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坤坤: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冒险者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591   最后更新:2018/01/29 21:47:17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8-01-29 21:47:17

来源:芭莎艺术 尚峥妍


臧坤坤《调和VII》,丙烯、铜、油彩、胶、亚麻布、木、LED灯板,300×400×5cm,2015年

2018年1月19日-3月3日,艺术家臧坤坤在欧洲的首次个展于瑞士苏黎世的Mai 36画廊举行。本次展览首次同时启用了Mai 36的所有展示空间,其中包括画廊新开放的展览空间,展示了艺术家在2015年至2017年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不拘一格,分岔开花


和大部分青年艺术家不太一样,臧坤坤在创作上从来都不急着风格化自己,他在创作之初就拒绝卷入创作的主流浪潮。

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图


在大学毕业以前,臧坤坤就已经尝试创作了不同系列的作品,毕业后不久,艺术评论家朱朱和鲁明军便被臧坤坤的作品所吸引,屡屡提及他的作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臧坤坤以并不高产的创作状态构思和雕琢着自己的作品,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关照着人与现实世界。

臧坤坤《调和XII》,铜、亚麻布、木,220×210×5cm,2016-2017年


纵观臧坤坤在十年间的创作,或许你会惊讶于这些作品竟是如此不拘一格,从早期超现实剧场的营造,到《棕色》系列里对结构和空间的探索,再到《容器》系列里对现实之物赤裸而抽象的呈现,他在创作概念、材料运用以及创作方式上做了太多的尝试。

臧坤坤《图景VII》,丙烯、铝箔、木,150×200×5.5cm,2017年


他幽默而反讽地改变着绘画、雕塑等传统的媒介工作方式,打破着僵化的定义,刷新着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计算、绘图、制模、组装、固定、拼贴,都是他的创作手法,所有的这些都让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符号或者风格去界定他。臧坤坤不希望观众将他以及他的作品进行归类,好像对于他来说:变,才是唯一的不变。

臧坤坤《图景VI》,丙烯、亚麻布、木、镂空技术,155×230×5cm,2016年

臧坤坤《调和XIV》,铝箔、铅笔、LED灯、木,120×120×7.5cm,2017年


不被定型

芭莎:你的早期作品像寓言,有叙事、有隐喻。《棕色》似乎发生了很大转变,怎么造成的?


臧坤坤:之前的创作有点像布置一个剧场,里面有很多道具,《棕色》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了,但是也有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把原来剧场里的一件道具,甚至是道具的一个局部拿了出来,想办法让它成立。


芭莎:除了艺术语言的探索以外,有没有其他方面对你使用材料产生影响?


臧坤坤:我不想固步自封,也不想坚守着个人符号一再重复。当然符号没错,错在没有推进,这和个人经历、性格以及每个人的终极追求都有关系,我就想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总应该往前走。


芭莎:骨骼、健身器材、管道等形态相似的材料的使用是有意识的吗?会刻意寻找一种能代表自己的符号吗?


臧坤坤:骨骼很早就开始画了,后来的健身器材也是因此联想到的,不过也只是保留了它们在结构上的联系。现在跟以前现代主义的工作方式很不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符号,而恰恰是在反对符号。我尝试对它们进行陌生化的处理,努力剔除经验的、个性化的东西,这很大程度上是在反主体性。



游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200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臧坤坤怀抱着一腔热血来到北京,不甚景气的市场气氛和生活上的困境使得他的创作空间更加逼仄。从早期的《能量》系列可以看出,想象力成为他当时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

臧坤坤《高光》,丙烯、砂布、木,140×200×4.2cm,2017年


后来,在社会上生活久了,现实的复杂性竟也会让他产生超现实之感。这个时候,他开始将原来所倚赖的那种高屋建瓴的想象力拉回到地面上来,同时随着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依据现实的经验进行抽象思考逐渐成为了他创作的一个重要路径。

臧坤坤《容器XIII》,丙烯、亚麻布、木塞、泡沫包装,30.3×38×7cm,2015年


尤其臧坤坤近两三年的创作,也就是此次在瑞士苏黎世MAI 36画廊举办的展览上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熟悉材料的运用:街边的宣传栏、马路上的井盖、玻璃门上的不锈钢把手等等这些东西被重新组合、被放置在另外一个场景中的时候,它们开始变得陌生了。

臧坤坤《容器XI》,丙烯、亚麻布、合成板材、牛皮、胶带,绘画(30×40×2.5cm),153×40×6cm,2015年


这就是臧坤坤想要达到的效果:当携带着既有经验的现实之物出走,当它们闯进美术馆,新的意义产生了!

