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667   最后更新:2018/03/28 12:44:33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3-28 12:44:33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


展览日期:2018 年 3 月 25 日至 8 月 12 日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 · 北京


上周六,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个展 “道隐无名”在红砖美术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艺术家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个展,也成为近期北京必看展览之一。在这篇撰文里,游正宇评析埃利亚松作品的介质、诗性、镜像属性以及观者的可参与性;编辑手记则从一个联想式的角度延伸,似乎刚好成为这一分析的印证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水钟摆》,2010  水、软管、泵、频闪灯  尺寸可变   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红砖美术馆收藏  © 2010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在漫不经心之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撰文/游正宇


进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可谓丰俭由人。比如这次他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的个展“道隐无名”,他所运用的材料——光、水、风、镜面——是所有人都有日常体验的介质,很容易进入。埃利亚松在创作时所使用的“材料”,还有一个层面是对科技、自然规律的把握和使用。在埃利亚松的创作历程中,他把对科技和自然规律的理解带入诗性、人文和社会的层面;借此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科技的魅力与温度,对自然有新的理解和想象,甚或深入到体味宇宙的玄妙。埃利亚松的创作,在自然规律——光学、力学、数学……——里把握艺术创作的范畴和美学,而不是科幻式的预想或漫想,着力都没有无端而出,但也很可能陷入在规律的乏味里,就像写格律诗,创作的自由在此时尤显珍贵,它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埃利亚松2010年作品《水钟摆》,在我看来就把握住了如上所言的“艺术的自由”,它虽使用了力学的规律,但它矛盾地展现了规律与自由、复现与创作这两组关系,并巧妙自如地处理好了艺术要如何来呈现它。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道隐无名》,2018  镜面箔、单频光、铝、油彩(白、黑)450×900×12 cm

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 2018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阅读埃利亚松的作品,可以一种非常放松的身体姿态去感受。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诗性,在对接个人感知经验的同时;也有的会带入到人文和社会的公共认识层面,有的作品在回应一些紧迫性的现实,比如气候变化。艺术在此时,埃利亚松以之来提醒世人和艺术化的传递一种共识,比如用格林兰岛近海的古冰川冰自然融化创作的水彩画系列《冰川风景[1-12]》(2018),他也通过“小太阳”项目实际地帮助到非洲缺电的人们。之所以讲,埃利亚松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诗性,来自于他对感知的把握和在作品上的呈现,在展览现场这种气息扑面而来,抑或说弥散在馆内外的大小展览空间中,需要观者细腻地去感受和捕捉。诗歌创作者往往精于对感知的提纯、混编,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现实语境所带来的刺激,对个人综合的意识经验予以即兴即时的融合捕捉和提取提炼,同时调动过往已知和对未知的触摸想象;好的诗歌对诗人来说,既是对自己意识领域的盘整料理,也是对自己意识经验的拓展。诗歌有别于艺术的重要一点,它的创作材料是文字,但它们共通的是对于感知的强化和昭示。好的诗歌善于处理节奏、呼吸和虚实关系,观者在埃利亚松的“道隐无名”展上,也会感受到这些,而更核心的是,在看似漫不经心之处接近到那些微妙的“隐逸”的宇宙。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声音银河》,2012  不锈钢、镜、卤素灯  506.5 cm  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红砖美术馆收藏  © 2012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在“道隐无名”展中,红砖美术馆进门右侧展厅的《道隐无名》(2018),左侧里边两个展厅的《未思之思图志》(2014)与《聚合彩虹》(2016),以及馆外园林中的《两个未思之思》(2015),它们在呈现形态上,我们都会关注到“镜像”之上。这些镜像,有自然的镜像,社会的镜像(参观人群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文明的镜像,而最关键的是作为观者的“人”,如何去体会和这些镜像的关系,并达至或浅或深的体验和思考,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个个舞台,我们在镜像中,处理自己的身体感觉和意识状况,在个人意识融入到作品中的同时,让作品融入进自己的身体。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聚合彩虹》,2016 聚光灯、水、喷头、木、软管、泵  尺寸可变  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 2016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纽约瀑布 悬挂在纽约港的四个27至37米高 的瀑布。瀑布的主体是4座巨大的矩形金属支 架,通过管道与设备将水从哈德逊河中抽出, 再经由金属支架的人造平台倾泻而下,并采用 类似喷泉的技术使水流循环喷涌。项目 在2008年6月26日到10月13日内完成。


