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军:“乱”本身就是当下全球化的一个症状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831   最后更新:2018/01/09 20:58:42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8-01-09 20:58:42

来源:空艺术 文:luvyi


对于"疆域"问题的思考,早在几年前鲁明军参与由河西学院主办的民族、宗教讨论会时,便已开始触及。当时学者们预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民族宗教”问题都是中国,乃至国际上的敏感话题。果然,一语成谶。

17年的欧洲之行,鲁明军一路阅读着拉铁摩尔所著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有趣的是,长期从事策展工作的关系,让鲁明军脑海中蹦出了多位艺术家及作品,似乎正好能与拉铁摩尔的论述对照。一篇从艺术角度出发,探讨"疆域"问题的文章,在旅程结束后基本成型。

2017CCAA评论奖获奖人鲁明军发布会现场视频连线


这篇文章正是17年末获得第六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的《疆域之眼:当代艺术的地缘实践与后全球化政治》。当然文章只是一部分,鲁明军也思索着让它以展览的形式向大众集中呈现。而这便有了日前在OCAT展出的《疆域—地缘的拓扑》。

从90年代开始,是什么吸引着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进行这一类型化的创作?他们如何通过作品呈现边疆、边境、边界的叙事?在(后)全球化政治中,他们又有怎样的想象?来看看鲁明军是如何解答的。

《疆域—地缘的拓扑》开幕现场策展人鲁明军为观众进行导览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近年策划的展览有《触知区》(2015,广州)、《解放的皮肤》(2016,武汉)、《力的能见度》(2017,上海)、《灵光化合物》(2017,北京)等。近著有《自觉的歧途:1999年的三个当代艺术展览/计划及其之后》(2017,即出)、《目光的诗学:视觉文化、艺术史与当代》(2017,即出)。2015年起兼任“剩余空间”艺术总监。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 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 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同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


空=空艺术

鲁=鲁明军


空:展览方案通过后,您问过张培力老师,为什么它在OCAT 五周年之际展出吗?

鲁:其实最初,我是受邀来做“OCAT青年计划”,之前思源(秦思源)和张尕都做过。形式是以展示年轻艺术家的新老作品为主。我觉得做这样一个展览没什么问题,但其实类似的展览很多。我在想策展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我觉得到了这个阶段,还是希望去实现一些自己有想法的展览,把写作和策展结合起来。所以和张培力老师提了这个想法,后来才知道是五周年展,就让他追加点预算。


徐震 | 88481.86 | 2005 | 单频录像 | 811秒 | 作品由没顶公司提供

2005年8月,徐震及其队友登上海拨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顶锯下,并运下山。这个纪录片记录了锯山过程。


空: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后续还会以怎样的方式持续进行探讨?

鲁:未来还是会整理成书。还有一些作品,因为各种原因,这次未能展出,但会出现在我的文章里。例如:宋冬有个在伊斯坦布尔做的项目(《砸碎镜子的界限》)。他将一面镜子打碎。展示的时候,把投影投在镜面上,一边是欧洲,一边是亚洲,然后他们互为镜像。以此展现那种混乱的关系。还有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之后我们会换一种方式,譬如项目个展,而不是再以这种大型群展来做。

蔡国强 | 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 | 1993 | 单屏录像 | 10分07秒 | 作品由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受日本东京P3艺术与环境研究院委托创作,爆破计划《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于1993年2月27日19时35分实现于长城西端位于甘肃省的嘉峪关戈壁中,历时15分钟。在蔡国强的指导下,志愿者从长城最西端遗址开始,把1万米长的导火线和600公斤火药沿着沙漠脊线安放。点燃的火药形成一条火墙,划破大漠


目前我觉得80%的艺术家作品,在这次得到了充分展出。尤其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和老一辈的差异很大。就像老蔡(蔡国强)当年的作品,和沈莘、蒲英玮他们的还是不太一样。从我的文章中也有体现。同样的问题,在90年代艺术家如何应对?而今的年轻艺术家又是怎样面对的?

虽然是当下敏感的问题,但它还是有一个时间的跨度,你可以把这些时间压缩起来看,也可以将它伸展开。

空:《疆域之眼》提到了:边疆意味着身体的放逐和精神的自由,您认为这是艺术家们不谋而合地进行着与疆域命题相关创作的主要原因吗?

