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越理性越荒诞 | ARTYOO 发现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713   最后更新:2018/05/25 17:57:55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5-25 17:57:55


伊丽莎白·普莱斯:K


时间:2018年3月21日至5月28日

地点:怀俄明计划(后永康胡同12号,北京)




伊丽莎白·普莱斯在中国的首个个展即将结束,我们邀请撰稿人胡佳从现场体验的角度来评述展览“K”。在此前的影像专题里,曾邀请冯发轫分析这位视数字影像为“复调创作”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两篇文章分别从其历史因素与当下视角、观展体验与现实语境来讨论这位2012年英国透纳奖得主的作品。



伊丽莎白·普莱斯,《K》,展览现场,2018,摄影:孙诗.


穿过雍和宫红墙的余晖和北新桥雨后灰色的马路牙,我用两次时间进入怀俄明计划(Wyoming Project),一次在晚饭过后的夜影阑珊,一次在早饭将息的晨间嘈杂。这个隐匿在后永康胡同12号的非营利空间,一边拥挽着北边咖啡馆与餐吧中“清新”口味的精致格调,一边又贪恋着南边半开放食肆与小卖店里的随意闲散。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对“怀俄明计划”阅读理解的上下文。


自然而然的,寻找空间的过程,也就成为了进入展览语境的过程。在一个有狗的旧居门口,铝合金包边的门窗和散落停放的自行车堆中,怀俄明计划入口处如寻常百姓家一般没有任何标识。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常规因素,因着一个艺术空间的存在,而引发出某种不确定的指向,并且在催生局促中又催生着兴奋,仿佛独自去赴久未谋面的发小突如其来的叙旧邀约:是熟悉与陌生的相互切换,也是场景与情感的闪回与渗透。

在以回忆的方式来生成回忆的场景中,无法被转述和体验的恰好是彼时共同制造和经历回忆的过程。而故人叙旧希冀获得的也只是一种对已逝去情感的二次抵达,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聚焦和对局部的放大,以及对细枝末节的反复咀嚼。怀俄明计划此次呈现的双屏影像装置《K》也以一种类似的方式,穿行于历史、现实与想象中。艺术家伊丽莎白·普莱斯(Elizabeth Price)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双轨并行,对原文本即情感内核缺失后,内容的二度传播以及加工制造,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绝妙的比喻和反讽。



米兰·昆德拉曾谈到“对于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你什么也理解不了,如果不能懂得想象本身就有价值。”以共情为方法来唤起群体情感的哭丧人,经伊丽莎白·普莱斯的提取,使观众在竖屏播放的文字描述中,一边自行想象哭丧的表现形式,一边又同时与右侧横屏中的乐队现场采样及巨大的流水线规模制造进行对照。艺术家在右侧横屏中以交叉剪辑,蒙太奇手法推动图像逻辑和生成节奏,左边纵向屏幕上的文字则以悖反的方向,开展叙述。

哭丧人在现实中的社会性:以哭泣或者哀唱的形式来表达悲伤或者使人进入到悲伤的氛围;在艺术家虚构哭丧人团体the Krystals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转化。通过文字架构中的推理逻辑以及反复的对应和强化视觉共性,艺术家成功的将流行乐队的现场演出植入到对哭丧职业的理解中——是一种对故亡与逝去的庆祝和狂欢。这第一层的转化虽针对形式,以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的容器来盛放内容,实则探讨的是内容会否因形式而更变。第二层的转化是将哭丧人的起源与劳动密集型的尼龙丝袜制造进行勾连,通过对内容生产方式的联想或者说是质疑,再次叩问内容产出时的经变。

伊丽莎白·普莱斯,《K》,2015,双频录像,彩色,有声,7分15秒.


当合成的女性音色与明黄色词语交织着冰冷地抛出哭丧职业最重要的内在特质时:“最成功、最受追捧的哭丧人从不会去模仿悲痛情感。他们切身经验悲痛。”,图像应时呈现的是高度虚拟和模块化的流水线场景中丝袜如何通过塑封和添加logo变为可营销商品的批量作业。紧接着右侧屏幕中片断式地插入了黑白影像素材,聚焦并凸显女性摇摆的身姿和甩动的长发。

尽管文字叙述是通过讲述哭丧人普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技能,以及可以运用的手段,再细化到虚构团体the Krystals的服务范围以及特质,包括主要的心理上的代入以及次要的环境,光源和肢体动作等的外部配合,最终才推导出哭丧实践的起源与丝袜的历史息息相关。而图像在一开始为观众制造观看经验时,就是直接将结论和次要的环境因素作为主角进行放大和形变,也因此在被引导的图像识别中,观众早已默默趋向认同这一关联,并在作品播放完毕的最后,无法反驳文字得出的荒诞总结。


伊丽莎白·普莱斯,《K》,展览现场,2018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图像节奏的处理。特别是在音乐的运用上,在突然的介入与戛然而止中,使历史图像与合成图像的时空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展。当音画同时介绍the Krystals正式出场时,机械运转时的滴摆声逐渐混乱,打击乐渐次融入,并以击掌声为图像打拍子,渐强的节奏与屏幕上进入热切状态的躯体癫狂互相推动,形成一团。而其中的两次静默,则非常有效的将这种群体的参与和现场感剥离开来,将观者重又放置在有距离的旁观角度。让巨大的纺织机的旋转和出现在丝袜包装上的女性挑逗姿态的变换,成为一种悬置的永恒,连同对躯体、对机械、对仪式的膜拜。

作品中所传达的人们试图通过形式替换来留存元初内容的议题,在观影完毕之后,离开怀俄明计划所在的后永康12号时,我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在这个旧时光与新向往杂糅的北京中心区域,对于过往生活的怀念,应该不止于胡同间的往返;而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也应该不止于一杯卡布奇诺中的牛奶拉花。




伊丽莎白·普莱斯(Elizabeth Price)



英国艺术家,出生于1966年,于198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拉斯金美术学院艺术实践专业,于1991年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硕士学位。在2012年,普莱斯获得透纳奖及Paul Hamlyn奖项;在2016年,普莱斯获得英国当代艺术协会年度奖项。她的作品曾在多个艺术机构展出,并将于2018年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及英国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