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材料接近现实 | 评胡晓媛“草刺”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997   最后更新:2018/01/30 20:20:34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01-30 20:20:34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胡晓媛:草刺

展期:2017年11月5日-2018年2月10日

地点:中国北京|北京公社


栾志超|文

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如果不了解散布在展厅各处的材料的来源以及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的话,其实并不会觉得胡晓媛北京公社的个展“草刺”与现实在何种层面上有怎样的关联——特别是材料在形式与视觉上的转化及其在画廊白盒子中的摆放乍一看去近乎极简和抽象,似乎拒人于千里。当然了,这样的气息又足以让熟悉胡晓媛过往创作的观众在初步入展厅时便一眼识出她的痕迹:与材料经年累月的相处和彼此打磨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草刺”是艺术家计划的“三部曲”系列展览中继“蚁骨”之后的第二部。如果说在“蚁骨”中,最终的雕塑和录像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家和材料仍处于彼此面对、接合和对抗的关系之中的话,“草刺”则更趋于共处、弥合,以及在各自的自我调适中给予彼此充分的表达。展厅被艺术家用两面开放的短墙区分为三个开放的空间。和中间占据展厅一大半面积的空间比起来,展厅两头区隔出来的两个等大的小空间相对更为私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应了这两部分作品在材料及创作方式上的开放与私密,同时也规定了观众在面对这两部分作品时在观看方式上的旁观与细查。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就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和创作的方式而言,此次展览的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废旧的钢筋和生丝搭建或焊接而成的临时结构;一类是将旧木头用生丝包裹再在其上用墨或漆描画木纹的呈现为雕塑或绘画装置模样的作品。前者名为《刹隅》,其所使用的材料均源于艺术家工作室所在的黑桥艺术区。尽管无意去影射这个冬天发生在北京的驱逐,但非常巧合的是,艺术家工作室所在的黑桥艺术村之前同样在一场大火之后发生了大规模的驱逐。驱逐后的残垣断壁中所留下来的废旧钢筋被艺术家带回了工作室,最终进入干净整洁的展厅,被焊接为临时结构的形状,幷覆上在艺术家工作室院子里风吹日晒一年多的绡。这些材料一方面显得简陋且冰冷,一方面又带着艺术家特有的温情,背负着过去与这些材料所搭建的空间和物体相关的人和事。这些材料及其所构成的结构在画廊的展厅中显得摇摇欲坠、四面漏风、岌岌可危,每一次经过与观看似乎都足以给它们带来致命的危险,但同时又证实了它们此刻在此地的存在,昭示着当下每一个脆弱不安的生命在一个看似无害,实则遍布生命政治寓言的社会空间中脆弱不安的生存境况


这样一个柔软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此次展览在空间上的界限,因为它以不同的方式落著在不同的材料上,填补着钢筋与木头这样一些不可化约,亦无法融合的硬质材料的罅隙;同时也将艺术家自我创作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室所在区域的现实境况及他者的境况联系在了一起。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经年累月的与材料本身的相处,以及对材料在基本形式层面上所做的简化——这些用钢筋搭建起来的临时结构和日常用品的构造都是极为简易的——艺术家将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中因为现实的摧毁而趋于消失中的经验以艺术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与材料经年累月的相处在《草刺》和分别位于展厅两侧的《木/檩》《木/罅》中 得到了更为物质化的呈现。《草刺》用绡把旧木包裹起来,再用墨、漆在上面反复描画,直至木纹以一种非原生态但又隐于其中的自然形态显现出来,幷放置在打磨或稍作加工过的旧铁架或是大理石台上,赋予了这些已无实用价值的拾来物以雕塑和手工制品的仪式感。展厅两侧的《木/檩》和《木/罅》的创作方式相似,都是将一块块的木板拼接,再用绡来包裹,然后一点点地上漆涂色,描出木质的纹理。与中间展厅的大量可行走区域不同,这两件作品所在的区域由于短墙的间隔,要求观众必须以足够近的距离去细查,从而发现其真相。然而,这两件作品的成型都历经了很长的时间,真相其实已然无迹可寻。但在被迫站在这两件作品前时,我们仍不难想象艺术家与这些材料在每一日里的相处、沟通、对抗、妥协……这些很难说清是覆盖在木板上还是绡上,抑或是视觉表面的木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图案,不再是线条,而是叙事,是对创作经验本身的描绘,对艺术家与材料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对抽象思考与物质实践的转化模拟《檩》毫不掩饰地在视觉的层面揭露着自身的恣意——暴露在外面的绡,肆意的笔触,颜料的堆积;《罅》则处心积虑地营造着一幅图像在视觉层面的完美。夹在两侧的这样一种收与放之间的是交还给观众自由的可以穿行其中、可远观亦可近瞻的空间,以及在对形式的控制与把握中同时赋予形式及材料以中间不稳定状态、介于原始材料与艺术作品间的结构与物品。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展览现场图,北京公社 | 图片提供


因此,尽管在凛冽的北京冬日走进“草刺”的展览现场,看到的是与外部截然不同的干净的清冷,但我们仍可以体察到同样的现实图景——我们生活境况的现实以及艺术家创作日常的现实。在材料及形式的最基本、最简易的层面上,艺术家用最朴实、最简单的创作语言表达了她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和文学性描绘。艺术家没有囿于工作室,她使用的材料几乎都是拾来物和废旧品;艺术家同时又囿于工作室,她花了大量的时间与这些材料共处,直至弥合了自己与材料、现实的边界,直至日常、现实和创作的经验都镌刻在了材料之上,最终在展厅中呈现了一个作为“艺术家-材料-现实”的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