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辨色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1942   最后更新:2018/04/20 20:44:20 by 愣头青
[楼主] 愣头青 2018-04-20 20:44:20

来源:绘画艺术坏蛋店


辨色


主办:A T 彩虹计划


艺术家:彭可、张一、张雷


开幕:2018年4月15日  15:00

展期:2018.4.15 — 2018.5.15


地址:南京市  雨花台区  宏图上水庭院8栋104  软件大道地铁站(1号线1号口)



张雷 作品现场


张一 作品现场


彭可 作品现场


辨色——严峻峰


本次展览是一次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与呈现(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是一种在婴儿时期即显示出的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与兴趣狭窄三个方面。据2017年颁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人群超过1000万,其中至少200万的自闭症儿童,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并邀请张一、张雷、彭可三位不同地域的艺术家,通过空间的长短期驻留、在地性实践创作、艺术与社会关联等实际的工作内容等方法,基于对自闭症儿童的语境来讨论当代艺术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实现对独特个体的尊重与生命体验的记录。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历史的沉疴使艺术的创作一直是在与强权、意识、社会形态的对抗下寻求真相与自由,其后部分艺术家流离在权利、经济、娱乐三重诱惑之间,迫使他们丧失了作为人类个体的灵性的思考与人文的关怀,以致作品缺乏对于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的表达。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他们首次走进康复协会接触自闭症的儿童,通过短暂的接触明确自我的定位与相关性;其次,参展的作品不再纠结于三重诱导下的社会学的关系层面,而是在尝试艺术对于自我与他者的精神慰藉;最后,三位艺术家一直以来坚持独立性的创作,过少得接触体制内与商业性的展览活动。

张一的作品是对事物重新认知的思考过程,她用日常材料创造出变体化的装置作品,凭借自身的意趣与情感对生活中接触最多、随手拈来的现成品做拆解与改造,对这些物件的解构、重组式的表现,流露出对普通之物的怜悯与关照,即众生皆平等,万物皆有灵。她与材料的对话促成一个原始、本真、偶发的创作过程。她的作品是在地性的创作-即物体创作的灵感源自具体的空间。展厅作为一个现成品材料,以一面墙,一块地为装置物提供栖息地;而刻意停留在地上、连接至墙上的渺小物件,都是客体的实际存在,引导观者的目光注视未曾留意的角落。

张雷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轨迹相关,他的绘画题材来源于对自我经历的描述以及对周遭环境的凝视。之前他的绘画作品渗透了对个体、社会、自然三者间的感怀,其充斥在画面上的阴郁气息,给人以日常之景的陌生化与神秘感。这次展览,他在河边石头与民间木雕上涂画自己在南京的孤独体验与真实、幻想交织的奇谲梦境,让线条与颜色轻松、恣意、交错在粗砺的表面上,却留有情感的余温,制造出颇具童趣、忧郁而不绝望的感发。

彭可的作品通常带有一种特殊的细微与体贴,她的创作是用定焦拍摄一个小女孩吹不灭蜡烛的行为过程,通过古典式的构图与简洁的影像画面来讨论消逝的时间与自我行为在空间内的周旋,淡化对行为意义上的追问来强化对时间的感知,以及消逝本身保持着的消逝性,与其如何被书写与记录等问题。

这次艺术家介入到公益项目中,我认为不是单向度的艺术家对弱势群体同情、怜悯性的给予,而是两者间双向性的互为联动的分享与唤醒。艺术家在面对自闭症儿童时,凭借以往的创作经验在星星的孩子面前也许是得不到任何的信息反馈,惯性的思维也必然会困囿在非常规化的创作语境中,较之于此,艺术家是否也在本次创作实践中处于相对弱势的被动位置。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首先探讨的是艺术能否介入公益项目以及如何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其次是否能够建立出直接、有效、深入的沟通交流的途径,最后能否双向性的激发、唤醒、孵化出新型的观察方法与治愈方式,以上种种就是对此次参展艺术家们的探索性实践的重要方向。显而易见,当代艺术的实验一方面可以从物理层面对艺术形式与语言的继承与突破;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对主体意志与对象的诉求与关怀。我认为,这次展览重要的是在后者的观感与体验上,但我同样不认为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仅是社会学层面的追问,也并非强化弱势群体与我们之间的差别;而是在建立对人的存在的平等尊重,以及对人性的深化观察之后的阶段性呈现,作为彩虹计划项目活动的一个分支,此次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将会是延续性的。而艺术在其中的重要力量,就是每个人精神安放的一个入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