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施纳贝尔,不想做好莱坞大导的艺术家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386   最后更新:2018/05/20 10:38:42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05-20 10:38:42

来源:artnet


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在自己的工作室里,2017。图片: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by Katharina Poblotzki

随着上个月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三十年来在美国西海岸的首个博物馆展览在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开幕,这位80年代的艺术明星希望大家知道的是,除了电影创作外,他其实一直在画画。当然,这场展览也并不能说是一场“再生”。

朱利安·施纳贝尔是谁?

朱利安·施纳贝尔,1951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美国艺术家以及电影导演。他的首部电影《无声的呐喊》,是画家尚-米榭尔·巴斯奎亚的传记电影。第二部作品《在夜幕降临前》则描述古巴诗人雷纳多·阿里纳斯的故事,此部电影施纳贝尔自导自制。第三部电影《潜水钟与蝴蝶》,让施纳贝尔获得了第60届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金球奖、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可说是施纳贝尔最成功的作品。

作为艺术家的施纳贝尔,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画作表面,以及他多样化的绘画模式都是新表现主义在美国出现的重要证据。在1980年代的绘画与雕塑特征是对传统的抵制,他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板画,用有层次感的并覆盖了一层厚厚颜料的陶瓷碎片,在雕刻表面创造了写实的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持续使用发现材料和基于机会的过程。 自他在1979年的首次个展后,施纳贝尔办过众多主题的个展,其中包括由1987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1年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Museo Correr)和2013年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布莱恩特基金会艺术学习中心组织的回顾展。


“我很喜欢艺术创作,这是我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


“当有些人问我‘你还在画画吗?’,很显然他们并不知道我在干嘛,”施纳贝尔在一次访问纽约西村的Palazzo Chupi时说道,这是一栋由他担任设计和建造的Pepto-Bismol(碱式水杨酸铋液体,粉红色)般粉色的意大利风格房屋。通过电影,他确实收获了大量的关注,比如1996年的电影《巴斯奎亚》和2007年的《潜水钟与蝴蝶》,但同时他也坚持了40多年的绘画生涯,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抽象和具象的边界。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工作室。图片: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施纳贝尔的家中到处都是他的作品。似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施纳贝尔创作了大量未被公开展示过的作品,而这样的保留似乎也能进一步解释为何大家对他现在的绘画创作状态产生了误解。

“我从没有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种职业,”施纳贝尔说。他对拍一部和自己有关的电影该怎么拍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对自己能留下的艺术财产很有自信,“整个一代艺术家都会受到我做的事情的激励。”

有些批评家对此表示同意。施纳贝尔“影响力是广泛的,但很少被引引用,”著名的艺术评论人罗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2014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你可以从“各种不同类型强调随机、偶发性的画家作品中,那些喜欢用非传统材料进行创作的”作品中看到这一点。

朱利安·施纳贝尔,《无题》(Untitled,2017)。图片:©Julian Schnabel Studio,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of San Francisco

史密斯对于施纳贝尔的这段描述,放在现在举行的展览中正为合适,这次展出的许多大型作品都是用拾得物创作。在一次前往墨西哥丛林的旅途中,施纳贝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水果市场并被深深吸引:货摊上挂着被阳光晒褪了颜色的布料,底下还压着石块以防被风吹走。

“这些颜色不是我画出来的,是我选择了它们,”施纳贝尔说道。他在布料上加上了自己的一些记号,而这些布曾因为被挂在两棵棕榈树之间而被扯成了不规则形状,现在则有了定制的画框来固定它们,“一幅画是带着时间和地点的特性的,这些细微的差别都和这件物品的历史有关。”

接着,施纳贝尔为这些物品的历史撰写下一篇章。他在小镇蒙托克的工作室外进行创作,把这些画放在室外让它们在几个月内继续暴露在恶劣的天气中。“我喜欢用一些脏脏的东西进行创作,”他表示。在旧金山的展览中将有一组作品在博物馆的露天后院展出——以巴黎“Palais de la Légion d’Honneur”的展览为原型——而这一室外空间是这些24平方英尺大的绘画作品最好的栖息地。

“朱利安·施纳贝尔:真实生活的象征(Julian  Schnabel:Symbols of Actual Life)”在Legion of Honor展览现场。图片:by Moanalani Jeffrey,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朱利安喜欢(看到)不断改变的效果,比如建筑和绘画间相互的阐释,绘画和展出地点之间的结合,”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前馆长兼CEO、目前被任命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的马克斯·霍莱恩(Max Hollein)在邮件中写道。“当这些画作摆放在被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列柱包围的空地上时,它们是绘画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它们将周边的空间进行改变,为参观者营造了一种充满情感又富有诗意的环境。”


展览的室内部分则是名为“无尽的天空”(The Sky of Illimitableness)的不同系列,施纳贝尔取材于复古的法国杜福尔墙纸对其进行了数码修改。他将本来墙纸风景画上的一支军队换成了一只填充式的羊雕塑——他从休斯顿街(Houston Street)上历史悠久的Billy’s 古董帐篷购买了这只雕塑。接着,艺术家在画布上画上了大大的彩色切口般图案。