十年前,埃利亚松在纽约的一条河上,做了一个大尺度的人工瀑布,作为公共空间项目的这件作品《纽约市瀑布》,在当年很打动我。它虽是一个人造景观,但是它的陌生化和强度,以及以自然天地为背景的那种舞台感,是一件大气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酒店大门前的喷泉,我们往往就习以为常了,它不会是一个艺术作品,因为它的实用功能性,因为第一个喷泉诞生后一直被复制,包括感受也在被复制或者说无意识地注入。这就像,一根被园林工人放在地上的浇水的管子,它偶尔一闪的自由之态,达不到《水钟摆》给人的感受思考的纯度、强度和陌生感。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未思之思图志》,2014  不锈钢、油彩(黑)、HMI灯、马达、控制单元、镜面箔、铝、织物  尺寸可变  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 2014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作品作为一个引子,是对现实处境的艺术式的回应。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在经过艺术家转译之后的复现和复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感知经验,得以深化后,进入人与人之间共同感知的层面,展开分享并引起反思和观照。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个展,所分享给我们的许多看似新奇的感知经验,离我们并不远,它处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只要我们从现实处境中往深一步走。

艺术家在开幕现场


编辑手记:

展览开幕那天,埃利亚松介绍他旁边的一件以木头和小磁铁为主体的装置,说是来自他的故乡,冰岛河流里的一块浮木,他希望可以籍此引发观众思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现场略有喧闹的人群中,那段浮木安静的悬在大厅空中,但仔细看时,它确实在微微摆动方向。相对于展览中的其它作品,也并不起眼,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想到一块“石头”,它们都经历了一场人间或异域旅途。——没错,就是原名“石头记”的《红楼梦》里那块“顽石”。说来惭愧,我是在三十岁之后才开始阅读它的,相比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已开始阅读的人,是很后知后觉了,或许也正因过了所谓“看了红楼梦,都得相思病”的时段,读起来反倒少了些先入为主的牵绊,然后直接被经典本身而不是别人的评论所打动。——后来自己还对朋友推荐,有空可以看看里面的世情啊人物命运啊,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尽管是两三百年前的老“段子”,多少也可以找到些对现实的参照。比如太虚幻境,比如那个即可救人一命也可要人命的双面风月宝鉴。

回到埃利亚松的作品,冰水、颜料、灯光、镜面、水雾形成的虹影、磁铁、木头、金属等,这些或质朴温和或华丽冰冷的自然与科技元素相结合,在美术馆内外,形成一个可以体验的场所与氛围。真实与幻影,有无与虚实,阴与阳,正像《道隐无名》那个作品,一个半圆形的实体灯管在镜面箔反射作用下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并多出一个镜像空间;埃利亚松的很多作品做出之后大概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观众的体验或联想了。

开幕式结束的时候艺术家建议,看他的展览可以不用带手机,即使带了也可以不拍照,当然,你可以站着看,坐着看,甚至躺着看都没有关系。像我这样的大多数观众都没有遵守不拍照的建议,但有一个群体很特别:那就是孩子,他们在空间里好奇而开心。台湾诗人周梦蝶在一首诗的开头写到:“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若干年后,如果那段浮木还可以在时间的河流里继续漂流,它会不会想起,若干年前它在冰岛的前世以及一个下午在异国他乡所见证的世相一隅。这些对它来说,是否也只是浮生一梦?

(文张宗希)


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红砖美术馆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埃利亚松生活与工作在哥本哈根和柏林。

埃利亚松出生于1967年,在冰岛和丹麦长大,19891995年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95年,他移居柏林,创立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如今这座工作室汇聚了约一百名工匠、专业技师、建筑师、档案员、行政人员、程序员、艺术史学家和厨师。

对感知、运动、具身体验和自我感受的兴趣,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他力求艺术的关切能与大众社会保持联系。在他看来,艺术是将思想诉诸行动的关键手段。埃利亚松的创作涵盖雕塑、绘画、摄影、电影和装置,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展示。他的艺术实践没有限制在博物馆和画廊的界定空间内,而是藉由公民空间的建筑项目和干预作品伸展到广阔的公共范畴。

2012年起,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领导了公益项目“小太阳”,生产并分发面向无电社区的太阳能灯。



游正宇 / http


游正宇,http。四川人,居北京十七年。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疆域启示录:地缘的拓扑与后全球化政治 | ARTYOO 发现


吃瓜时代的边界与信物ARTYOO | 发现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