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阿布拉莫维奇女弟子,看南亚的苏若道默在北京表演“I Love You”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2332   最后更新:2018/04/25 22:00:47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8-04-25 22:00:47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孙天艺


▲  麦拉蒂·苏若道默的展览同名行为表演《I LOVE YOU》现场


北京。印度尼西亚行为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展览同名行为表演《I LOVE YOU》于4月18日在香格纳北京进行。在这件长达五小时的作品中,艺术家身着黑衣和高跟鞋,在红色的展厅里背负着一块重达40公斤的玻璃,一边行走一边呢喃着“i love you”这一短语。 “对中国的观众来说,他们并没有那么熟悉我的作品,而《I LOVE YOU》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在2007年首演,这件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是跨语言且具有普世性的。”苏若道默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说道。

▲  麦拉蒂·苏若道默的展览同名行为表演《I LOVE YOU》现场

作为曾旅居德国,后返回印度尼西亚的行为艺术家,苏若道默的艺术生涯有些特殊。她出生于一个苏腊卡尔塔的舞蹈世家,但在94年到达德国前,她并未进行过行为创作。在德国的二十年时间对苏若道默至关重要,她偶然得到机会于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学院进修学习,师从日本舞踏大师古川杏和行为艺术家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并从中寻找到长时表演这种独特的行为语言。

▲  麦拉蒂·苏若道默,自画像(三联幅)左》,2016

长时行为表演是行为艺术中的一种门类,阿布拉莫维奇就曾在1974年创作过著名的行为作品《韵律0》,她在六个小时之内将自己置于被动的一方,任凭观众温柔或暴力的处置,以此检验人性的复杂。而对苏若道默而言,对舞蹈的耳濡目染以及后期学习令她对“身体”本身格外敏感,长时行为表演更像是她对自身的检测和超越。在表演中,她往往给自己设定一个动作并不断重复它,这个动作或来自于她自身面对的问题,或来自于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反馈。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若道默得以忍受苦痛与疲惫,并在观众的注视下体验到达精疲力竭前的那一刻。

▲  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韵律0》,图片来源:Vimeo


苏若道默的成名作是《Exergie-黄油舞》(2000),这件作品由于被配上歌手阿黛尔(Adele)的音乐而在YouTube上得到巨大的点击量。但在原作中,艺术家脚踩高跟鞋,配合着爪哇鼓点,在数块黄油上跳着自己国家的传统舞蹈,随着黄油的融化,艺术家不断摔倒并爬起。作为艺术家身处德国的早期作品,她将自己在异国的恐慌与脆弱用这种危险的形式表现出来。

▲  麦拉蒂·苏若道默的《Exergie-黄油舞》在社交网站上获得巨大点击量


随后,在长达二十年的创作中,苏若道默所讨论的问题从自身家庭扩展到社区社群,例如此次展出的行为记录作品《Eins und Eins》就是在讨论如同身体的国家,艺术家一边喷吐着墨汁,一边在空中写着“sorry”的字样。这件作品与印尼90年代发生过的动荡息息相关,这种带有集体精神的反思与忏悔在苏若道默的作品中并不鲜见。

“I Love You”展览现场中的《Eins und Eins》


除了进行行为艺术表演外,苏若道默在2013年回国后建立了Plesungan表演工作室,这成为一个专门面向行为艺术家的平台,她在这里将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一位教育者,用一种社会关怀的态度传播行为艺术的理念与实践。对苏若道默来说,围绕着身体、时间与空间进行的行为艺术始终具备一种抵抗的本质,在一个庞大的权力话语网络下,进行行为艺术表演依旧可以为观众带来切身的体验和交流。

▲  在Plesungan表演工作室的表演,图片来源:melatisuryodarmo.com


在与《艺术新闻/中文版》的专访中,苏若道默道出了自己如何对行为艺术感兴趣并踏足这一领域,也表明2017年雅加达双年展艺术总监的身份使她在对西方的文化统治产生质疑的同时,希望表达一种来自南亚艺术的抵抗力量。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行为艺术感兴趣并踏足这一领域?

A:我来自于一个舞蹈世家,父母朋友的工作都和舞蹈音乐相关,所以“身体”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最开始我对行为艺术感兴趣还是在1988年,那时候我在学校里学的是国际政治专业,不过已经加入学校表演社团了,会做一些偏地下性质的表演。我那年去了万隆美术馆,看到了博伊斯的展览,我对他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对行为艺术产生了好奇和好感。于是我便开始查找关于博伊斯的各种资料,发现他的作品政治倾向很浓,当时我在社团里的表演也会试图传达一些隐藏的政治信息,但主要还是用叙事的方式去做。但博伊斯的作品就很不一样,他不用言语,只需要动作就能表现强烈的批判意识,这令我非常兴奋,但当时我也没想到自己后来会去艺术学院学习行为艺术或从事这一领域。

▲  麦拉蒂·苏若道默,《虚空交易》,2016


Q:你后来曾经师从于日本舞踏大师古川杏和玛丽亚·阿布拉莫维奇,她们分别教会了你什么?

A:他们确实是我很重要的老师,特别是在我大学阶段。我和古川杏的相遇仿佛缘分,她带我入了行为艺术的门,教会我如何对待并使用“身体”,以及如何处理舞台的空间,比如舞美、灯光、服装、音乐等,她教学的角度是从舞蹈切入的。当时我们每天要花八个小时训练形体,研究编舞,甚至一小段舞蹈也要反复练习研究。她还指导我们如何在低成本的环境下创作。舞踏诞生的背景是日本战败,所以当时日本舞者开始使用这种方式延续文化传统,同时抵抗西方文化入侵,这才有了对动作的特别解构和分析。

▲  展览现场的《虚空交易》

而阿布拉莫维奇则教会了我更多有关行为艺术的概念,包括身体、空间、时间的关系,以及长时表演和当代艺术史的关系,这背后往往都有一套哲学系统。当然,玛丽亚是专业的行为艺术家,她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变得“专业”,例如如何呈现作品,如何向观众阐释作品,如何通过其他媒介让行为艺术的呈现更完整。她让行为艺术成为拥有一套方法论的学科,它是有技巧的,你要学会控制,不了解这套规则的话很容易迷失。

▲  麦拉蒂·苏若道默,《Eins und Eins》,2018


Q:在跟随两位老师学习后,你自身的创作是如何有所进步的呢?

