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回到未来”,谈谈第二届花家地双年展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203   最后更新:2018/05/10 10:49:09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05-10 10:49:09

来源:新青年艺术沙龙


注:以下内容转载自艺术媒体优看,感谢主编郭成


2016年的第一届花家地双年展用500块钱的成本在花家地小区的公寓楼里红火举办。这让美国人唐璞(Thomason)唏嘘不已。对于约定俗成的“双年展”机制,这样一个两年一届的展览显然带着革命性的意义。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在这两年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比特币、区块链等等从概念生成产品,《黑镜》、《西部世界》等影视剧陆续推出续集,《头号玩家》串联起过去三四十年来的科幻、游戏经典……于是第二届“花双”也将视角锁定在未来。中国的两位发起人段少锋和卢征远邀请唐璞加入策展团队,以“2046回到未来”为主题,发起对未来的想象。

发起人卢征远(左)、段少锋(右)


关于未来  · future


2018年度的花家地双年展是一个来自于未来的双年展,我们决定把2046年度第十六届花家地双年展搬回到2018年来举办,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2046”这个有意思的数字,首先肯定是王家卫导演的《2046》,无论是房间号,还是电影中的未来的2046年都是王家卫符号性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突出2046这组数字,关于王家卫的2046想必很多人已经不陌生了,而在最新的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中将电影剧情背景设计到2045年,在世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主人公韦德出生于2027年,在2045年韦德刚好18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他面对的现实生活却是和废墟一般的城市。2045年的未来世界在斯皮尔伯格的虚拟和现实里有着巨大反差,那么2046年到来,韦德和队友的胜利对于现实世界会有什么样的举措,“绿洲”得到延续,韦德主张人类回归到现实,用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爱人交流,可想而知斯皮尔伯格2046年的未来世界是回归现实,同时去改变城市废墟的开始。至少我自己宁愿如此去设想。

同样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三步曲从1989到1990用三部电影假设了时光机对于时光轴的改变,三部电影穿插着过去未来现在的关系,对于穿越时空来讲其实是个冒险的事情,每一个过去和未来的时空闯入者都会对现实发生巨大的改变。时间线是一个现行后续的关系,由此历史的转折点其实只是一点点改变,改变的时间累积就是巨大的历史鸿沟。2046年的第16届花家地双年展假设可以穿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当下的世界科技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艺术反倒是被大大的削弱了,那么科技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人工智能,新一期的新周刊就关注了这个问题,同样不谋而合的用《2046:这个世界会好吗?》作为整本杂志的讨论封面专题。人工智能的结局在我看来一方面反倒是让艺术人文在未来成为很重要的影响人类发展的精神存在,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重复性的劳动解放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命题,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用《新周刊》文章的观点,艺术人文学科成为越来越不可被取代的工作,因为敏感,同情心,情绪化等因素都是人工智能目前来看很难取代的,有可能未来艺术家成为一个反倒很重要主流的职业。在科技的尽头,艺术或许可以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接力手。


聊一聊 · Dialogue


花家地本身就是一个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心的社区,如果总结上一届的特点,会是什么?

段少锋:上一届的特点我其实总结过很多次,每一次总结都是回顾,然后发现之前觉得没什么意思的点,过两年再看会有新的认识,我自己觉得花双是我这两年很好的一个实践。上一届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觉得第一个其实到现在我也不能明确说它是个双年展,它可能只是两年举办一届。我们一开始只是带着表演的目的去的,因为空间小,所以就奔着反差去的,最早单元房做项目我想着一定不是做展览,但是如果做展览那么就是大展览,那么最大的展览刚好是双年展。

这种假装的双年展越演越认真,去过的人多多少少能感觉到我们本身用双年展的形式来质疑双年展这种制度,比如所有经费我们压缩到了五百块,场地五十平米,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这完全不是一个双年展的意思,但是艺术家群体和媒体我们塑造的像是双年展,这种方式我觉得挺好玩,你可以说它反讽,说它恶搞。

说这么多我觉得这是最不像双年展的双年展,是世界上最奇葩的、最小的,因此也可能是最有趣的双年展。除此之外,花双第一届主题是“吃瓜!吃瓜!”,恰好那时新周刊出了一期《吃瓜群众进化史》,我觉得“吃瓜”这种就是一种围观的态度,很当下。加上我们的呈现是在生活空间,完全是艺术家根据空间来做一些方案,包括现有的作品也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展览是反展示的,所以很多作品需要去找,去仔细发现,此外很多现成品的作品离开了展厅进入了生活空间就变得和真正的生活模糊不清了,所以隐藏和边界摸索也是一个方面吧,最终就是这样变的很有趣的。

第一届“花双”的展出场地

这次在哪里展出?

