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锋:眼不贼就不容易看透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691   最后更新:2018/03/31 19:59:59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8-03-31 19:59:59

来源:日常陈述 文:金锋


眼不贼就不容易看透


“问题链环”是柯林伍德关于问题真假判断所举的一个例子,说的是对话如何展开与深入,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在柏拉图《理想国》里面的一段对话。苏格拉底问,你希望玩跳棋游戏的搭档是一个正直的人呢还是一个懂得如何下棋的人。坡勒马库斯回答“希望他是一个懂得如何下棋的人”,这就是一个正当的回答。然而,这一回答却是“虚假”的,因为它假定正直与玩棋的能力是可比的,二者都是某种“技巧”,或是专门化了的技术形式。但它又是正当的,因为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答链环,通过继续问答,假设中的虚假内容可以被揭示出来。(《柯林伍德》P.48

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例子精彩,因为它给出了一个“问题逻辑”的线性推进形式。它不是一个简单问题,眼不贼就不容易看透。问题的周边混杂着许多似是而非的障碍,甚至有形无形的“景观”让人心有迷惑真假莫辨。所以探求真相是一层层深入的,这是一个讲逻辑的活,因为一不小心,“正直”就在一边揶揄着所谓“玩棋的能力”。这种不经意的犯错是经验性的,习惯性的。《理想国》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活动”让不经意的过错被一一揭示。这样,最终一旦真相显出,我们能清晰地知道这真相的来路,我们能用语言来描述这样的路径。

我觉得艺术批评应该是这样的,一是探究语言的来路,它是由于怎样的动机,通过怎样的思维路径,最终使作品以这样的语言呈现;二是指出它为什么成立,为什么不成立,理由是什么。前者是批,后者是评。其实这个工作既是批评家的,也是艺术家的,严格来说,它首先是艺术家的。这关涉到对一件作品的语言如何进行评价。

问题有真假,“问题逻辑”强调问题为真。有时“真”是通过假的方式而显出,比如当说真话成为一种危险,那么制造谣言就变成了一种手段。谣言扰乱秩序,辟谣就成了政治。但辟谣也有危险,因为谣言有可能就是真相。制造谣言是个技术活儿,它给予了真假判断大约各50%的可能,信与不信由你。但是,关于谣言,人们总是倾向于信的,因为它总被现实应验。如此可以说,真假判断有一个评价系统,最终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这个例子置于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想象其更加复杂情形,它是局部的又是整体的,是真的又是假的,是现象的又是本质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你追打,我撩人”,它们捆绑、纠结并缠绕着一起推进,这就是所谓的问答“链环”。为什么今天作品创作的难度提高了,因为政治对秩序的设计,所采用的也是“问题逻辑”。不过,政治对秩序对设计是倒过来的,真假内置其中,它亮相的面貌看似对大家有利,但这是已经包装完成后的结果,其形式就是所谓的“规则”或“实施细则”。在你最漫不经心的时候,它倏尔到来。“规则”背后有许多看不见的“虚线”,并置着一些真真假假的概念,除了专家,一般人不会用心辨析,也没有能力辨析。这种设计就很“作品”。“正直”的概念与“玩棋的能力”并置,一般人不会觉得其中有什么刻意的用心。然而一旦你怀疑,我们又如何让设计的真相显露呢?我们还得用“问题逻辑”去解难。这有点像一个在出题,一个在解题,这是智性的博弈。

类似的问题搁在艺术内部,这个“链环”也难解,艺术史没有现成的观念来应对政治不断升级的“平庸之恶”。这才把作品创作的逻辑线脉拉倒了艺术的外部,直接进入当代的问题语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