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丹迪:一家上海画廊的自我塑造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458   最后更新:2018/03/06 10:43:55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3-06 10:43:55

来源:scope艺术客


2017年末,诞生于上海的东画廊以“海上丹迪”(Shanghai Dandy)为题完成了对画廊十周年的回溯。十年,东画廊坚持“立足本土、勇于尝试”,不断引领并释放当代艺术的新锐趣味和无限活力。

“dandy”是出现在18世纪末的词汇,意为具有浪漫色彩的表演人格类型。他们喜好生活方式的塑造,精心控制着物质环境又予以即时的否定。这个属于西方的舶来词汇逐渐被经营成“浪荡子”的典型文学形象,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通过波德莱尔的定义,以及新感觉派学的兴起与繁荣,衍生出了相应的浪荡子作风与美学,担纲了现代主义运动的旗手及其时代精神的代表。

a.f.art theatre 芳翎《No Content 无内容》单频录像 5' , 2017

以《情人(手)》艺术微喷 , 60 × 80 cm, 5ED+1AP , 2017


“海上丹迪”追溯、重构并补缀了玩世不恭的 dandy 在上海富于创造力的实践,东画廊从黑石公寓的历史氛围中迁出,加入西岸更为活跃的文化现场,继续促进当代艺术在这座城市中的呈现,也在转移与超越中引起一种新旧杂糅、参差对照的混合效应,描绘出一个将来完成式的魔性都会。

胡为一《玻璃》感光乳剂、 led灯箱、实木镜框,44 × 54 × 7 cm × 6 ,2017

胡子《Francesco Clemente》纸上水粉 ,56 ×76 cm ,2016

张云垚《形体习作》石墨、毛毡 ,183.5 × 143 cm ,2017


展览借鉴了“感时忧国”的新小说思维,并且挪用殖民主义文学传统中对“视觉化表述”的模拟。出于某种陌生化的身份建构,由章节构成的叙事框架伴随着12位艺术家对自身创作的反思,“海上丹迪”或许能够烘托声色犬马的城市话语中所隐藏的无常,也同时意涵了一个艺术空间10年生长历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塑造。

张如怡《副本-1》混凝土、螺纹钢筋 6 × 7 × 60 cm, 1ED+1AP , 2017

吕松《环绕》布面油画 , 200 × 150 cm ,2016


展览以多元的作品配置推敲出丹迪的怪诞行事,情动的迷幻体验呼之欲出。刘窗的灯光装置中弥漫的阴性气质首先对内部凝视作出示范;胡子、张云垚和许以的另类自我画像在灵肉分离的基础上将身体与意识相连;张如怡、胡为一和娜布其致力于建筑暗空间的打造,加工属于自己的“欲望机器”;李珊、曲丰国、刘任的绘画凭借瞬间感知倾覆封闭缄默的理性主体,把人的生命视作绵延又流变的过程;吕松摹写的自然浸润着消极且忧郁的气息,甚至延伸出某些疑惑;a.f.art theatre芳翎的兴奋独白最终指向浪荡子努力对抗的临时状态。

娜布其《空间外的风景 No.1》不锈钢、喷漆 , 60 × 50 × 50 cm, 4ED+1AP ,2016

刘任《Panta Rhei》草纸、综合材料、油彩 , 26.2 × 17.2 × 12 cm,2017

曲丰国《四季处暑2》布面油画 , 80 × 100 cm , 2017


展览现场就像一场正在操演的沙盘游戏,任何感性反应都能够调节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关联。

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