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对话 | 赵要 x 何翔宇:要与滚滚洪流产生一种共振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2642   最后更新:2018/02/18 19:26:29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8-02-18 19:26:29

来源:artnet


在去年春节之际,artnet对赵要和何翔宇做了回顾与对话。一年的时间很快,今年这两位艺术家除了回答我们的问题,还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赵要。图片:致谢艺术家

何翔宇。图片:©何翔宇工作室,致谢白立方画廊


artnet x 赵要

您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佛教讲求对欲望的摒弃,新的一年,如果要抛弃一件东西或者放弃一件事情,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赵要:我不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是对我们自身在信仰的精神,信念的意志上所显露出的种种行为和认识比较关注。如果说要抛弃,其实抛弃一件任何东西都是不够的。抛弃与爱一样都应该放在一个无分别的对待里面。或者说要抛弃那就的全部都的抛弃。其实欲望就跟资本主义一样在身体的每个毛孔里面进进出出,最终连自己都的抛弃,但这还不一定能得解脱。所以不管是要,还是不要,来的来了,走的又走了,在这些过程里面什么事重要的?或者什么都不重要,那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或许最终需要的是一个直面现实和客观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所以自己结的缘,含着泪也要走下去!

结构和失序也是您探讨的主题之一,如果要将一个画面做成拼图,可以打乱充足,你会选择什么图像?为什么?


赵要:任何一张思维导图。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想法或者如此关系逻辑?能不能从新编排?那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反应?

社会性是你们(与何翔宇)作品中很重要的方面,最近有什么特别关注的社会事件么?


赵要:我们差不多大的这一代人生在温饱,长在小康,逝去的时候也在小康,最年富力强的这段时间在一个社会各种层面结构性的转变里面,处处喊着历史机遇的时候,作为创造性的艺术行业好像此时还在结构性的疲惫状态里面徘徊和等待。政治的能量也比以前更明显的接近于我们每个人。我们无法选择未来10年是好还是不好,只觉得艺术各个方面的标准和认知都需要革新,要与这个滚滚的洪流产生一种共振的亢奋。现在就像战乱时代的码头到处是慌慌张张的人大包小包的背负着各种包袱拼命的往不同的船上上挤,身不由己的裹挟在一起。码头上停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求不要上错了船。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图片:致谢艺术家


artnet x 何翔宇


本次英国白立方展览为何聚焦中国边境朝鲜地区的外来移民?从何时起关注到这一社会事件?

何翔宇:其实这次展览的重心仍然是出于自身的艺术实践,尝试在作品中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建立与个体的联系。比如展出的《黄色泳帽》(The Yellow Swim Caps)这件视频作品纪录的是以身体探询边界概念的过程,《无题》(Untitled)所包含的一系列雕塑对我而言投射出的其实是无数生命个体的节奏;而《证据》(Evidence)则聚焦于我自己的手,通过手来完成前两段叙事的连接。

动物在你作品似乎充满了隐喻,你如果把自己比做一种动物,你会是哪种动物?

何翔宇:或许没有一种动物可以对应我自己。

你的作品涉及到对感官的解构,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要放弃一种感官,而增强另一种感官,你会放弃什么,增强什么?(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为什么?

何翔宇:我觉得现在的感官分配很完美也很均衡。


何翔宇问赵要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件作品是“精神高于一切”,无论是它的实现过程、媒介以及内涵所包含的复杂性都很吸引我,所以也对了解这件作品格外有兴趣,三个问题都与这件作品有关:

在“精神高于一切”作品制作和运输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或者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当时在山谷里面选作品铺设地点的时候,他们开着一个很旧的切诺基,在周围的大山和峡谷上面带着我到处转,完全是没路的。有几次基本上吓的腿软,稍有情况那就是直接飞升的节奏。特别后悔坐车,宁愿走路爬山。不过他们都很自信和乐观,随时都乐呵呵的,遇到危险也一样。可能在轮回的观念里,生命不像我们只有一次,所以洒脱很多。在很多时候对于自我这个概念也要弱很多。

参与这件作品的藏民和喇嘛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作品的?

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我做了一个很大布,要放在周围的无人区雪山顶上,从2016年冬天的11月到第二年,这正好也是他们休息的时候。一般在这个时候正是他们去念经、修行或者朝拜去拉萨或者山上闭关的时候。上山之前在囊谦县城正好赶上每年一度的大法会,大概有十来万人参加,周边很多地方的仁波切和喇嘛都过来了。村里帮我请100多位仁波切加持了我那个大的布。正因为有了这个加持,当地人觉得它被注入了活菩萨的力量,因此很看重这个大布,说着说着就把它当成了真的唐卡来对待了。他们一直细心照料,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面,每家每户每个星期轮流照看,不让它破损毁坏。

这件作品媒介形式以及搬运的过程都不可避免地让人有宗教方面的联想,你是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的?


