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003   最后更新:2018/05/24 20:33:51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8-05-24 20:33:51

来源:artnet

欢迎进入粉色盗梦空间:一位不知名艺术家的事务所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作为艺术家王欣的“标签色”之一,玫红色曾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从5月20日开始,这些粉色调展场再次出现在武汉K11艺术村——这是艺术家的个人项目“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

这样的色彩选择除了满足视觉效果的需要之外,还有着如文献整理般的象征功能,“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就是王欣对于艺术世界思考的最新延伸。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在K11艺术村中搭建的“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像是一个盗梦空间式的多维度场域:整体由多件互动装置组成,观众进入展厅的第一步被设计成一个仿效艺术世界消费过程的行动——参观者需要购买门票,凭二维码方能通过入口并顺利进入作品,这一部分同时也是王欣“没有饥饿的艺术家”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长期项目强调的是艺术世界中最核心——即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随后,参观者可沿着事先铺设的走道进入装置,走道上间隔陈列的耳机中储藏着展览和作品的虚拟角色语音介绍,它们构成了整个项目的文献背景环节。主体装置中最大的亮点则来自覆盖展厅地面的粉色球海,它们的功能正呼应了项目标题,每个小球内都存放着一位“不知名艺术家”的信息,观众可通过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作品完成互动。有趣的是,粉色球海内的VR体验区中陈设着王欣2017年的作品《一块存放着艺术家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艺术作及其相关信息的虚拟之地》,这件作品的形式是艺术家将自己过往的作品转化成废弃姿态,任其散落在一片荒芜的背景之中。

由此,整个展览的视觉维度被极大拓展:一方面,迷幻的玫红色灯光将展厅渲染成区隔于现实世界的某种异度空间,而其中的VR作品进一步提出对现实世界似是而非的指涉——我们看到的作品是在哪个维度上的真实?而这份真实又是否可以永存?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同时,整个展览的生态是活性的:名为“不知名艺术家中介所”的区域被设计在K11艺术村展厅的一侧,它持续征集着不知名艺术家的信息,不断生产出新的粉色小球并投入球海;而在K11商场中另一件名为《艺术拯救世界——艺术能量光塔》的装置作品又将展览的动线向艺术村的展场之外进行了延伸,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商业空间内,光塔以吸引眼球的姿态伫立其间,其间镶嵌的显示屏却在滚动播放着自然灾害、战争场面等沉重影像,这样的二元性或许就像艺术家本人感知和理性交织的面貌一样,始终存在,但并不指向和解。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artnet新闻

×

王欣

艺术家王欣在作品《艺术拯救世界——艺术能量光塔》前。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本次展览定名为“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它大概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们注意到展览当中的一个设计是藏有“不知名艺术家”联系方式的小球,这些信息是基于现实进行收集的还是虚构的?

《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是一个艺术项目,它关注不知名艺术家并为其在艺术项目和其艺术作品中提供各种“服务”,它属于我的关于艺术生态系统玫红色系作品/项目之一。小球中的信息是真实的,是通过一个爬虫程序从网络艺术平台上收集到的艺术家信息。还有一部分信息是艺术家通过我的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网站提交他们的信息收集来的。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本次展览也有一些你过往项目和作品的呈现,比如“没有饥饿的艺术家”和《一块存放着艺术家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艺术作及其相关信息的虚拟之地》,它们并置在展场当中,语境变得更加复杂。在你看来,你的所有作品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不同的作品在其中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这次展览的很多作品都是相互有很强关联性的,光看作品标题就可以看见很明显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就像机械结构,作品间像有个机械动力系统的运行体系。因为以前我对机械装置很感兴趣,虽然近几年没有怎么做这类型的作品,但其实我在思考各个作品关系的时候是按设计机械装置的方式来进行。有时候我自己也写程序刷代码,所以我安排和布置作品关系更像工程师和程序员的感觉。《一块存放着艺术家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艺术作及其相关信息的虚拟之地》是这个展览中唯一一个可以让观众穿越到另一层面的语境中的作品,其他作品都在同一个语境维度里。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在你的作品中,色彩——尤其是标志性的玫红色,是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这种光的运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否有部分心理学因素在其中?

最开始用玫红色是在我的“这个画廊”项目里,那是我将玫红色系应用于艺术系统的第一件作品。在那个时候我选择这个颜色的部分想法是试图表达一种艺术家和画廊之间暧昧的关系。但之后我决定把这个颜色作为我所有关于艺术生态系统作品的一个“标签色”。然后我个人感觉这个颜色最合适我对艺术系统的心理感觉,在我看来其他颜色没有比这个颜色更合适的。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可以大概说说你创作语言形成的过程吗?你是怎样开始对艺术世界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又选择用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方式将它转述出来?


我对艺术世界的关注开始于2012年,从美国艺术学院毕业后我在那里又多待了一年,在美术馆、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家工作室等各种场合溜达的时候开始对艺术世界系统本身感兴趣了。关于玫红色系作品我把它们统一高度视觉化,除此之外在其中一些艺术项目类型的作品中,我用的是类似设计机械结构系统的方式,比如“这个画廊”项目我制定了规则,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运行,像个艺术世界里的翻墙程序,可以让艺术家不经过筛选就在诸如美术馆、画廊之类的机构中展览,最近一次是让大约39位艺术家在没有任何筛选的情况在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我的“这个画廊”项目里办了个展。而“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是在“这个画廊”项目后产生的,我觉得我的艺术系统里还缺一个能够代理和宣传艺术家的、拥有类似事务所功能的部分,这种感觉就像有了齿轮还需要发动机,还需要其结构部件让整个系统运行起来,我的这个系列作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慢慢组成一个关于艺术生态系统的、可以相互推动运行的小系统结构。

王欣个展“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现场。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最终功能会是什么样的?单从视觉形式上看,它像是一个架构在虚拟维度中的平行世界,但你又经常在其中放置一些指涉现实的问题或口号,这二者如何得到一个交点,它是否能够介入现实?

其实我没有想过最终功能会是什么样。因为每个作品不一样,它们功能也不一样。他们可以既像另外一个平行世界又和现实交叉。但有些作品确实是有些现实对应性的,如果我不说它们是艺术项目,很可能被误认为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承担社会功能的单元,就像“这个画廊”和“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这两个项目其实已经介入现实,通过前者我已经给近200位艺术家做过展览,后者也让我收到一些艺术家的联系,他们希望能和事务所合作,能够有些展览机会。在一些艺术家眼里,它们就和现实中其他的画廊或机构一样了。

王欣作品《艺术拯救世界——艺术能量光塔》。图片:致谢德萨画廊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创作类型?似乎将你简单定义为装置艺术家、视觉艺术家都不够准确。

我并没有太在意如何去定义自己创作类型。一般我的互动装置作品很多,会有些有社会功能的艺术项目,还有虚拟现实类的作品,之前我也还有很多影像作品。


“不知名艺术家事务所——王欣个展”于2018年5月20日— 8月26日,在K11艺术村举行。地址:武汉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355号。


文:余雨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