鲁:其实我也考虑过。当时整理出这些作品时,大家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做同样的题材?这个是个很类型化的展览,其中也反映了一些问题。这些确实是全球化的今天相当敏感的问题。但同时,你又会发现这几年大家对都市化有一种厌倦。包括热门的电视剧,也体现出一种对异域的想象。我和赵要也聊过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大家对城市生活厌倦后,希望到更开阔的地方看看。

庄辉 | 祁连山系-15 | 2014 | 单路视频,彩色,有声 | 10分 | 作品由艺术家和常青画廊提供

2011年至2016年,庄辉创作了一系列以祁连山之旅为出发点的作品。“祁连山系”是庄辉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

该作品由7个屏幕组成,每个屏幕都播放着庄辉放置于山区各处的小型红外线感应摄像机拍摄的片段,这些摄像机在山中一放就是2个多月之久,只有周围出现动静的时候才被激活。


但每个艺术家情况不同。像庄辉因为从小在西北长大,对那个地方有感情。而何翔宇他们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一方面他老家在丹东,自然对这些东西有感觉。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些问题是全世界的焦点。

艺术家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希望通过以他们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所做的这个展览,就是把这些问题在我们所掌控的有限范围内汇聚起来。虽然展览现场看起来很乱,但你不会觉得,因为“乱”本身就是当下全球化的一个症状。

何翔宇 | The Swim | 2017 | 单频视频(彩色,有声) | 3分15秒 |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九里岛”隶属朝鲜境内。何翔宇与同伴横渡鸭绿江, 并在九里岛完成登岸。横渡的路线连接了两条边境线, 提示出生命撞击现实时发出的回响与历史所投射的预言。


空:你有给这三十几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一些大致的分类?

鲁:在我的文章里有很清晰的一个线索,现在还在修改,里面有些关系自己还要想清楚。比如怎样过渡?大陆的边界聊完了,海洋怎么办?我始终找不到海洋的边界要怎样过渡,后来发现原来在龚自珍、魏源那个时期已经明确了。比如魏源的《海国图志》,还有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其实当内陆的边疆出现之后,它所浮现的同时,海洋的界限也出现了。所以民族国家就是这样慢慢建立的。

洪浩 | 藏经361页 世界测绘新图 | 1995丝网版画 | 56 × 78 cm每件,共四件 | 作品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藏经》是洪浩在80年代末开始不断延续制作的系列作品,这里所呈现的是一部不断翻阅的旧书,其内容是有关当代文化中的资讯,有着时空上的合一。因此每一幅单独的画面都将是这部书的某一页,同时,这种视觉平面的系列化也构成了一个行进中的阅读方式。


空:策展过程中,您是否同参展艺术家交流过?他们的想法有对您的概念梳理产生什么影响吗?

鲁:我和艺术家反复交流了很多,和年轻艺术家基本都有讨论的过程。比如和许家维讨论哪个作品合适展出,还有叙述当中的问题。包括黄荣法在看完文章后,也给我提了些新的思路,或者他有哪些作品更合适。讨论的过程也有像陈界仁老师那样,他的作品基本上非常明确,直接可以拿来用。


空:这些展览的公教部分也很丰富,作为展览中最要的一部分,您是如何安排的?

鲁:这次公教的重量不亚于展览,邀请的学者都是国内在相关领域最好的,甚至有些是第一次参与类似的活动。讲座的内容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设定的。

开幕当天是个艺术家对谈《身份、性别与(后)全球化地缘政治》,主要围绕他们自己的创作展开,四位艺术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香港、台湾、大陆、还有一位是长期在海外生活的。有一个现象是,今天身份问题又卷土重来,但和90年代似乎又不一样。

《身份、性别与(后)全球化地缘政治》对谈现场


第二场《全球化时代的大同想象》,是因为我觉得呈现了新的冲突后,又要重新思考新的大同。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冲突呢?比如我在文章的最后提到两种想象,一种是“天下”的形象,还有一种是哈特、奈格里因的“诸众共同体”,就是完全个体化的共同体想象。这两种不同的设想都很有张力。比如,为什么这几年康有为会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为此我请了三位研究康有为的专家汪晖、章永乐、王东杰老师,专门围绕这个角度来谈。汪建伟老师可能围绕他的另外一个大同——《时间寺》展开。