我对宗教和信仰具体的内容本身没有特别的看法。这件作品着重还是从自身出发,主要以一个城市经验为主的人的角度来看,是如何想象它的。我把作品放在那里,让它接受宗教和大自然的双重加持。我像一个“想法”的搬运工,把各种想法搬来搬去,搬到一起。当时和乔美仁波切聊的时候,他总结一句话“看见我们自己”,我觉得很贴切。

何翔宇作品。图片:©何翔宇工作室,致谢白立方画廊


赵要问何翔宇

《Swim》在全世界的不同的地方放映之后。得到的反馈有何区别?

最主要的是给出反馈的观众所使用语种的区别,其他的区别并不显著。

丹东,北京,柏林,三个地方对你来说各自的特点和认同点是什么?身份和文化的差异和经验的特殊性对你来说重要么,如何对待处理?

作为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丹东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或许给我的潜意识中留下了很深的关于边界的概念,而柏林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边界”似乎也在回应着这段早期记忆,柏林城中曾经泾渭分明的“边界”虽然已经消失了很多年,但直到现在还能在柏林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区域地貌中窥见一斑。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中,人们似乎也仍然都保留着边界留下的印记,作着融合的努力,有些努力成功了,有些则可能没有。所以我想每个人的身份和特殊性都是边界所塑造的产物,无论你对它的态度如何、想不想接受、如何接受,它都是你的一部分。

如何理解你创作里面的敏感、手感和快感?


这些都从作品中来、得回到作品中去,所以也请允许我用作品来解释这三个词:敏感就是“I Don't Know You, You don't Know Me” (2016),手感就是“直线“(Straight Line,2015),快感就是“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Everything We Create Is Not Ourselves, 2012-2017)”。

赵要,OCAT上海《疆域》展览作品&空间-081。图片:致谢艺术家


artnet x 赵要 + 何翔宇

工作室以外,在去年,待得最长的是哪里?


赵要:玉树


何翔宇:在家里。

目前正在忙什么?春节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吗?


赵要:在北京有一个计划正等着审批,刚好在春节里面。

何翔宇:在伦敦白立方的个展已经开幕,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的柠檬计划以及对于黄色这一色彩的研究。


春节打算一家人包饺子,尤其是教我儿子包饺子。

如果用一次关键词总结你的2017年,会是什么词?2017对你而言是____颜色的?


赵要:兴观群怨。5月份在囊谦山上回收作品的时候,正好太阳周围有一圈彩色的“日晕”,对那个颜色一直记得特别深刻。

何翔宇:2017的关键词是“柠檬”;这一年对我而言是黄色的。


2017年,印象最深刻,或者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最后满意吗?


赵要:在玉树那边实施“精神高于一切”项目。我就是一个各种想法和精神的搬运工,很难定义满意或者不满意,努力搬好即可。

何翔宇:投入精力最多的还是柠檬计划,这项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目前仍在继续,需要等到完成后才能作一个总结评价。  

2017年,读过哪些书,或者看过哪些电影让你们印象深刻?哪些展览/艺术品让你印象深刻?是否有入手过一些画册?


赵要:最近都不看书了。都听喜马拉雅。

何翔宇:印象深刻的书,一本是甘丹·梅亚苏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外世界的虚构》,一本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电影是Thelma以及Beach Rats。

何翔宇作品。图片:©何翔宇工作室,致谢白立方画廊


开脑洞的问题——有没有一场你很想看,但是尚未实现的展览?(梦想中的展览)


赵要: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些上神上仙都请去参加开幕,然后张口就问“三万年不见,最近在忙啥?”这个有点错乱的时间概念或许让作品也很尴尬。

何翔宇:一个全部关于柠檬的展览。

对于2018年,已经做好一些大致计划了吗?这一年会是什么样的?


赵要:目前主要在弄春节这个事情。其实处在一个没太大预约习惯的社会里面,常常计划不如变化,经常出现很多惊喜。

何翔宇:继续柠檬计划的研究和创作。

无论年代,选择一个历史上任何一个人吃饭聊天,你会选择谁?为什么?


赵要:记得去年《财经天下》有一个100个CEO采访专辑,看的还是很感触。一年过去不知道又是什么样了,可以开一个流水席,刷着火锅再聊聊。创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现在的这个社会的主要的一种精神表现。在创业中很大程度上不追求细节上的成败,而我们的创作往往在讨论了太多的细节,过于平稳与自我。

何翔宇:坦白说,我不太习惯和不熟的人聊天。

2018最想戒掉____


赵要:诠释太多。

何翔宇:没有想要戒掉的东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