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杰:在事件的图像里冲浪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792   最后更新:2018/02/21 09:04:18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8-02-21 09:04:18

来源:海杰视界观


在事件的图像里冲浪


文/海杰


安徽妇女只身拦高铁之事,引发的怒潮正如我们以往所看到的那样不出所料,这场讨伐由事件图像触发的视觉正义发动而起,在那一刻,观众必须有一种情感出离,比如最廉价的愤怒,他们在那一刻条件反射一般集中,由体制和程序助力,形成情绪和语言的巨浪,扑向这个图像背后所在的妇女实体。愤怒的主体压根没想过,他们也曾站在该妇女的位置,怒吼体制。这种情况很可能就发生在前一刻。但此时,他们必须要投入到这难得的程序正义之中。屏幕时代的观众喜欢并擅长在程序和反程序的两端切换,这是一个基本的方程式。


因而,观众变成了漂浮物,像海难后的海面,在图像面前,他们没有根基,图像具有了坡度,没人愿意往高处爬,眺望并寻找活命的机会,而是喜欢集体加速,体验冲浪的快活,宁愿在一个事件里溺亡,从而在下一个事件里复活。没有救赎这一说,而是用新的复活模式,像电视节目晋级程序里的过关一样,在被嘉宾判定第一轮死亡(淘汰)之后,参与主体必须想尽办法开启拉票模式,他们知道只要投入进去,虽看上去艰难,但大部分时候绿灯会亮,事件会再一次来到,屏幕前的观众希望看到复活的时刻。所以,我们可以说,对拦车事实的判断,不是来自知识、阅历和价值判断,甚至也不是来自道德判断,虽然,他们常常抄道德的近道,但最直接的是来自神经中枢,来自感官的热流与参与的角色需要,他们需要俯身冲刺,并深度卷入其中。



观众通过谴责的刷屏,将运动的影像和多机位的视角凝结为单一确指的静止图像瞬间。她留给图像的那一刻,决定了她必然要背负所有的罪责。



在这起事件里,我们是看不到那个因被拦截而引发妻子拦车的警察丈夫的,他是图像之外的部分,他只活在媒体的叙事和网民的猜测和推断里,这个神秘人,既被屏蔽,也被忽略,但他恰恰是事件得以被继续推进、繁殖、分叉的无形之手,是看不见的导演。他越不被看见,就越能给作为图像主体的妻子增加情绪的燃点,观众就越发兴奋,这样的设置是屏幕前的观众乐意接收的,因为这决定了想象可以延展的空间。线头消失了,事件就不会成为死结。


就这一点来说,在图像面前,观众是色欲的主体,道德不是价值坐标,而是延时喷剂。


假设这个妇女的所有罪名都成立,所有的丑闻都加诸于一身,我们是否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去做一个批判者?自我的防护罩是否就能保证自己处于一个安全和放松的位置?


而坡度高处的逻辑空缺最后势必形成会困扰,观众,作为娱乐起事者,并没有提出对策,而是转向下一个事件,这种场面,我们在球场看台上一样常见。图像在这一刻的凶相截留了车站其他诸种情感形式(哀求、力争、乘警的推搡拉扯以及观众的语言暴力)。观众通过谴责的刷屏,将运动的影像和多机位的视角凝结为单一确指的静止图像瞬间。她留给图像的那一刻,决定了她必然要背负所有的罪责。


下一次的图像主体,将从怒潮澎湃的观众冲浪主体里进行海选,而最有意思的情形有可能是那位妇女在不久的将来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她将愤怒指责她曾经站过的位子。


图像的主体和整个事件变成了屏幕前观众的临时可穿戴设备。事实不再重要,所以被隔绝,如同证据被毁掉,图像如果没提供这些,那么语言就会在图像上疯长。


图像,在事件到来之前,它们早已变成了帆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