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最吸睛作品难道是抄袭的?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2368   最后更新:2018/04/02 21:03:01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八卦连环掌 2018-04-02 21:03:01

来源:文艺星球


在今年的巴塞尔艺博会上,相信很多人都会在这件作品前驻足。这是来自日本的装置艺术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 )的作品《临界之气——时空》:被气流吹动的白纱在半空中舞动,薄纱如云朵般轻柔,似浪花般翻转卷起层层波澜。

《临界之气——时空》,2018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


在今年人来人往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被这件作品划分出一个诗意空间,就像在一个迷你小剧场中,通过激发观者的各种观感而创作出不同于日常的时空,薄纱之间显示出日常隐匿不可见的气流之力。

《临界之气——时空》,2018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


在灯光的照射下,云雾状的薄纱在气流中波动,呈现出水流动和蒸发的视觉效果。机械与自然之力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带动绢布无规律的在空中画出不可预测的移动轨迹及失重感,空间的界限在物体不断流转的变化中改变,而对时间的感知也随织物的起伏变缓。

1971年,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 )出生于日本经营传统纺织业的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历了全球化进程以及传统工厂的没落,这种经历导致了他选择将存在与灭亡之间的微妙平衡作为创作主题。对东方哲学的兴趣也帮助他认识到色彩和普通材料中微妙之美,尽管这种美常常被我们当代的生活所忽略或摧毁。

将艺术品融入其周围的环境中是他的想法之一,他采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但不管是从二维画面还是三维装置他总是在既定空间中将光与流动的空气结合在一起。经常邀请民众参与,吸引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他的作品,并深入考虑其在空间中的移动与位置,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模糊了时间、空间和历史的界限。


而看到上面的这件作品不由得会使人联想起在早六十年代的时候汉斯·哈克创作的动态雕塑作品 ——《蓝色帆布》

汉斯·哈克 《蓝色帆布》,2015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汉斯·哈克 《蓝色帆布》,2015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蓝色帆布》(1964-65)被看作后极简主义的尖峰,当时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于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形式的实质以及对作品片刻间的感知。


作品由一条蓝色的布组成,布的四边由绳子绑紧,下端是一个不断旋转的电子风扇。哈克在这个作品里把艺术品转移至观念。自60年代起他就坚持往这个方向走,现在人们却认为他是个利用艺术为道具的政治运动观念艺术家。在那个年代,作品里的电风扇仅仅像个吹风的道具。

在那个年代,作品里的电风扇仅仅像个影响观念的道具。事隔那么久,我们现在可以把它联系到很多波普艺术家如Claes Oldenburg, Tom Wesselmann 和 Ed Kienholz 作品里的风扇,和哈克及莫里斯的哲学形成了对立。

蓝色帆布


《蓝色帆布》被认为是哈克在后极简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当时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于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形式的实质以及对作品片刻间的感知。此件作品由一条蓝色的布组成,布的四边由绳子绑紧,下端是一个不断旋转的电子风扇。在四面灰白的封闭环境中,这样的一件装置作品到底能向我们透漏出怎样的讯息,当时的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对“体制化”的艺术运营机制进行讽刺的典型作品。蓝色的帆布代表着对艺术自由的向往,唯有扬帆远航、乘风破浪才能无愧于艺术的神圣性。然而,紧绷的绳索和封闭的空间却使蓝帆处在固定和被压抑的位置上。这也就揭示了当下艺术环境严重缺乏自由的现实局面。哈克当然不会局限于这样的束缚,他创造性的在蓝帆下加上了一台电子风扇,蓝帆随着风扇吹出来的风上下浮动的时刻表现出的是一种内心的震撼和艺术自身的解放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一个微小的动作否定了整个空间的压抑性,甚至是打破了整个社会的“同一性”。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哈克是怎样使用通过理念化的指向性材料语言与他设置的“否定化”空间进行结合并发生作用的。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中去看看哈克是通过怎样的对话方式让大众接受他作品中材料特殊的指向性与批判理念。


熟悉哈克作品的人们会了解到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关于历史材料的运用一直都是哈克所关注的主题之一。

Hans Haacke汉斯•哈克(生于1936年8月12日)是德国裔艺术家,工作生活在纽约。在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Hans Haacke)的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关注的复杂的社会题材。


他被看作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体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的先锋人物。汉斯·哈克在美国度过了他的学习生涯;在后来的数年中,他的艺术实践逐渐脱离了早期纯粹的概念主义而发展成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论述。


看完汉斯•哈克的这件早期创作的作品后不禁让人惊叹两件作品竟会如此相似,是巧合?还是抄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