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他在2006年做的承诺,竟在十年后兑现,滋生出无限的美妙与关怀!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544   最后更新:2018/01/09 13:32:07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1-09 13:32:07

前言: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吸引自己和观众的地方莫过于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隐藏着诸多未知的事物、感受和实验,甚至是意外事件带来的感触。所以创作的过程在某些时候区别于作品的结果,它面向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家人,对世界的质疑,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被确切地归纳为一个笔触、一块颜色、某张图片或一种材料等等,或许它一直未被实现。而这所有都是艺术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家是无法绕行的。


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我们特意挑选了几位艺术家不同的未完成的作品,不管是因为处于素材的阶段,还是存在于脑海中或者被工作环境的特殊原因被搁置,我们都将其视为艺术家很重要的过程,从而把它真实的呈现出来,它们或许是被描述出来的文本,零碎的图片素材,一句列入记事本档案的语录,一次正在行走的路途等等。

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刘成瑞

合影-2006


似乎从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时间和结果来看,艺术家刘成瑞从2006年发起的“十年计划”算是最切题、最典型的一件“未完成”作品。概括来看,他宏观的计划是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每隔十年和2006年大学毕业时在青海湖边的海北刚察县所教的一、二年级的182位学生兑现“见面”的约定,直到自己死去(他离开学校时向学生发起的“十年计划”。计划方案:每隔十年和学生见面,留头发,合影。2006年开始约定时保留了每个孩子一根头发存档)。

十年约定合影头发档案(满银措、华科)


毫无疑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样一个遥遥无期的时间轴里,最考验彼此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莫过于对“约定”的兑现,并去不断维系,否则约定会仅剩谎言。然而对于刘成瑞来说,这一约定背后的文字本身就带着很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意志、生命哲学、契约精神和情感联系等等,但除此之外,这个约定最重要的地方不仅仅是在持续维系,更在于“如何去发起?”——往往约定发起的那一刻,故事也便开始了。刘成瑞肯定,“尽管在第三个或第四个十年,我只和三、四个学生有联系,它同样很迷人”。

这种肯定和发起约定的动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刘成瑞自己的艺术家身份。起初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要创作一个和这些学生有关的艺术项目;另一个初衷是在他当时毕业之后即将去北漂之前,能不能和这些学生(最后一届学生)有一个“一生”的联系,同样对自己的十年也有一个期待——两个年龄段生命之间的不断碰撞,正因这个约定,也促使刘成瑞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于是他在2006年埋下了这粒种子,不断生长,变化。但这并不是一个任务,也不存在契约的枷锁,更像是与约定的学生在心理之间有一种共同体的东西。当然在种子萌芽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这种约定当成一件礼物,有的是一个荒诞的玩笑,还有的是属于自己的秘密…等等。

2016,约定的孩子翻阅2006年合影画册


2016青海省刚察县

在采访中我也问到刘成瑞,如果没有这一约定,他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存在约定的情感有怎样的区别?他认为,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他”自己的区别,他在这些学生的心里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这种复杂性可能区别于其他普通的老师,并且又和他们有着直接的关联。刘成瑞在梳理自己的“十年计划”中,发现最终的节点还是落在了他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他做任何作品,做人以及呈现怎样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十年计划”,比如当时他要是留在青海当了一个美术老师,在十年后去见学生与今天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刘成瑞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有了另一个空间——他把约定的人当成他自己做艺术的观众,彼此之间产生影响。而在这里,他认为艺术家到最后树立了一种生命哲学,就像他会把对杜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树立一个人的高度”上,而不仅仅是作品,或许因为这个“十年计划”,这些学生的人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沈英芳-2006


沈英芳-2016


也许刘成瑞这件即将跨越一生的作品,看起来与其他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比显得并不理性、富有形式感,甚至还不断地滋生出几分并不迎合观众的关怀。但他并不拒绝“十年计划”中的关怀,他对这些学生是有关怀的。刘成瑞坦言:“发起的约定,本身就是关怀的一部分。所以出于这一层面,我并不介意它被定义为大众化、煽情,因为它实实在在就是那样一个东西。这个项目背后的沉重苦难、学生命运的转折,类似其中一个孩子出车祸去世,这都是最真实的土壤,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关怀这一部分,它也是比较美妙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被情感性放大,但项目本身是客观的。”

阿诺巴扎-2006


阿诺巴扎-2016


“十年计划”是一个很具体的要不断往下发生的计划。刘成瑞想做的是能够在青海建立一个“十年”联络点,比如会聘请一些失学的学生去工作,慢慢做成一个社区,大家在里面会有一些互助,当这种参与到了一定程度,他希望建“十年计划”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由此,在“十年计划”里,就有了经济、交流、共识和联结。这一切都源于这个约定,在情感上有一种契约精神,包括道德、现实都能落地在一个实际的能往前推进的事情上,它处在变化中。对于刘成瑞来说,如果“十年计划”真的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这也是对他的日常时间、精力影响最大的工作。

白洁-2006


白洁-2016




艺术家介绍:

刘成瑞(刮子),1983年生于青海,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实践涉及行为、装置、影像等多重媒介。刘成瑞在艺术现场作为行动的主体,将审美、叙事与痛感结合,创造神话。现场艺术之外投入到因艺术建立的庞大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与每个个体的交往与合作,塑造彼此的生命图景和社会人格,创建出以艺术为纽带的群体意志。比如《十年计划》,这个漫长的故事,正在被创造并流传。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ARTYOO 发现 | 李昕用灰色,渲染塞佛尔国家制造厂的陶瓷


ARTYOO 发现 | 黄雅君:中国的藏家在过去5年内变化巨大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