这些画作旁展示的是奥古斯丁·罗丹的雕塑。自2016年6月接受旧金山艺术博物馆的任命以来,霍莱恩首先做的就是建立博物馆的当代艺术项目。他举办了一系列将当代艺术家作品和历史作品并置的一系列展览,在一个展厅内呈现了艺术史数百年的跨度。施纳贝尔和霍莱恩两人已经相识约25年,也一起在2004年法兰克福席尔恩美术馆(Schirn Kunsthalle)的的展览上有过合作,因此施纳贝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一系列展览的一部分。

“朱利安·施纳贝尔:真实生活的象征(Julian  Schnabel:Symbols of Actual Life)”在Legion of Honor展览现场。图片:by Moanalani Jeffrey,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施纳贝尔并不是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直接受到了罗丹的影响,但他在展览中也加入了一件自己在1982年创作的《Balzaca》——一件与法国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名的雕塑作品。“我认为艺术家一直都可以跨越生死进行交流,”施纳贝尔说道。


同样,他还注意到自己作品中的一些形状和罗丹一些较小型的作品、雕塑的细部如脚、更为抽象的身体其他部分有着相似之处。“我并不是故意那么做的。这像是一种潜移默化之类的作用,”施纳贝尔补充说。

“朱利安会动用起他绘画作品中每一种不同的受到的影响、激励或是元素等。有时候你能看出他使用了一些古老的技术,比如用蜡作画,来指涉古典大师画的元素或是在画作中融入历史元素,”霍莱恩表示。“长时间地追踪观察施纳贝尔的创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朱利安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旅行者,一个非常机敏、好奇的艺术家。他去过很多重要的地方去寻找灵感和原创性,比如在意大利和一件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作品的邂逅、去印度或墨西哥旅行或是走访一下隔壁的餐厅。”

朱利安·施纳贝尔,《无题》(Untitled,2017)。图片:© Julian Schnabel Studio,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近些年来,施纳贝尔正享受着重拾而来的关注,或许主要是从艺术评论人Raphael Rubinstein 2011年在《美国艺术》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大型绘画:重思朱利安·施纳贝尔》(The Big Picture:Reconsidering JulianSchanbel)开始。他在其中写道“20多年来,他的绘画作品一直都默默地一次次被忽略而过,没有得到众多评论人和策展人的注意。”尽管在这一时期,施纳贝尔也在纽约、巴黎和柏林等地进行过重要的国际性博物馆展览和常规的画廊展,但或许电影的成就盖过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光芒

确实,从1987年到2013年间,美国没有一家博物馆为施纳贝尔的作品进行过一次个展,单在此期间康涅狄格格林威治的一家私人机构——布莱恩特基金会倒是将自己的春季展用在了展示施纳贝尔的作品上。接着,达拉斯当代艺术馆、Fort Lauderdale NSU艺术博物馆、艾斯本艺术博博物馆以及现在的Legion of Honor美术馆,接连开始举办施纳贝尔的展览。

2016年5月,施纳贝尔在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节篇章画上了一个句号:在与高古轩进行了长达14年的合作后,他又再次回到了佩斯画廊,并在纽约进行了一次新作品的展示。这些新作来自于施纳贝尔1979年职业生涯开始时的代表作“盘子绘画”系列。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工作室。图片: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除了曾经比较繁忙的美国展览日程,施纳贝尔从2010年起就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是由威廉·达福(Willem Dafoe)主演的电影《文森特·梵·高》。但其实在电影里,也融入了施纳贝尔的绘画创作,因为比起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都在运用各种不同风格进行绘画的施纳贝尔,没有其他人会比他更适合来亲手“伪造”一系列梵高自画像,而且脸部有些轻微的扭曲好让它们看起来和电影主演的脸更接近。

施纳贝尔也承认他的电影创作或许成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牵绊。“当我一开始制作电影时,人们并不喜欢,”他说,“人们总是不希望别人有一件以上擅长的事情。”

朱利安·施纳贝尔,《Jane Birkin (埃及)》, 2017。图片:© Julian Schnabel Studio, 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最近,很多有关施纳贝尔的艺术评论都持有这么一个观点:他又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了。artnet新闻主编Andrew Goldstein在去年10月的时候就以文章《伟大的朱利安· 施纳贝尔继续重新出发》(The Great Julian Schnabel Reboot Continues)感叹过,通过洛杉矶Blum & Poe画廊在伦敦弗里兹大师艺博会上的展位,Goldstein将它视为“朱利安·施纳贝尔卷土重来”的最新标志。

“当人们说,你迎来了一个复兴的阶段时,这很有趣,这总比比人说你已经被遗忘了要强得多!”

“出现这样有关复兴的推断,我觉得原因在于,”施纳贝尔表示,“这些事物从来就未曾离开。”

以下是更多有关展览的图片:

“朱利安·施纳贝尔:真实生活的象征(Julian  Schnabel: Symbols of Actual Life)”在旧金山展览现场。图片:Photo by Moanalani Jeffrey,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朱利安·施纳贝尔,《无题》, 2017。图片:©Julian Schnabel Studio, 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Francisco

朱利安·施纳贝尔,《无题》, 2017。图片:©Julian Schnabel Studio,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Francisco

“朱利安·施纳贝尔:真实生活的象征(Julian  Schnabel: Symbols of Actual Life)”在旧金山展览现场。图片:Photo by Moanalani Jeffrey,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朱利安·施纳贝尔:真实生活的象征(Julian  Schnabel: Symbols of Actual Life)”在旧金山展览现场。图片:by Moanalani Jeffrey,courtesy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文:Sarah Cascone

译:Elain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