A:2003年的时候我艺术硕士毕业了,在此之前,玛丽亚提供给我们很多很好的机会,比如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开幕表演这样的活动,她慷慨的机会让我累计了很多经验。例如我的《黄油舞》和《Der Sekundentraum》这两件作品就是在学生期间做的,我也没想到像《黄油舞》后来成为我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  麦拉蒂·苏若道默,《Der Sekundentraum》,1998,图片来源:melatisuryodarmo.com

在毕业后我就开始自己去联系独立行为艺术节之类的活动寻找表演机会,在这些国际活动中,我和许多非常好的行为艺术家产生共鸣,这种交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到现在还保持着和这些独立灵魂交流的习惯。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回到印尼举办行为艺术节,我希望继续能为这些优秀的行为艺术家提供机会。而且我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一些切身经验,做行为艺术不一定要去大型的双年展或美术馆的展馆,何时何地都可以创作,比如在庙宇、海滩、旧工厂等,关键是你是否在行动。另外,即使现在我和很好的画廊或机构合作了,我觉得身为行为艺术家还是需要保持一个姿态,因为行为艺术本身是去物质化的,它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反市场化。

“I Love You”展览现场

Q:你这次带来了《I LOVE YOU》这件作品,这里的“我”和“你”有没有相关指涉?

A:其实这里的主语和宾语没有“love”这个动词重要,作品更多关涉的是“爱”。但更深层次地说,我实际上想讨论语言本身,“我爱你”这种说法很常见,从小到大我们都会说这句话,用它传达某种情感,然而我们实际上从未怀疑过这句话的功能,它是怎么传递情感的呢?能传递出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是否必须要说出这句话才能传递情感?在实际生活里,有时候你不需要说什么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因为我们在这么大的社会里,总有些话不能说或不会说。那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倾听他人呢?放大了说,统治者们又该怎么倾听人民的声音呢?

“I Love You”展览现场

Q:你在表演的时候会在意在场的观众吗?还是会对观众存在有所反馈?

A:我当然会注意到他们,实际上很在意,我们处于一种连接的状态。在表演过程中,观众来了又走,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因为我的行为不是为了展示而表演,这是我自己的行动,行为艺术是行动的艺术。不过,我有些作品也不是很长时间,比如《黄油舞》,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喜欢长时表演,身体、心灵、物体、空间、能量都通过时间融为一体了。

麦拉蒂·苏若道默,《明天, 诸如计划的:头发》,2018


Q:除了行为,你也创作了摄影作品,两种艺术类型有非常大的不同,你是否有偏爱的摄影风格

A:是的,除了行为我也很喜欢摄影这种媒介,它呈现的内容如此贴近现实但又不是现实本身。就好像我对表演的记录,它永远不能还原现场,在这个性质上,纪录型摄影和纪录视频一样,但总会有些精彩瞬间。而我的另一种摄影是对“再表演”的纪录,比如《明天,诸如计划的……》,我编排了这段舞蹈,然后让舞者表演出来,之后选取了最有爆发力的一些时刻去呈现。那么最后一种就是纯“摄影”了,例如我的《自画像》系列,我拍的就是我本人跳起来的一个状态。

▲  麦拉蒂·苏若道默,《明天, 诸如计划的:AGUS》,2018

Q:人们提到行为艺术,往往会联系到伤痛,你是怎么看待伤痛?特别是你作品中的伤痛?

A:行为艺术确实会给人带来这种印象,特别是那些有关血和暴力的图片,事实上,行为艺术诞生之初确实有对暴力的反思,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女性行为艺术家还是会有一些性别政治的考量,期待通过伤痛获取关注;还有些行为艺术家践行用身体的痛苦净化灵魂。不过我的作品中的伤痛其实并不常见,我个人不喜欢伤痛。像《黄油舞》这种作品也是我在经过训练后,知道该怎么能够避免伤害的摔倒才会表演的。

▲  麦拉蒂·苏若道默,《Exergie-黄油舞,2010,图片来源:melatisuryodarmo.com


Q:你的作品都是长时行为作品,例如这次的表演时长五个小时,你是如何确定每件作品的时长呢?

A:我做长时行为艺术二十多年了,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一般来说长时行为作品会挑战我个人的身体极限,例如《I LOVE YOU》这件作品,到第二个小时我会非常疲倦,这是最困难的时刻,之后又会重新恢复精力。

Q:作为一名行为艺术家,你去年也担任了雅加达双年展的艺术总监,身份的转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A:当策展人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印尼并没有那么多策展人,所以主办方当时找到了我。我花了一段时间组建了工作团队,确定了名为“Jiwa”的展览主题,这是一个代表人类灵魂、能量和生命的印尼词语。我希望它能成为形容南亚当代艺术的一个词。因为我毕竟在德国住了快二十年了,看的也都是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我很想知道在南亚发生了什么,南亚艺术的结构和历史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不能一直使用西方的话语和理论了,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和工具。我选用“Jiwa”这个词首先质疑了西方的文化统治,然后也希望借此表达一种南亚艺术的抵抗力量。(采访/孟宪晖,撰文/孙天艺)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

香格纳北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