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晋艺术空间抽样调查,如何用四个艺术关键词解读2017?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451   最后更新:2018/01/15 20:32:58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8-01-15 20:32:58

来源:artnet


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分饰12个角色,图片:New York Times

从20世纪始,艺术机构的角色从藏品存放地点,逐渐被看作是参与并学习艺术的场所。艺术家与策展人们能够在这里共同合作,将全新的表达与展现方式进行实验。

而在过去一年中,艺术圈不断被新机构开幕的信息“炸裂”:机构选址、首展、传播途径……大多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artnet抽样调查了9家在过去一年中新开幕的艺术机构,探究其背后定位及发展洞见。


美术馆的突破之举

近年来,私人美术馆的强势发展已成为了上海独特的艺术标签。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进入上海展览,也为整个区域艺术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活力。2017年开幕的昊美术馆(上海)和明珠美术馆,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际知名艺术家作首展。

昊美术馆(上海)首展“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MANIFESTO: Julian Rosefeldt. Works 2005-2017),首次将罗斯菲德的新近代表性作品《宣言》带到了亚洲。馆长尹在甲如此看待当下国内的艺术环境,“近年来,上海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滩美术馆和龙美术馆为代表的众多美术馆都举办了非常多的优质展览,为公众带来的展览和活动都非常值得回味。国内整体的艺术展览越做越好,未来可期。”

昊美术馆外观


而2017年12月29日开馆的明珠美术馆,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设计“光的空间(Light Space)”由8楼明珠美术馆和7楼新华书店组成。首展便是安藤忠雄首次在自己设计的美术馆中举办的建筑回顾展,直观展现其不同凡响的经典名作以及建筑之外的深远影响。


有趣的是,开幕时间正好和2005年12月30日开幕的安藤忠雄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个展“环境与建筑”是同一日。执行馆长李丹丹博士认为这个展览别具深意,“十二年一个生肖轮回,安藤忠雄首次在自己设计的美术馆中举办回顾其一生经历、创作理念、人生态度的展览。”

“安藤忠雄展·引领”,明珠美术馆

这两家美术馆的选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出于打造艺术综合体的考量,昊美术馆(上海)选择了目前的地址。以当代艺术为空间的主要定位的同时,昊美术馆融入“设计”,三楼空间为隶属昊美术馆的“昊设计中心”,在吸引热爱艺术的人群之外,也能将对设计感兴趣的观众带到美术馆中,希望艺术观展能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展览现场

而明珠美术馆选择坐落于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明珠美术馆向所有热爱艺术、热爱阅读、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敞开大门。” 执行馆长李丹丹博士考虑道,“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水平与特点,体量恰当、有主题、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还可以更多。艺术的特点是“无用”也是“必需”。

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旨在让‘艺术点亮生活’,力求打破艺术、阅读、生活、商业的界线,把一个都市人对美好生活的各层面需求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


与城市生活空间融合的艺术中心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Tank Shanghai Project Space)于2017年6月29日开幕。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预计于2018年11月整体开放。由龙华机场的5个储油罐改建而成,油罐内部空间开阔,挑高15米以上,拥有极具工业特点的穹顶及曲面圆周空间,非常独特。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徐汇滨江的核心位置,东临黄浦江,西至龙腾大道,北侧为“蓬皮杜上海”,南侧为“上海梦中心”。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外观


创始人乔志兵认为未来这里将成为西岸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及艺术核心区域:“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最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了各式各样的展览空间、公园绿地、广场、书店、教育中心和餐厅,是集各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机构,沟通和融合了艺术与自然、城市的关系。我们欢迎所有对当代艺术有热情的人。”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乔志兵如此看待当下的艺术环境,“如今国内艺术空间、私人艺术馆不断涌现,呈现出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但核心还是需要做好的展览,也希望油罐的独特空间能带给艺术家启发与灵感,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在谈到2018年计划时,乔空间于3月24日开幕的新展“艺术赞助人”将集中三十位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的收藏,旨在通过他们赞助美术馆的行为,梳理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从这一视角切入,展现全球当代艺术的面貌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的现状。

“马特·桑德斯”展览现场

另一经多年筹备的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于2017年12月2日在深圳蛇口开幕。两档主力开幕展分别是设计互联旗下主展馆“数字之维”和设计互联旗下V&A展馆“设计的价值”。馆长助理、项目总监赵蓉谈道,“我们希望项目空间不但具有专业展览展示的博物馆功能,还是一个城市生活空间,将学术研究、公共活动、休闲与文化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互联展览现场


