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国立博物馆是怎样对待观众的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141   最后更新:2018/01/15 22:36:22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01-15 22:36:22

来源:打边炉DBL  文:李晓欣


2018年1月4日,《打边炉》发布了徐乔斯的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一文,在英国某国立博物馆工作的李晓欣读完后感到“震惊”,并投书《打边炉》。李晓欣的文章以徐乔斯所提及的问题为线索,介绍了英国的国立博物馆是如何通过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避免展厅事故和展览瑕疵的发生。



近年回国总是匆匆忙忙,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国内的展览,当看到《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一文时,以往看展时各种所见所闻依然历历在目,可见其时之“震惊”。有人认为,观众应该体谅馆方的苦衷。到底是什么“苦衷”,我暂时不去考虑,只想以过去几年在英国的美术馆系统中工作的经验来谈一谈,何谓国际标准的“专业”。



“……以至于跟我一同进入展厅的两位’艺术好奇人士’一边走马观花地看,一边用手深情地逐一触摸原作:三十年前的作品,二十年前的作品,十年前的作品,去年的作品……眼看着他们就要把丁乙的艺术人生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我实在忍不住了上前告诫:请不要触摸作品。”(《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



英国许多艺术品是以无展柜的开放性形式展出的,因此博物馆、美术馆,根据不同规模和人力资源,在展厅多数有安排人员看管或巡视,称为Gallery Assistant(展厅助理)。与国内一些美术馆的展厅人员基本上由保安充当不同的是,展厅助理除了必须对馆内各个展厅、展览、电梯、无障碍通道、洗手间等位置了如指掌以外,每天上岗前还有简短的晨会,通报当天馆里的各项活动、展厅状况(是否有临时关闭或整修等)等,保证展厅助理能给予观众足够的帮助。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展厅助理有不少人本身学习/从事艺术相关学科和行业,知识十分丰富,对藏品也很熟悉,可谓卧虎藏龙。他们对于藏品的热爱,自然也是影响观众的观展态度的一个因素。


客观来说,英国的观众群相对还是比较守规矩。当然,不守规矩的人并非没有,我见过随手把湿漉漉的雨伞放在罗丹的雕塑脚下的大妈,数年前也有观众损坏开放性展示的陶瓷的新闻。由此考虑,一些开放式展览的展品设有警戒线和警报器,防止观众触碰,还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观众触摸艺术品的欲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英国许多馆都设有互动设施,可以是触屏装置、展品模型、材质不易破损的器物、特别订制的教具等,有些甚至还配有盲文。


“在一面粉绿色的展墙上,一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灯管不停闪跳,不断发出’吱吱’的响声,摧毁了整个观展空间的宁静氛围,竟然也无人处理。”(《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



英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乃至馆里各个部门有各自的展厅管理方式,以我所在的某国立大馆某部门为例,展厅的管理实行的是策展人负责制。每周会有一名策展人检查自己部门下的三个展厅,具体检查的事项包括室内灯光、展柜内灯光、灰尘、展柜和地面清洁(包括展柜玻璃上是否有明显的指模、展柜灯箱是否积尘等)、说明牌的状况和位置、展柜的状况、展品的状况等,发现任何需要物业或技术部门处理的问题即马上从馆内网上反映,一般一天内就会处理好。我们部门的展厅旁边的小仓库里还备有吸尘器、专用清洁剂等物品,方便策展人随手使用。一些策展人甚至养成每天在开馆前巡展厅的习惯。除此以外,每天各个展厅的Gallery Assistant会在开馆前到岗检查一下展厅状况,当天在看管展厅的期间也会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上述方面的问题,如有则会反馈到策展部门,由策展人反映物业处理。如果是比较严重、会影响观众、工作人员或展品安全的问题,则会临时关闭展区甚至展厅,并及时通知控制部和全体Gallery Assistant,直至问题解决。



“作品被悬挂在粉绿色的墙上是失真的。不知道为何美术馆里会留有这样一个没有粉刷过的空间,墙面的底色严重影响着丁乙作品的画面观感。即便是在主展厅中,大面积高空间泛白的洗墙光也大大地削弱了抽象作品中具象空间的层次感,缺乏光点,那感觉如同给作品戴上了一副口罩,微妙地遮挡住了通往深邃的入口,无法言说。也正是因为展厅不分层次的敞亮,令地面上的脏也毫无遮拦地直入眼帘——黑色拉痕特别显脏,可能是大型作品进场留下的痕迹。”(《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



英国大部分博物馆、美术馆对展览的制作和空间的处理是十分严谨的。在展览策划过程中,策展人会与设计团队针对展览主题、器物类型做空间、色彩、标识的设计,设计除了与这个展厅的内容相配以外,也要与博物馆/美术馆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不显突兀。许多博物馆因为历史悠久,各个展厅的装潢、配色渐渐老旧、落伍,也会因资金状况进行不定期的更新。


这种严谨性还体现在对待“瑕疵”的态度上。举例来说(以下都是真实案例),A馆展厅装修打印的说明版上错了一个数字(1912错写成1911),尽管位置在不起眼的角落,字体也只有指甲盖大,单印一个数字贴上错误的地方估计不会有人发现,负责人还是坚持整块背景板重新打印,多花了不少钱。B馆展厅装修时,外包的制作公司出错,给背景板喷漆的时候把其中一部分弄浅了一个色阶,并不显眼,但重新制作需要花很多时间。策展人冒着赶不上开幕的危险,还是重新制作了这批背景板,并在开幕前加班加点完成了展览布置。



“生死攸关的’紧急出口’指示牌,都被悬挂在了天花板上!有的一边链条已经断裂,牌子摇摇欲坠,很是吓人。试想若真有火警,浓烟弥漫,让弯腰或者匐地而行的人们(这样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如何仰望那个远在天边的’紧急出口’。” (《一个展览,最终要在实体空间内生效》)



在英国,无论什么类型的公司、机构,都对所谓“Health and Safety”(健康与安全)十分重视,小至每场演讲的开头主持人必定先通报演讲场馆的走火通道,大至展览甚至艺术品的制作,都要把观众、馆内员工,乃至艺术品的安全考虑在内。电线裸露、悬挂物不稳等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些涉及水、电、重物等元素的装置,会由馆方聘请的工程师进行评估,剔除任何危险因素。至于艺术品的安全,则是指器物的状况是否适合展出、可以展出多久、是否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等。曾有一次布展时,临时发现一幅新画的油画还在挥发,紧急撤下了同展柜内的一件含有金属配件的古代艺术品。


另外,英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十分重视观众观展的舒适体验。除了展厅内安排适当的座位以外,还有可折叠的板凳供观众自由使用,博物馆门口有轮椅可以借用(插一句话,在台湾嘉义的故宫南院,观众可借用婴儿推车,也是非常好的便民措施)。馆内多有无障碍通道和电梯。由于许多馆的建筑本身历史悠久,改装不易,这些通道和电梯都只能因地制宜地安插在馆内各处,但并不会因为“麻烦”就轻易省略。我记得员工培训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设计出使用轮椅的观众从A点到达B点的最快线路。一些馆还规定展厅空间内任何通道的宽度都必需足够让轮椅通过。


当代博物馆/美术馆是关于“人”的空间,任何伟大的艺术品如果不能与“人”产生联系,其中的精神不能为“人”所感知,她的价值也是虚无的。相对地,美术馆策划展览,除了把作品展示出來,也应该考虑更具体的服务、考虑观众的体验,这样它对于艺术的态度和“专业性”才站得住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