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 | 这次,艺术家们为什么要来商场里“尬艺术”?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1   浏览数:2555   最后更新:2018/01/06 10:15:10 by guest
[楼主] 橡皮擦 2018-01-02 21:25:57

来源:YT新媒体


早在十九世纪,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的前身——拱廊,便已经在法国巴黎出现。自那时起,拱廊以玻璃的拱形屋顶,第一次连接道路两旁原本零散的商户,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拱廊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服务王公贵族,而是能让新兴权贵们能够获得不同于平民百姓的生活、消费体验。也正是在拱廊兴起的年代里,人类社会的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位于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 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恢弘的拱廊之一


自此以后,随着人类商业的不断进步,各种不同形式的购物中心宛若一个镜面,折射出经过微缩后的人类谁社会形态。


1853年,世界上的第一家百货公司“Le Bon Marché”在巴黎开业。随后,这家百货公司创立了价签制度、直接影响了平价商品的诞生,并且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促销。

1869年,由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Gustave Eiffel设计的Le Bon Marché全新开业


如今,象征着巴黎最精致时尚生活,以及百货公司美学典范的Le Bon Marché历久弥新。出售男女装、配饰鞋履、彩妆、玩具甚至内含了一家书店的Le Bon Marché还将一个难题抛向了世界——字面意义涵盖一切商品的百货商场,与艺术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发生联系。


于是,Le Bon Marché开始与艺术家展开合作。在与19世纪柱廊一脉相承的商场中庭空间内,定期展示艺术家为Le Bon Marché特别创作的公共艺术品。2017年,与Le Bon Marché合作的日本女性艺术家盐田千春,用150艘船型装置,填满了Le Bon Marché的公共空间。

盐田千春与Le Bon Marché百货合作艺术项目“我们将去向何方”


百货公司赋予了人们别样的生活方式,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不断改变着百货公司的内部构成。


继“百货商场”之后,“购物中心”等字眼也不断诞生。办公、餐饮、运动、娱乐甚至艺术空间不断进驻购物中心,使得购物中心形成了一个愈发综合的存在。除了单纯的消费,消费者可以在购物中心中生活、学习消磨一整天的时间。在当代人的眼中,购物中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座微缩的城市,在它的内部投射着当下的社会形态。


如同购物中心一样,艺术也不断自我审视着其在社会中的存在,并且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为复杂有趣的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艺术所讨论的核心从信仰向人类自身转移;由权利向资本倾斜。甚至在今天,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暧昧不清。


2017年12月16日,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与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联合呈现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犹在镜中:“镜像”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正式开放。由20位国内艺术家,根据主题“镜像”,为爱琴海购物公园特别创作的25件艺术作品,冲破传统艺术陈列形式,分散在爱琴海购物公园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中。与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商家、顾客、甚至环境之间,激发出无数难以被预知的有趣关联。

李景湖作品《彩虹》与徐震作品《天下》


“镜像”的确像一面镜子,其中的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在与整个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商业空间,乃至整个当代社会发生着复杂而灵动的联系。


通过改变与作品《沙之书》的观看关系,甚至直接触摸作品,观众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情绪。

周啸虎,沙之书

周啸虎,沙之书


在当代大型购物空间中,“超高中庭”、“天价喷泉”、“最大荧幕”等等关键词,总像吸引消费者的诱饵。在爱琴海购物公园横跨6层层高的超长扶梯正对面,摆放着艺术家杨凯超现实风格的装置作品《爱琴海之环:霍夫曼No.1》。

杨凯,爱琴海之环:霍夫曼No. 1


古希腊式的柱子,被超现实的扭曲成了一个环,在固有的诗句信息中,本应该承载重量的柱子两头却链接在了一起,成为了超脱“虚无”与“现实”的存在。其中有着对哲学术语“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映射。波德里亚认为现代人为了寻求刺激而不断生产着空虚的情境,而当这种“虚拟”被无限量地创造出时,人们将无法用意识来推断出“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在“拟像”抑或“镜像”的社会中,模型和符号构造着经验,并消灭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人们以前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均已消失。


