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锋: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692   最后更新:2018/03/02 11:54:34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3-02 11:54:34

来源:日常陈述 金锋


罗尔斯说,有一群人要讨论公平原则,但参与讨论的人各不一样,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势力的不均等,这样公平的原则怎样能正义地见出呢?基本是势力强的人,原则就会向他偏移。罗尔斯说,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可以讨论的,这就是谁都不知道谁的背景。这是一个假定。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处在一种“无知之幕”的背后。罗尔斯说:“他们不知道各种选择的对象将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特殊情况,他们不得不仅仅在一般考虑的基础上对原则进行评价。”(《正义论》P.105

好像存在着一块幕布,大家在幕布背后谁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中所谈出的原则是公平的。这就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这在现实中无法具体操作。对的,罗尔斯把它叫做“模拟的沉思”。我觉得这就是思想实验。他的好处是,在最高决策者之间,他们的思想有了“无知之幕”的洗礼,在进入操作层面,他们就会顾及“无知之幕”可能作出的最为一般原则,从而一层层往下设计具体的制度与政策。

“无知之幕”就像是做几何题中增设的虚线与辅助线一样,面上看不到,但它的功能与观念却极为重要。对于“公平原则”,“无知之幕”是最好的。在政治哲学的层面,这是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创造出的方案。具体制度与政策的制定都是实践层面的事情,但“无知之幕”就成为了一个一般的评判系统。实践的对错好坏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加以评说,这才是有案可稽的批评。

理论有时是无聊的,但理论是一种评判工具,我们知道一件作品好,它好在哪里,它必须在理论上有所支撑。“问题逻辑”正是在这一点上帮思想把关,让“真”与难度始终在着。其实思考方案的过程也是理论推进的过程。一个强有力的精彩话题,它的落地,在感觉上是一种强有力的“解脱”,这个解脱自然会把解脱的理由一并带出,这就是“批评”。所以,艺术家有时要成为自己作品的半个批评家。

“解脱”也带出了作品实施的方式,就像在“无知之幕”之后去制定制度与政策一样。其实,不同的作品都是在找不同的“无知之幕”,之后才是作品语言的呈现。

这已经破坏了我们经验中用一个观念去做一辈子作品的念想。这既是残酷的,也是快乐的。因为,这么做,每一步我们的思想与肉身都在其中,我们成了不同的“无知之幕”的设计者与承载者,我们还是躬行的实践人。

“无知之幕”作为一个案例其实在暗示,如何知道语言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甚至也能猜测到别人会说什么,批评将会如何展开,批评可能在哪里会出错。

当代艺术中的彼此设难是一种进步。但首先是艺术家帮自己设难,并在为难中解脱了自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