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这位阿根廷艺术家给森美术馆带来了南美的魔幻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909   最后更新:2018/01/11 23:01:29 by wangxiaoer97
[楼主] wangxiaoer97 2018-01-11 23:01:29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庞嘉华


眼见为实吗?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透过各种影像看到不可思议的画面。显然,我们对于何谓真实、何谓虚拟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而出生于阿根廷建筑世家的观念艺术家林德罗·埃利希,把南美文化中的魔幻与超现实主义渗透在其对建筑空间的认知中,于东京森美术馆呈现出了一个似真若幻的世界。


《泳池》(Swimming Pool)是埃利希1999年创作的作品,随后在多个重要的美术馆参展,在 MoMA PS1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中均有亮相,现为日本21世纪金泽美术馆永久馆藏作品,图片来源:Twisted Sifter


东京。观看阿根廷观念艺术家林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就好像是精湛的魔术表演。走向那个泳池,你会讶异水下自由地边行走边读书的人群。直到亲自“浸入”“水下”,才发现是魔术师将美术馆内的天窗加入了注水的夹层,构建了一个以假乱真的泳池空间。由外往内和由内往外的两个视角构成趣味恒生的艺术场域。造成错视的感受或许只有几秒,但却足以让观者在体验这些作品后,产生对人、与环境、空间的感受与重新诠释。

埃利希以他创作的奇妙视觉幻象并欢迎观众走进一探究竟而广泛著称,《泳池》中人们之所以能在水下自由的行走是因为美术馆内的天窗加入了注水的夹层


日本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正在举办埃利希迄今最大规模的个展。“林德罗·埃利希:眼见为实?”(Leandro Erlich: Seeing and Believing)涵盖了艺术家24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约40件作品,其中80%的作品为在日本第一次亮相。森美术馆设立在六本木之丘中森塔53楼,号称世界最高美术馆。它是东京当今最前卫的美术馆之一,虽无永久馆藏,但每年都举办新的主题展,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展出内容都为人称道。

在夜里从森美术馆向下眺望,图片来源:森美术馆


埃利希于1973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建筑世家。作为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人与事物及空间的关系”和“如何把握现实”为探讨主题,南美文化中的魔幻与超现实主义结合在埃利希长期以来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中。看似简单的空间作品总能颠覆常规,只要对这些建筑空间稍加改造,艺术家便能将熟知的日常情景打造成令人困惑不解充满假象的视觉迷宫。

埃利希在其最著名的作品《泳池》中,图片来源: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埃利希在中国的首秀是2002年受邀参加的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当时他带来的《芭蕾舞房》通过对空间透视和错觉的控制,向观者展示了虚构镜像中的太极表演。2013年,路过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的人们就会看到,行人簇拥着仰望在石库门墙体上恣意地漂浮或爬行的人群。


《石库门》,2013年于上海嘉里中心,图片来源:Leo Xu Projects


这次的谜底是,埃利希将一段等大的石库门建筑外立面墙体平放在地面上,随后又在这块“躺倒”的墙体上方以45度角倾斜悬挂大幅镜面。这件名为《石库门》的大型装置作品其实是埃利希著名的项目《反射的视觉幻象房子》的最新版本。同一系列的作品曾在世界多个重要的艺术机构和场馆展出,每次作品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当地的城市历史、建筑和美学的研究,而每到一处都能掀起一阵热潮。

2013年六月,《达尔斯顿楼》(Dalston House)同系列作品来到 Barbican Art Gallery,图片来源: Barbican Art Gallery


同年,《达尔斯顿楼》(Dalston House)在伦敦 Barbican 艺术中心展出。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就曾盛赞这是“最令人疑惑而精彩的文化作品之一,我们坚信它将让孩子和大人们叹为观止。”的确,埃利希的作品一直以极富参与性著称。

《软绵绵的水》(Eau Molle), 2003年,图片来源:Printemps de Septembre


譬如在上海,《石库门》似乎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舞台。大人和小孩在象征着上海城市记忆的建筑上闪转腾挪,有时甚至共谋杜撰出一幕幕精彩的肢体剧。即便观者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端倪”,却还是忍不住想要参与其中。但与诸如2015年风靡一时的《雨屋》以及 teamLab 等创作的大型沉浸式装置不同的是,埃利希不借助高科技,只是对日常建筑和场景加以改动,就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并颠覆他们的认知。

《广场》,2005年,法国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Le Grand Cafe,图片来源:艺术家


埃利希曾说,“人类演化的重要知觉是观察与思考,在科技进步的现在,我们透过各种电影或影像,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画面,长久下来,人们对于眼睛所见,何谓真实、何谓虚拟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也慢慢停止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

《精致的喜爱》(Maison Fond),2015年,这件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建筑在“融化”,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意图正式映射全球变暖带来的潜在威胁。这件大型公共装置放置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街区,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窗子和梯子。已经来不及了。》(Window and Ladder. Too Late for Help), 2008年,参展第一届新奥尔良双年展

《扫帚》,2017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他希望被放置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作品能够藉由挑战观者常规的感知,刺激他们去思考,自身的知觉、观念和事物“是否有其他可能性”——眼见为实吗?

只要对这些建筑空间稍加改造,艺术家便能将熟知的日常情景打造成令人困惑不解充满假象的视觉迷宫。图为2013年“上海计划”中的作品之一,《试衣间》,图片来源:iMuseum


《石库门》是埃利希在第15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参展项目“上海计划”中的作品之一,当时一同参展的还有作品《试衣间》。这个在商场中庭的试衣间在外表与其他的毫无二致,狭小的空间内三面均装有镜子。然而进入其中,两侧所折射的层层镜面反射中却迟迟不见自己的影子。无数个镜面袭来而自己却被吞噬。直到撞到尽头的白墙,恐惧和迷惑才烟消云散。无外乎有评论家认为埃利希的创作深受电影大师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布努埃尔(Luis Buñel)和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神秘悬疑的电影美学影响。《拍杆》和《双份茶》中无不透露出一种诡谲和惊悚。

埃利希有很多通过镜子来造成视觉幻觉的作品,除了《试衣间》,图中作品《拍杆(2011年)》也是一例,图片来源:Sean Kelly Gallery

《双份茶》(Double Tea), 2010年,参展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图片来源:艺术家

英国《卫报》曾评论埃利希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奇妙的现实逃避,让观众在那一顷刻间完全融入艺术。他的作品受邀参展过全球诸多著名的艺术机构,纽约的 MoMA PS1、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东京宫、沃克艺术中心都曾有他的身影。惠特尼双年展、第49届和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妻有三年展上他都曾大放异彩。2001年,埃利希成为了琼·米切尔基金会授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获奖者。(撰文/庞嘉华)


林德罗·埃利希:眼见为实?

东京森美术馆 | 展至2018年4月1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