赵蓉认为,互联网和消费文化塑造了当代生活的情景,影响着人们接触和理解艺术的方式,也给艺术发展带来现实挑战。在各类文艺活动在消费潮流与艺术经典间寻找自身定位之时,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反思并回应这种情景。“2018年,我们会呈现更多样的项目与活动,例如举办深圳设计周、音乐节、论坛等;联动创新企业,举办与设计行业、产业相关的活动;持续挖掘有趣的议题,并将这些议题在社会不同领域的语境中进行探讨,鼓励人们对社会、行业多元化的参与和思考。与此同时,教育项目也将继续深化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 ”

进军海外市场的画廊

2017年10月6日,“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开幕。来自71位(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悉数亮相,包括三件在纽约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与威胁之下被“撤出”作品也以“不在场”的方式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中国当代艺术热潮。

在展览期间,博而励纽约空间开幕,特地选址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博物馆大道,与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美术馆处于步行距离。博而励画廊创始人Waling Boers(包文麟)认为,“选址在此可以触及到不同层次和背景的观众;同时借助纽约这一平台,与本土的以及国际性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产生交流与互动,参与到一个更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语境。”

博而励纽约空间开幕现场

首展“未知水域”选取八位不同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四十年代出生的张宏图,一直到八零后苗颖,他们成长于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中国,在迥异的艺术创作手法背后,可以说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同时,观众也能察觉到文化差异与交流在他们的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浓缩”。Waling Boers谈道,“希望可以呈现其纷繁向荣的同时,纵向的结合中国艺术史的同时,以横向的全球化视角,更系统地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中坚力量,促进与国际艺术圈的相互渗透与对话。”

博而励纽约空间开幕现场

同样在2017下半年,户尔空间柏林与北京两处空间相继开幕。创始人花笑婵结束担任德国画廊艺术总监后,筹划了将近两年多时间准备。户尔柏林的空间位于柏林 Potsdamer  大街81 B曾经的柏林印刷厂院内的一个战后建筑,是柏林非常重要活跃的艺术区。

“柏林空间的选择不如说幸运的被选择,众多周知柏林是非常活跃国际艺术的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画廊,整个旧柏林印刷厂艺术园区是一个有规划选择性画廊入住的项目,对于我们的画廊中国的背景及空间的国际化规划在他们众多的选择中相对更吸引他们给艺术区带来更多的亚洲面孔。”对花笑婵来言,两个空间相即开幕不仅是一个新的开端,也任重道远。

户尔柏林展览现场

户尔北京选址草场地,花笑婵认为不应小视国内艺术发展的可能性,“2017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北京的清理事件,给艺术家们带来了不小的动荡和不安。就大环境来说,国内艺术环境整体当然不能和成熟的欧洲国家比较,这个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可能性多,平台也广,大环境还是客观的。”

实验型艺术空间涌现

过去一年成立的非营利空间,也开始进行了更多实验性的尝试。位于段祺瑞政府旧址的掩体实验空间,在第二个展览张培力《没有网络》达到了作品和空间语境完全融合的境界。

“没有网络”展览现场,掩体实验空间

其创始人彭晓阳希望在独立空间的模式上摸索一条新路。掩体实验空间尤其特殊的形态和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其另一实验性空间纹身店则位于三里屯闹市区,具有更多的社会交流性以及橱窗式的呈现方式。“定位都是实验性的艺术,空间都是非营利。观众群体掩体偏向专业艺术圈,纹身店更偏向社会公众。这些都更有可能成为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的动因。为他们前卫的观念和实验性的方法实现艺术转换提供更多的可能。”

路过“纹身店”

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属于“画廊”的一种运营尝试。七木空间选址在宋庄,其创始人艾思认为这种尝试可以在运营方面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间的运营可以保持独立、自主并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空间材料,任其发挥。”

因此七木空间的展览大多突出建筑本身和材料质感,近期展览《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进行了实验文字、听觉和视觉艺术之间的探索。艾思对这个空间注入了很多心血,“我在英国时,听到一句关于中国艺术环境的评价,意思是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恐怕只会在中国产生。不论是从市场层面还是艺术家的创作层面,都可以去领会他的意思。我最关注艺术家内在的想法,优秀的从业者们也较以往十年以来,有主动性的反思与探索。”

“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展览现场,七木空间

横向观察2017年新开幕机构,无论是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或实验性空间,其创始人/团队均力求扩展艺术领域现有的边界,进行更多元化的探索。而在不均而同把目光投向艺术生活化的同时,大众可以承接多少“艺术之重”也正在逐渐露出谜底。


文:王艺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