受到波普艺术思潮的影响,上海艺术家徐震将以“没顶公司”命名自己的工作室,并将作品称为没定公司推出的产品。作为徐震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在《永生——被丘比特之吻唤醒的普赛克(天使之吻),欧特律阿戴斯》中,将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人物原型以一种戏剧化的、轻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些体现人类的力量与美的雕塑,在徐震的作品中,以雕塑语言的复杂性被重构,并释放出人类文明遗产在当下语境中的全新能量。

徐震,永生——被丘比特之吻唤醒的普赛克(天使之吻),欧特律阿戴斯


同时,徐震从《天下》系列作品中,截取单一元素无限放大。使《天下》系列中,色彩艳丽的颜料堆积在商业空间中,像是一个被无限放大的奶油或冰淇淋,折射出的是全球化享乐主义潮流下的狂欢。在让人五色目迷、口舌生津的密集奶油花之间,“天下”透露出一种材料与载体之间的微妙构成关系,层次和空间在此被巧妙地融入到绘画和行动的思考当中。

徐震,天下


艺术家刘韡与秦思源则分别将作品的侧重点放在“镜像”本身。

刘韡,迷局-ε


刘韡的作品迷局,使用轻盈的镜面与几何形状,构建出中空的几件空间结构。在刘韡的作品《迷局-ε》中,观众难以用“轻盈”、“沉重”、“庞大”和“空洞”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官体验,却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作为购物中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迷局-ε》的一部分,流动与《迷局-ε》的镜面上。当平面的镜像在作品中相互交融互为映射时,这件作品是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内部”?《迷局》积极鼓励人们以新的途径来思考“观看”的意义。


艺术家秦思源的作品《天旋地转》,则直接与艺术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关注的全球经济现状挂钩。在一片镜面的北京之上,同样是镜面的10个国家版图在镜面上不断旋转。旋转的方向、速度以及版图的大小都直接与各国的经济状况有关。并且,艺术家将以每年一次的频率,调整这些版图的旋转速度。

秦思源,天旋地转


良好的经济运转预示着国家将步入充满希望和前景的未来,而经济颓势则暗示着潜在的风险——时间并非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一视同仁的助益者。作品所使用的镜像材质使观众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也促使观众反思自己是如何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角力之中的;同时,每个国家地图作品背面的镜面材质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多重映射,虚拟的物理空间在视觉上显得更深了,这也是对全球金融误导性本质的隐喻。


在众多的消费品之中,猫趴架是人类一项非常有趣的创造。它承载了人类对于猫咪娱乐爱好的主观幻想,而并非猫咪本身的真实消费需要。

陆平原,每一位伟大的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主人—起司


艺术家陆平原将猫爬架放大到可以供成人使用的巨大体量,并将其幽默的命名为《每一位伟大的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主人—起司》。使人不禁联想到供猫娱乐的猫爬架和供消费者娱乐、生活的大型购物中心之间,复杂微妙的联系。


艺术家李景湖的灯光作品《白云》与梁曼琪的《空间绘画—扑克》,更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将商业空间甚至人类社会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光线或是色彩,提炼出来单独探讨。

李景湖,白云


《白云》由过于耀眼的低色温LED灯管组成,令人联想到办公室或是厂房中明亮刺眼的灯光环境。曾有实验显示,低色温高亮度的办公空间能有效提升办公效率,因而被资本家广泛利用。而模仿蓝天的宝蓝色背景与LED灯管,将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空洞而紧张的空间中。

梁曼琪,空间绘画—扑克


《空间绘画—扑克》则用理性的至上风格画面,和色块,带观众暂时从购物中心复杂的管线和色彩中,来到简单的色块中。这些色块更是通过商场空间常见的彩色瓷砖,延伸到整个空间,抹掉整个空间明确的存在意义。


