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画廊深入中国艺博会,本土画廊如何应变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304   最后更新:2018/05/17 09:26:01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05-17 09:26:0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文:申舶良


首届艺览北京博览会 JINGART 即将在5月17日于北京劝业场揭幕。在参展首届 JINGART 的画廊中,不乏豪瑟沃斯、卓纳画廊、贝浩登等西方蓝筹画廊。在今年3月的香港,一定数量的中国本土画廊在面对由顶级画廊的高价交易主导的市场氛围时,表示明显感觉受到“挤压”。而当西方画廊从香港深入上海和北京等中国内地城市,本土画廊如何应对?他们如何看待这种市场“挤压”?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在发掘人才、鼓励创作 、培育本土市场等方面,他们又能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七位本土参展画廊的负责人向《艺术新闻/中文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马修

BANK/MABSOCIETY总监


艺博会本来就和艺术没多大关系。艺博会是个 party!然后这 party 搞得越来越大。我们这样的画廊已经尽最大努力推动全球艺术人才和培育市场。无论主导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对行业和市场进行着怎样的重组,人们想要的是安全、低风险的投资,一种让人民币保值的方式。藏家们已经历了一代艺术家价格的剧烈转变,不想再重复不断地玩这个游戏,就都去了看上去比较安全的地方。在艺术家生涯与价格规划上画廊必须采取非常谨慎的策略。

里柯

胶囊上海总监


本土画廊必须不断根据大环境调整市场战略,首先要与合作艺术家保持牢固的关系并有持续推进的日程。 此外还要努力建立与赞助人的关系来支持展览项目和艺术家。最终,在一个权力结构不平衡的环境中,从各种收藏、机构、媒体和艺博会获得更多帮助是关键。那些创造艺术界立足之基础的人们也应分担推动本土艺术的责任。

王子

天线空间画廊主


资本会向优质方向流动,最后话语权掌握在好作品和持有好作品人的手上,所谓的“挤压”既存在也不存在,或许早就存在只是现在被更明显的暴露出来。作为不管在哪里的画廊,我觉得策略再多也不如做好自己的工作,掌握工作主体性,认真做好每个展览,中国藏家还是很关注我们中国本土画廊的,除了同 为国人的情感之外,中国当代艺术也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转变等语境的同步变化而和国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看到中国藏家买了外国艺术作品就认为受到“挤压”可能有一些认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该民族化。我觉得正面认识市场还是会对当代艺术整体发展有些积极的效用的。

曲科杰

魔金石空间总监


在当下的资本全球化时代,中国本土艺术行业的发展会越发艰难。本土艺术系统的不完善会使画廊的有效推动力变小,自然会加速资本的流失,影响生存。对于画廊来说,如何梳理自己艺术家的创作,完善工作细节,呈现好展览,使推广如何变得真正有效才是最根本的。

吕静静

北京公社总监


在国际画廊不断地开始代理中国艺术家的同时,我们的中国同行也没有停止脚步。考察一下刚刚过去的三月,就能看到有很多国内画廊在此期间展出了国际艺术家(不仅仅是“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的 art scene,也在逐渐成为世界 art scene 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在市场意义上)。我希望这过程使得艺术的交流更密切,也更日常。一方面是在中国以外的观众那里去除一些东方主义式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想象,一方面也让在中国发生的展览的对话语境更加开放,而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西方”和“中国”。在这二者之间艺术仍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土壤去耕耘。

张迪

空白空间总监


所谓的“挤压”和“压力”是当代艺术市场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伴随着我们的国力上升,中国对当代艺术的购买力和接受度是一个强势增长的状态。虽然这种增长未能指明在中/西各个价位艺术品上达到均势,但我们能体会到这并不仅限于对西方顶级画廊的高价位艺术品的消费,更有对本土艺术家的支持。在这样的趋势中,我们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对艺术家和藏家的工作中。

陈海涛

站台中国艺术总监


中西两个完全不匹配的艺术系统!我们的系统建设还有待时日!没有系统的完善我们没有学术标准的话语权!也更没有国际市场的可能!压力,和挤压感肯定是有的!面对西方强大系统力量要清醒的做系统化建设吧!共勉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