子》2015年 50X40cm 布面油画

▲ 《白色窗帘》2016年 50X40cm 布面油画

▲《入口(二)》 2018年 150X120cm 布面油画

▲《内部(一)》 2018年 100X80cm 布面油画

▲ 《内部(二)》2018年 150X120cm  布面油画


而在“后窗”和“幼儿园”系列中,艺术家观察方法的不同尝试让画面变得多样且有了差异。“后窗”(五)与“后窗”(七)通过上下、前后的叠加或是遮蔽,用透景式的方法处理空间的层次,蓝色与红色、褐色与红色,在立体与平面、明朗与晦涩的对抗中,画面产生了一种迷人的张力,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然而“暖房”和“后窗”(八),无疑有了转变,画面更为平面化,更为抽象简洁,明暗过渡几乎被全部压缩,艺术家似乎尝试将自己抽离,将绘画中的情感表达、个人情绪完全摒除。

▲ 《后窗(五)》2017年 50X40cm 布面油画

▲ 《后窗(七)》2018年 35X25cm 布面油画

▲ 《暖房》 2018年 80X60cm 布面油画

▲ 《后窗(八)》2017年 50X40cm 布面油画


韩家泉此次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来自于2016年至今,此前他刚刚结束了两年的纸本练习。在长期对日常对象的描述中,对譬如红大衣、尖头皮鞋、白色纸张等对象的表面特征的描述是他关注的重点,重复的练习帮助他逐渐摸索出对于绘画材料以及画面质感的处理经验,从而开始了大量以其日常摄影图片为参照的油画创作。纸本作品中的细腻、敏感特质被保持,而更多艺术家本人关于绘画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则可通过第二展示空间中的一大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系列的习作而窥探一二。艺术家非常诚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譬如物体边缘、画布的平整度、材质的特性、画框边缘的处理等等;其中对于观看方式及画面空间的思考,譬如对于立体世界的存疑、三维物象的浮雕式解读,特别是透景式地而非透视地理解空间的层次,运用图层间的叠加与遮挡等等。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诸多新旧经验的转换更新为韩家泉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可信的基础。

▲ 展览现场


在绘画甚为艰难的当下,“绘画语言的建立”无疑对于每位艺术家而言,都是急迫且重要的。时代的变迁,艺术史语境的转换,后现代话语权力的泛滥,导致在绘画语言范畴内,围绕着过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每一位绘画工作者都进行着一场挑战自我的斗争,他们必须通过绘画,将色彩、构图、空间、造型等等诸多过去所掌握的全部技法通通抹除,这无疑是矛盾且近乎分裂的状态。韩家泉也深陷于此。展览中2015年—2017年的纸本、纸盒水彩习作以及不同主题的肖像、静物、局部空间的油画作品,成为此次展览的关键通道。进入其中,艺术家对于客观对象的依赖与观察方式,对于空间的认知和色彩的运用,以及现阶段视觉特征的逐渐凸显,这些方法上的积累及推进,都如实得以展现。对于如何摆脱过往的视觉经验,将纯粹的绘画语言置于一个重新考察的背景之中,以求得一种新的、陌生的感知体验,韩家泉为我们分享了其宝贵的实践经验。

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X “韩家泉”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韩家泉”= H)

Q:你的作品,都是极其克制的,无论是尺寸、色彩还是空间,你似乎在通过尽可能的压缩来建立什么?

H:是的,这其实是一种理性参与的结果,也是试图强化自己语言特征的一个过程。克制反而会在工作中尽快建立一种确信,因为我是一个矛盾纠结的人,这种克制会帮助我免受干扰。但是无论如何,克制后产生的审美以及特征与我自身还是有关的。

Q:后窗、幼儿园系列作品在关于空间的处理上很有意思,那种浮雕式的处理让我想起以前朴素的舞台设计,是这样吗?

H:这其实是基于我对于客观世界的存疑,图层化的处理,浮雕式的塑造,透景式地去理解空间的层次,譬如说无论在二维世界还是三维世界,遮挡现象的真实性是一致的。

Q:我观察到你对色彩的运用,基本是控制在两到三种颜色,你谈到过对于颜色的理解,有色系和无色系,仅仅是出于视觉上的考虑吗?

H:这其实恰恰是一种情感上的考量,也是最符合我个人特征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与我的矛盾性有关。明朗与晦涩、前进与后退、接受与排斥,色彩的运用很能表达我内心的一种对抗。

Q:在近几年的绘画实践中,取消和打破绘画经验的先设,是你的工作重心,就你的个人实践而言,为何选择了从语言入手而非图像?

H:图像,我尝试过,但是似乎有排异,因为借鉴或处理那些图像文本或经验的工作,会让我面对绘画时变得不那么纯粹。

Q:绘画与你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H: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气质。这个让我很着迷,因为它让我确信,绘画是可以表达我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的。

Q:《摆设》,这个名字很让人玩味,接下去的工作重心心会是什么,可以透露一二吗?

H:这是一种调侃,所有作品最后都可能是一个摆设。人,也有可能。

接下去的工作可能是更多的从观看方式的梳理入手,以此作为一种压制自我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关于艺术家

▲ 韩家泉


韩家泉,1972 年出生于中国浙江舟山,1998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任教于东华大学。韩家泉在作品的呈现上,着力展现每件作品独特个性的同时,在整体美学上亦保持中立统一。他将这种中和视为创作中必要的综合和调整过程。韩家泉的作品曾于多家重要机构展出,包括“亚洲之声”,阿拉里奥画廊,中国上海,2017;“Self Reset”,MAO空间,中国上海,2016;“我们”,K11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Small is Beautiful”,Jewelvary Art & Boutique,中国上海,2015;“空间”,M50艺术区,中国上海,2013;“ Bloom”,Bloom Art Space,中国上海,2013;“Jungle II - A Thriving Morphology”,站台中国,中国北京,2013,“乱七八糟”,M50创意园区,中国上海,2011;“Race to the Ground”,H画廊,泰国曼谷,2007;“Mirroring Refined”,M50巢画廊,中国上海,2006。

展览信息


《韩家泉 | 摆设》

艺术家:韩家泉

展览时间:2018. 5. 26 - 7. 29

展览地点:上海阿拉里奥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