接下来《天下与中国》是关于天下的讨论。围绕天下与民族国家的问题展开,邀请了许纪霖,韦兵,还有曹寅老师。

然后是《历史、边疆与中国》。请了姚大力老师,袁剑和黄达远老师,他们将围绕拉铁摩尔的关于边疆的讨论展开。

赵要 | 《精神高于一切》系列 | 2017 | 相纸输出、铝板、 框、布料 | 86 x 59 x 6cm每件,共五件 | 作品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精神高于一切”是一件长116米宽86米,面积接近10000平方米的大型装置作品。

2016 年 11 月 23 日, 在摩耶寺与卡则村的 150 多僧众的协力下,一起把作品搬运到海拔接近5000米的曾尔尕山山顶展开并固定。"精神高于一切”是赵要2012年“精神高于一切”项目的延续和发展。图形选自《很有想法的绘画》作品里面相同的思维游戏图案,应用藏区大型布贴唐卡的工艺, 参照摩耶寺现有巨幅唐卡的尺幅制作而成的。


第五场《视觉边疆》是长期做西藏和西北壁画研究的谢继胜老师。还有复旦大学做敦煌博物学的余欣老师。加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韦俊辰,她做过一个关于20世纪以来新疆医疗中的图像与民族国家建构的研究,很有意思。

第六场《聆听疆界》我们会请杨嘉辉做一次表演,他和做声音研究的姜宇辉,以及香港策展人郭瑛,会共同做一次对话。

最后一场是《叙事疆界》本来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像刘大先老师,是社科院专门研究民族文学,边疆文学的。还有刘畑有一个关于货币的边疆的项目。而秦思源也在研究这一主题,他正给Frieze写篇文章,关于庄辉、赵要、王思顺、赵赵等人作品都会提到。内容很丰富,将来这些内容怎么处理还要想一下,最后可以做一本很好的画册出来。

王思顺 | 真理 15 8 13 | 2015 | 录像 | 180+小时 |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2015年,王思顺携带从工作室保存火种引燃的真理火种,独自一人驾车从北京出发,经过约17000公里历时一个月到达巴黎。《真理15 8 13》将整个从北京到巴黎的行程用行车记录仪记录再拼接。


空:实际上您前面谈论了很多艺术家对疆域问题的探讨,您认为观众会如何看待这些讨论?

鲁:这个展览对观众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特别具体。很多展览要表达的是种不确定性,但我观察现在很多有效的、能够被记住的展览都越来越具体,比如卡塞尔文献展,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关于身体的展览……我觉得那是好的展览,越具体越有力量。这个展览就是高度确定的,甚至就是一个论文展览。


空: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假如观众有反对的声音,您怎么看?

鲁:我觉得挺好的,批评本来就是开放的,他只要批评有道理,我都接受。如果大家一致说好,才有问题。有人争议,说明它是个问题,没人管,没人理就构不成问题。

《疆域—地缘的拓扑》开幕现场


《疆域—地缘的拓扑》的现场,观众可以看到铁丝网被大量使用。它们像边境的分割网,将作品隔开,为展览划分成不同的空间。而在看似纷繁杂乱的环境下,其实鲁明军还是按其文章的脉络,在展览中埋下了一条线索。

蔡国强的《“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作为叙事的开端,是观众走进展览的起点。左右两个展厅,一边集中呈现“边境”内容的讨论,另一边则是“边疆”和“地缘的拓扑”的论述。而展览的最后,鲁明军用哲学家赵汀阳的一幅小画《我的边疆》,表达了关于“天下”的想象。

赵汀阳 | 我的边疆 | 2011 | 纸本素描 | 19.8 × 14.8 cm | 作品由站台中国提供

在漫画《我的边疆》(2011)中,赵汀阳提示我们,清晰的边界意味着一种个人主权的形成,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建构是同构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产物。不解的是,画面上书写的是“我的边疆”,而非“我的边界”,这既可以说是一种反思,也可以将其引向帝国与民族国家相重叠的现实。另外,也许还暗示着,我们对于世界和对于边疆的想象终归还是取决于自我有限的认知,因此虽说边疆没有界限,但认知本身是有边界的。


后期,展览还将推出相关画册,全面梳理此次展出的作品。关注这一话题的观众们,也可以期待鲁明军后续推出的书籍。

疆域——地缘的拓扑

展期:2017.12.30 - 2018.3.11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文安路30号|OCAT上海馆

票价:免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