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绘画中不在场的语言推进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546   最后更新:2018/02/23 22:36:30 by 猴面包树
[楼主] 猴面包树 2018-02-23 22:36:30

来源:日常陈述 老金


案例:一幅画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对前面图式进行涂抹、修改、甚至覆盖重来,这些痕迹最终被藏匿到作品的最里层,完成后的语言是建立在不断的覆盖之上的“语言”。

这种作品可以看成是“过程绘画”。它不同于初始的“确定”一直走到作品的终了,“确定”或“前提”在过程中是逐步清晰与完善的。作品最终的“确定”意味着“过程”的终止。“看”到的部分只是表象,而作品更为重要的部分是曾经“在场”、最后消失的部分,也就是被覆盖掉的部分,不可呈现的部分。

不加详究,这样的创作方式会被看成是很传统、很学院的。但传统或学院的修改、覆盖是本能的,初级的,它最终的走向也是模版化的。

存在着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否定”,并强行把这种“否定”安插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使得思想、逻辑、观念与表达统摄在同一个时间之中,或者说是限制在同一个时间之内。它试图在创作中,形成一种独到的体制,使得“不在场”的东西在这种体制中消失,但这些语言的确是曾经“在场”过。

这样的创作方式,其实是创作与批评同时展开的。按照一般的批评原则,就画面对画面进行文字描述,这就非常浅薄了,因为支撑画面的“不在场”的部分会获得完胜。也就是说,这样的批评只有艺术家自知。只有一种可能,能够把批评有效延续。这就是批评家必须倾听艺术家的“过程”,之后把“不在场”的部分在文字描述上进行再度创作,否则批评等于零。

这是一种值得玩味的体制。“某种认同是来源于对残酷事实的热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