段少锋:说实话这次的展览场地并没有绝对确立,但是大前提肯定不是展览空间,我只能将其称为非展览空间,这次和以往上一次不一样,我希望准备充分,上一次我们没有及时整理好文献和图片,很多都遗失了,所以这次希望前期准备好。至于非展览空间我想应该是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街头的报刊亭,比如小饭店,还有花家地各种很破旧的空间,菌丝艺术可能是一个讲座活动举办区域,我们希望展览空间尽可能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展览空间,不是白盒子,不是规则的空间,很像是这个城市的味道,小区里面有意思的地方挺多的,比如考前班的广告车以及小书店小卖部,我都会考虑。

你是一个怀旧的人,如此怀旧,你为什么开始关注未来了?

段少锋:你没发现这个“回到未来”也是站在未来角度看现在吗?其实是一种提前透支的未来的怀旧。我现在尽力让自己不怀旧,我慢慢说服自己,其实怀旧也不是什么坏事,我觉得做艺术的人很多一部分就是怀旧。当代艺术我觉得反倒是更当下不强调过去,不好意思我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是片面的,我觉得当代艺术有时候太理性了所以认为怀旧涉及抒情,不太高级。

但是我觉得电影圈其实还是挺喜欢怀旧的,比如中国导演的电影大多是基于个人经验,他们不怀旧才怪,从第五代到第六代到现在毕赣他们,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生活经历的结果。每个人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态度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境遇,你说呢?

不管是不是2046,你觉得未来是什么?

段少锋:玄乎点来说,未来就是无数个当下构成的,但是无数个当下也构成了历史,所以历史就是未来,这么说很扯淡,但是有时候未来演绎的和历史不会差太多。人性是不怎么变化的,变的无非是形式和观念以及呈现方式。说点大白话,未来就是提供我们希望的一个词语吧,我记得小学时候写畅想21世纪的作文写的很搞笑,但是那时候谁没做过这样的想象呢?前段时间看到1950年代的人想象2000年的中国,特别有趣,不管想象和现实有没有真的贴合的,这不重要,看着过去的想象本身就是有趣的。

我觉得在2046年我会再做一个第二届花家地双年展,把这次穿越回来的第十六届双年展的艺术家聚在一起继续做个从过去来的第二届,应该很有意思。

第一届“花双”现场

对于你来说,关注未来是不是为了回望今天?

段少锋:其实也谈不上关注未来,只是觉得这样的形式会比较有难度,其实想象也是有难度的,回望今天其实谈不上,我觉得任何当下的事情谈不上结论,我现在尽可能不去对当下的东西下结论,好或者不好都不好说,从未来看现在是一个很困难的角度,不过这个话题刚好扔给艺术家,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很好奇。

卢征远和唐璞怎么理解这个主题?你们三个是怎么分工的?中间有什么分歧?

段少锋:卢征远和唐璞觉得这个主题很有未来感,这个是一个聊天的结果,我提出若干想法,一步步形成现在的样子,他们两个和我分工有点区分,他们负责艺术家协商还有后期的活动,比如座谈,协商部分我们大概差不多,我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承担了文本和资料的部分,毕竟是一个非盈利的实验艺术项目。

现在征集了那些作品?都是什么样的?

段少锋:这次不征集现有作品,都是先提交方案,我觉得很多未必能实施出来,但是这样也可以,我想后期的出版物可能会比较有意思,可能更全面。

艺术家们对未来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想象?

段少锋:我和秦观伟聊过一次,刚好他来我家,那一次聊了不少,我们聊的就是未来还有没有艺术,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的差不多了,但是艺术可能变成区别人和机器不同的东西,艺术反倒变的重要了,另外人身体解放了有更多时间琢磨这个,还有一个就是未来艺术可能作为物质形态真的不重要了,艺术可能是被重新定义的。至于怎么定义很难说。

期待能融入这个未来。

段少锋:欢迎欢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