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墙 感知未知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713   最后更新:2018/04/23 09:33:34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8-04-23 09:33:34

来源:798艺术


陈墙“想法不重要”上海阿拉里奥画廊展览现场


无论是早期创作中无意识的信手涂鸦,抑或是其后具有秩序感的画面构成,陈墙在其抽象绘画的创作中始终强调感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其作品亦涵盖了某种矛盾性因素的并置,这不仅仅体现在媒介材料的运用上,亦暗含于一种形而上层面的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之中。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及对自我内部问题的反思,艺术家在其抽象创作中不断展开对未知经验中陌生状态的探知。


艺术汇:本次在阿拉里奧画廊的个展不仅呈现了你的近作,亦展出了自9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图式及创作方法上的明显转变,画面经历了从无意识向秩序感的演进,并在近作中产生了某种交织。能否谈谈不同创作阶段背后的思索?

陈墙:我的作品应该是自身在针对自己内在问题时,所进行的反思与所采取的某些限制或释放等措施时的自然记录。因此内部的反思和措施的变化也会触及到创作方法与作品图式的变化。

关于90年代的探寻无意识阶段,是为了回避那个属于主题性绘画创作意识的干预,而选择到“无意识”里去寻求另一个绘画自我的过程。之后对“观看”的强调则属于纯净感官阶段。而近期的创作状态,有些像行进中的回眸顾望,是感知与认知的合作阶段。

《作品 17-23》 200×320cm 布上宣纸、墨和油彩 2017年


艺术汇:此次展览名为“想法不重要”。事实上,无论是早期创作中无意识的信手涂鸦,抑或是其后具有秩序感的画面构成,你始终强调感知的重要性。这种感知是否同时作用于创作及观看之中?它具体指向的是什么?

陈墙:对于创作及观看,感知应该首当其冲。假如生命没有感知、生活没有感知与创作没有感知介入、观看没有感知支持,将会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状态,艺术、生命与生活将不复存在。所以,感知是我们联系世界的唯一通道。

一般情况,讲多了,听就少了;想法多了,感知就少了。其实,面对感知的庞大世界,我们的想法微乎其微。感知就是创作的基础,是心灵与艺术的链接。艺术首先就是关于感知的艺术。

此次展览主题“想法不重要”的具体含义是基于下面的几点思考形成的:

障碍我们深度创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之一就是想法太多、太自私、太独断。

艺术不是想法的传声筒和陪衬品。只有当想法服务于艺术时,艺术才能被完整地显现。

不是艺术需要配合想法,而是想法需要配合艺术。

对于艺术创作,如果想法仅出于私欲和权欲,艺术就很可能会遭遇浩劫。还不如让艺术喘会儿气,发会儿呆。

只有当想法成为敦实的舞台时,灵感才会涌现、台上的演出才会精彩,但演出的内容并不需要重现想法。

不要指望通过艺术将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里。因为艺术不是工具,更不是阴谋。想法只能成为背景,而不是主角,但能为主角添光衬影。

《作品 17-16》200×320cm 布上宣纸、墨和油彩 2017年


艺术汇:在你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较为固定的画面元素,比如圆点、线性涂鸦,它们在不同的画面中呈现出形态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对较为固定元素的运用似乎为创作设定了某种范畴?

陈墙:艺术被艺术家呈现出来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创作的前提首先是需要有某种形式限制,固定元素的运用也是限制的方法之一。客观上看,有自然限制和人为设限两种,目的都是期望在有限里能够达到无限的状态。我们可以将这里的设限理解为设定范畴。但是,创作还有另一种目的,就是突破范畴,让认知越狱升级。

艺术汇:你作品中色彩的丰富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色彩在其中是否更多指向的是一种感性的抒发?可否谈谈你对色彩的思考?

陈墙:确实,色彩首先只源于感性。如果说感性也能思考,那我的理解就是,我们的感知还能像可移动的镜头那样,回头再次感知自己对色彩的感知。在这一点上,理性无法进入。理性唯一能够参与的就是对无数色彩感知的结果进行排列比对,为感性提供分析。如果遭遇色盲,理性将无所作为。所以,理性可以参与色彩分析,却无法欣赏色彩。

陈墙“想法不重要”上海阿拉里奥画廊展览现场


艺术汇:在创作那些图式上具有规律性、秩序感的作品之前,你是否会对画面结构及色彩效果进行预设?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大尺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比如此次展出的一件历时四年创作的五联画作),你是如何把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是如何看待、处理期间有可能出现的失控?

陈墙:创作一幅作品之前,在心里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构图或色彩效果的初步预设。对于大作品,之前还会做一张或一系列的草图(包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准备。在创作过程中,是会让出一定量的、均匀或不均匀的空间(或心理空间)留给失控。失控也是绘画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

艺术汇:你的绘画媒介显示了一种跨越东西方的特点。东方的宣纸与墨,西方的画布与油性颜料以一种综合并置的方式被应用在创作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媒材各自的特性及其所被赋予的文化属性似乎被消解、融合了。

陈墙:如今东方和西方的各自文化特征,已经被强调和演绎了无数遍,它们强大的符号形式几乎占据了我们的整个大脑,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感知系统。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无法独立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得已的情况下,我简单地釆用东西方传统材质合并的方法,来抵消它们的各自特征。当东西方各自特征相互抵消时,我发现,我又找到了重获新意的状态。

陈墙“想法不重要”上海阿拉里奥画廊展览现场


艺术汇:从你的画作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确切地说,这些矛盾性因素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重叠的、融合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媒介材料,这种矛盾性因素还体现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比如作品中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譬如,在近作中,依旧可以看到早期作品中那种涂鸦式的、随性的笔触,但它们显然已经存在于一种理性框架之中。如果说你早期的作品更多是源自一种无意识的感性抒发,那么是否可以说其后的创作更多是以理性作为根基?你又是如何看待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陈墙:矛盾是存在的意义。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是迷人的。我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矛盾,生命还会存在吗?所以,我的创作不回避矛盾。感性和理性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矛盾。其实理性只是感性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感性却是生命的主要呈现形式。在创作中使用理性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提炼出更加纯粹的感性,而非出于简单实用的本能。

艺术汇:你的绘画显示了一种抽离了事物表象后的内在的规律性,这似乎更多指向了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转译,而其中所散发的感性气息又仿佛更多来自创作者主体的表达。你的抽象创作试图展现或者说试图接近的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陈墙:“表达”这个词里含有个体主观意愿和情绪的成份,也隐隐存有强加于人的意思。而“呈现”的含义会更显客观性。尽管我们的感知也经常出现感知谬误,但那是不带私欲和情绪的感知呈现,还是具有客观意义的,是对艺术做出完整呈现的前提。

应该说,我的创作是主体对自我感知艺术边界的呈现,是试图接近未知经验里的陌生状态,并以难以命名的方式展现。


文:王薇

图:阿拉里奥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