臧坤坤《通道》,丙烯、木、绘画(50×60×2.5cm×2)、铝箔管道(直径17cm×长130cm),2016年

臧坤坤《容器,共生》,木、丙烯、牛皮,200×200×4.2cm,2017年



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寻一个平衡

芭莎:有没有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臧坤坤:关于现代主义,蒙德里安已经达到了最高处,我们没有必要去重复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这是我在做的工作。当然,在整体的创作中可能会有内在一致性的东西,但是绝不是表面上能一眼辨识的符号,而且我认为脱离现实去空想没有意义。


芭莎:现在的你又怎么看待早期的《能量》系列作品?


臧坤坤:有点不接地气,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大,但是也有必要,或许来自潜意识。这也和十年前刚来北京资源匮乏、没有网络有关系,所以才会天马行空地想象。而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图像泛滥的年代,反而在想象的层面容易产生惰性。


芭莎:绘画一直是你创作中挺重要的一个手段,有没有想过以后有可能会舍弃绘画?


臧坤坤: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现在只能看老树里能不能开出新花了,或者说是把死马当活马医。但是我又觉得,有些时候绘画也不见得就能被替代,拿一个现成品去替代绘画可能意味就不同了,而且,绘画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虚拟性。



创作就是一场冒险


一个艺术家早早地将自己限定在固定的领域,努力挣扎出一个鲜明的个性化符号,这样的艺术追求成为了普遍现象,无可厚非。但也不得不说,这的确有违艺术之为艺术、艺术家之为艺术家的本质。

臧坤坤《基本单位》,丙烯、铝箔、亚麻布、木,260×200×5cm,2016年


臧坤坤是个逆潮流而动的艺术家,对他来说,创作就是一场冒险,未知令人好奇,也令人感动。在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勇往直前地上路了,前人的工作方法和他以前的创作都成为了现在的垫脚石。当未来也未可知,他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

臧坤坤《容器,暗面》,丙烯、亚麻布、木、不锈钢球(直径12cm),200×162×5cm,2016年

臧坤坤《罗斯科在社会主义(社会)》,丙烯、木,85×75×4.2cm,2017年



过程就是结果

芭莎:创作时出现的意外会和最初的观念产生冲突吗?是否会寻找一种新的解释?


臧坤坤:创作就是在冒险,最初的想法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我会刻意保留着,对我来说,无所谓过程还是结果。另外,意外也有可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最初的观念进行对照,或许能生发出一种歧义的美学。


芭莎:早期作品中明显的现实指示性、批判性意味变成了现在的微观政治,怎样理解这种微观呢?


臧坤坤:是一种去政治化的过程,当然也不是去刻意剔除批判,这是随工作方法自然生发出来的。和早期相比,后来的作品就更像是在客观呈现,解释的可能性也变广了。同时,我也试图将很多暧昧性的东西给捋清楚,原来的叙事被简化成了具象与抽象进行博弈的游戏,它本身也挺自足的。


芭莎:你作品里的中国经验会是国外艺术机构选中你参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在国内外展出,对你的创作本身有影响吗?


臧坤坤:我从来不为展览做作品。语境是我创作的一个基础,也不用刻意去想和强调这个问题,毕竟是个全球化的语境,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了。这就像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普通话大家都能听懂,但是像白开水一样,而方言更有意思,我把二者结合在了一起。

艺术家在展览现场


这次的欧洲之行是臧坤坤艺术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自己的作品进入国际视野和他不断革新的艺术语言以及审视世界的眼光有很大关系。他在十年里不间断地创作,中国现实里的经验化作艺术语言进行显现,虽然国内外的艺术系统仍然存在思维上的差异,但是处理现实与人类的关系是我们共同的命题。


正在展出

臧坤坤 Mai 36 画廊个展

展览时间:2018/01/19-03/03

展览城市:瑞士苏黎世

展览机构:Mai 36 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