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艺术创作的物质层面,而空间则赋予艺术作品与观众以“位置”的概念,从而折射出艺术实践的社会人文价值。此外,空间也具备工具属性——城市管理者通过空间分配来组织社会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使得社会各资源更加适应当下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在将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公共艺术装置融入到真个购物空间的同时,“镜像”也在爱琴海购物公园的每一层,开辟了独立的白色“美术馆”空间,观众走入白色的区域既走入了商业空间中,一个被预设的艺术空间,并欣赏画框中的艺术作品。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最初由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袁庚提出,并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这句话,也在改革年代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刘任作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将消费过程中不断更迭、满载商业信息的包装盒重新编辑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并以象征廉价的瓦楞纸装裱。

刘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商品价值的消耗与转化在这里再一次被利用,艺术家从广告营销的“美学”中提炼出一种真正的美学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商业价值不断被更迭创造着,美学的演变过程也被展现出来。


从中世纪到现在的网络时代和数码自动化时代,人们身处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无法逃脱,“迷宫”或“迷局” 也无处不在,并且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映射。对于有兴致和勇气迎接挑战的观众,《迷宫》似乎以心理暗示的方式鼓励着观众在身体和视觉上双重进入其中,一同去探寻我们的未来。

徐渠,迷宫


与迷宫恰恰相同的是,现代的商业空间也暗含着其中的错综复杂,以及对于消费者挑战消费欲望的暗暗鼓励。面对消费时代,艺术家徐渠,用这样一座对折的迷宫表现出了错综复杂的双重心态。


在作品《飞逝如电》中,艺术家石青,以一代上海消费记忆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作为表达元素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曾经作为工业化商品的象征与手表、缝纫机并称为年轻人购物的“三大件”。而时隔仅30多年的今天,《飞逝如电》中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似乎已与上海的商业速度关系不大。

石青,飞逝如电


在飞逝如电的时代中,未来也仿佛镜中的映像,与现实和今天息息相关,却又触不可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自: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沙发:1楼] guest 2018-01-06 10:15:10

来源:ActionMedia


无论是格洛伊斯还是伯瑞奥德,都无法准确谈论中国在场的公众性


镜 像 ——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

策展人:尤洋、車宣橋

艺术家:陈文波、秦思源、莱安德罗·埃利希、何岸、侯勇、李景湖、李燎、梁半、梁曼琪、刘任、刘韡、陆平原、石青、曾吴、徐渠、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杨凯、翟倞、郑焕、周啸虎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16日

地点: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上海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


“镜像: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公众化,将爱琴海购物公园打造为具有开放艺术性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引领观众通过体验艺术创作从而更为丰富地感知日常世界。“镜像”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根据爱琴海购物公园地缘环境和空间结构创作专属公共艺术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场地特定艺术等作品类型。2017年首届“镜像”由UCCA副馆长尤洋和車宣橋联合策划。

爱琴海购物公园所呈现的“镜像”公共艺术探讨空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同时回应不同文化系统间的碰撞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思考。公共项目中所呈现的艺术作品或通过身体和广告形象映射无数个人的命运,或用矛盾的视觉线索和连续的失调来探索更为丰富的感官逻辑,又或以特殊的结构和尺寸来探讨审美主体的置换。“镜像”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种生产,一种城市社区精神,一种提问的方式。

“镜像”对于观众和艺术家进行双向提问——它既期待观者从中得到欣喜与知性的感受,并积极参与完成公共艺术进一步的意义构建,也希望艺术工作者借以思考艺术何以在都市再生过程中让城市和社区充满活力与希望,使得爱琴海购物公园成为寻找和发展经验的场所,形成连接不同社区观众的纽带。通过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和生命力得以呈现;通过观看,艺术最终成为镜像,映射的是我们自身对于艺术以及时代的想象和期待;同时,更为广泛的公众能借此机会参与讨论艺术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化意义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