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莎个人展览正在英国MiMA展出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984   最后更新:2018/05/25 20:08:50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05-25 20:08:50

来源:北京公社



马秋莎的个人展览目前正在英国米德尔斯堡艺术学院(MiMA)展出, 展期持续至2018年6月3日。这次展览作为“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 (NOW: A Dialogue on Femal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展览的一部分,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英国泰特美术馆、英国华人当代艺术中心共同推出。


马秋莎的作品常常通过自传视角的镜头,来探索自己和前几代人之间产生的文化差异。 她关注那些被家庭期望所影响的人们的情绪状态,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作为创作的命题,探索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以对应中国物质化当下产生的诸多焦虑感和不确定性。她早期作品是对自身感知个人存在的叙述,试图寻找与共性的联系。在此后的创作中,马秋莎将私人化的身体感知带入公共空间之中,在个体与群体中不停切换。

马秋莎个展正在MiMA展出


本次展览中,除了将展出她过往的七件单频录像作品以外,还将呈现MiMA委托艺术家创作的两件全新摄影作品《1990》(2018)和《界》(2018)。此次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探讨了个人身份、性别、以及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等议题。


《1990》是马秋莎使用蓝晒技术创作的全新系列摄影作品。从2017年开始,马秋莎开始探索新的蓝晒系列摄影作品。她收集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八九十年代的杂志、图书、画册、挂历等各种出版物,她将这些出版物中与时代话语息息相关的图像——尤其是风景名胜,女性肖像及身体,儿童,花卉等,作为她新系列作品的研究起点,并采用蓝晒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了重写式的翻拍。

1990_4 | 2017-2018 | 氰版照相法 | Cyanotype | 78 x 56 cm


蓝晒法(cyanotype),又名氰版显影,是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影像处理工艺。这项技术基于铁氰酸盐印相,通过蓝晒工艺所形成的普鲁士蓝色调,是一种经典的化学蓝色。在数字图像愈加超清的时代,马秋莎使用这种传统摄影成像方法进行创作,既是对摄影设备尚未普及、图像匮乏的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回溯,又通过普鲁士蓝呼应了社会主义时期(马秋莎父母年轻时)具有时代特点的“工人蓝”,即属于那个时代的“理想”的颜色。

1990_11 | 2017-2018 | 氰版照相法 | Cyanotype | 78x 56 cm


《界》是一幅无数个整齐排列的汽车的全画幅摄影。在物质化的当下,汽车的功能已不仅仅作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而存在,而更多的是体现日渐分化的社会阶层的媒介。作品以此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生产过剩和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及大众的影响。


作品中映射的并非是真实汽车的图像,而是根据几个平面模板套用下生成的“标准汽车”,即艺术家将平面化的照片折叠、粘合后形成的三维立体的纸质车模。这些被使用的照片中汽车漆面的反光映射着不同的环境和时空,艺术家将这些不同时空的照片拼凑、聚集起来进行二次拍摄。汽车模型图形的纸质在人造光源下会产生高光,这个高光与图像照片中汽车的高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实相间、光怪陆离的模糊地带。

界 | TwilightZone | 2017-2018 | 数码打印 | digital print |  240 x 420 cm

界( 细节) | Twilight Zone (detail) | 2017-2018 | 数码打印 | digital print | 240 x 420 cm


于艺术家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艺术,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她的作品曾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土耳其Borusan Contemporary、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美国休斯顿当代美术馆、坦帕艺术博物馆、圣彼得斯堡美术馆、橘郡美术馆、俾尔根国际艺术基金会、挪威斯塔万格美术馆、波特兰当代艺术学院、英国华人艺术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多处展出。马秋莎曾被提名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及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