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现代生存的漠视派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222   最后更新:2018/02/10 09:58:22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2-10 09:58:22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IN TIME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从两个维度看待于方的创作:一是从写实绘画来看,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用油画创造了一个个如真似幻的空间。一般来说,写实主义艺术家会斟酌自己的艺术语言是否能在图像泛滥的时代有效地输出和表达,于方在基于写实的原则之后,将绘画制造空间幻觉的能力转化为一种接近于电影和摄影的艺术手法,但又并非照搬,而是在模拟其形式的同时,将一种似于不似的微妙视觉感受引入创作,使写实绘画产生了新的结构。第二是内容上,艺术家大量的创作来自电影,科幻文学,神话诗歌的影响。对于现代性,艺术家持着一种冷峻的旁观者姿态,从场景,人物,装置等题材切入给予观众一个多元的世界去思考现代人面临的迷惑和向往。

艺术汇:你的许多作品创作是在室内完成,例如对画室内青年与景物的描绘。这个阶段也是你想要进行突破的过程,能否谈谈当时你怎样看待写实绘画这种创作方式?

于方:写实绘画对我来说是很神秘的,它本身是很科学很理性的,但同时它又为感性的体验发挥留足了空间。它依托于一些真实的物象基础,但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极为复杂的抽象理解,归纳,概括和取舍。要按着我想要表达的情绪方向呈现画面,而不是单单的原物重现,还原真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条件下,大师们探索科学的观察方式科学的理解手段,透视法,解剖学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画面尽可能的还原真实,这是时代需求产物。而如今则没有必要抱着这样的想法来看待写实绘画了,它只是创作表达的一个手段,技法语言等等应该包含在作品中成为表达自我的一部分。

《中转46x54cm 布面油画2017年


艺术汇:此次展览可以从三部分来谈。第一部分以场景(建筑内景)为主,大量以科幻文学和外太空废墟命名,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于方:以科幻文学命名是因为这部分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这些科幻文学的一些情节和感悟。


艺术汇:另外展览中,大量天花板以仰视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中,你将废弃、崇高、璀璨及魅惑等元素加入场景当中,这是你在写实基础上一些自我的发挥与实验,能否谈谈你的思考点?

于方:大家一谈到写实脑海中往往会有一些思维惯性。“古典写实”“照相写实”“超写实”以及一些年纪稍大艺术家们的作品给了大家一个刻板印象。我觉得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喜爱写实绘画并且坚持这种创作方式但并不妨碍我去吸收新的事物和内容。我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打破和结合的,我在《索拉里斯》里加了亮片,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物质升腾、意识物化的迷幻效果,这种效果靠单纯的绘画是无法达到的。

《BOX120x120cm 布面油画2017年


艺术汇:第二部分是有关人物。在封闭的空间里你着力刻画一些女性,如《BOX》中人物在电子装置中换装,《它眼睛里的世界》中人物在蜡烛后方凝视,及《Flamingo》中人物坐在火烈鸟玩具上的组合方式,这让人想到西方神话主题丽达与天鹅。能否谈谈有关这些作品的思考?


于方:《BOX》这幅画的灵感依然来自于对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些遐想,很多影视作品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攻壳机动队》和《银翼杀手2049》是我很中意的两部,这两部作品虽然是翻拍和续拍了很多年前的作品,依旧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设想在未来通过一个名为BOX的装置,人类可以以虚拟化的状态呈现并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我们现实生活的所有有可能都是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脑回路中,而我们本体的现实生活将变得非常简单直接,只需要维持本体的基本生命体就可以了,所有的意义、快乐和工作都会以虚拟意识的实体化形式呈现在虚拟世界中。《它眼里的世界》这幅画的动机是想以一只猫的视角去看待一下事物,所以我把画面的色域尽量控制在猫视角的范围内并把视角降低到一只猫的高度去观察记录。猫-蜡烛-人三个焦段互相凝望,仿佛时间静止一般。《flamingo》传说中的火烈鸟是楼兰古国的一种奇鸟,用自己的羽毛点燃为楼兰古国带回了火种,而现实生活中的火烈鸟也很有趣,它的雏鸟一开始是灰褐色的羽毛,经过三年时间的几次换羽,便能出落成红羽的成鸟。这种非凡的经历似乎和人类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它眼里的世界90x6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第三部分是在空间内部的装置。你将画室的装置挪移到画廊空间,能否介绍一下这些装置作品的构思?如《夜》《泡沫》这两件作品也可视作是装置的记录,能否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


于方:我之所以把这两幅画中的场景稍作还原的做成一个互动装置展示在画廊空间里,也是因为我这两幅作品也算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两张创作,它们不同于其它一些未来感的创作,它们还是依托于现实生活的元素的结构与重建,这样观众互动体验绘画里的感觉我觉得回来的更加直观。装置中的一些有趣的物件和安排也是希望观众通过这些东西算我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夜》《泡沫》这俩幅画的创作动机是很类似的,都是用一些带有指向性的符号、颜色去影响、打破和剥离本身的人物和场景,让它发生一种情绪上的递进,更加丰富立体。我本人很迷恋各种色彩、影像,物体错综交织在一起的效果,有点迷幻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可以反映出隐藏于现实表象下隐晦的东西。都是一些当代人类的心理写照吧。

《夜130x9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从20世纪未来主义艺术对科技时代的盼望,到21世纪科技逐渐被滥用、被奴化,及被用于只是满足人类自身的欲望。你创作中普遍的幻灭感无疑也源于事实,你怎样看待现代人对科技既期盼又恐惧的矛盾心理?


于方:现代人对未来科技、人工智能的态度大概分为三种—“降临派”就是崇尚技术认为科技就是未来的一切的拥护者,“危机派”对未来科技持怀疑态度,劝解大家不要打破禁忌,对智能前景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充满危险的担忧,“漠视派”根本不在乎科技会带来好或不好的影响,无视这些东西,但生活中并不排斥使用这些科技带来的便利,这类人也最多。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士也不是社会学者,所以我把自己归为“漠视派”即便我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和发展,但我的理解要更顺其自然的多。我完全站在一个接受它的角度,如果我们人类可以有能力掌控这股力量我们的未来将完全被颠覆,但如果这股力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范围,我们终将被淘汰奴役就像《终结者》里演的那样,我觉得在意识层面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集体进化,因为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我们的肉体,奴役我们的肉体对它们来说没有意义。未来的可能性很多,我想说的就这些。


文/李旭辉

图/Link 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