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年度报告 | 胜天作业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914   最后更新:2017/12/27 20:51:4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12-27 20:51:46

来源:长征计划LONGMARCHPROJECT


“胜天作业”档案中一本封面遗失的画册


编者按:


“胜天作业”是由长征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策展研究项目。项目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者郑胜天七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生涯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细究郑胜天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际遇与人生经历,重新启动我们对革命与后革命时代中的中国艺术的感知与理解。

“胜天作业”看似与“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2002)或“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2008-2010)的行走实践截然不同。集体记忆曾被运用为一个串联起各种问题意识的框架,而“胜天作业”试图游走于档案中,展开对历史潜流的溯源,并牵连起对当下的追问。长征计划推出“胜天作业”项目,是通过个体艺术生命与经验来重新丈量中国20世纪艺术史叙述的一次尝试,是长征计划观照历史的一份提案。


2015年至今,策展团队在针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梳理与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将在2018年持续展开问题意识与策展思路的推进。2018年,长征计划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各领域学者、项目与机构,通过“胜天作业”展开讨论与碰撞。


回顾 | 胜天作业2015-2017


2015年12月30日,胜天作业第一次工作坊嘉宾合影。工作坊由“胜天作业”总策展人高士明主持,郑胜天、唐晓林、陆兴华、赵川、刘大鸿、耿建翌、董道兹、董冰峰、张春田、蔡涛、牟森、孙善春、孔令伟、余旭鸿、刘畑、高初、石可、周诗岩、徐晓东参与讨论(排名不分先后)。



2015-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和长征计划共同发起和举办了两次胜天作业策展工作坊——“世纪:SHENG PROJECT”。众位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从郑胜天的材料和线索展开,从世纪、国际、计划、历史经验与历史感觉、广场与偶遇、艺术与革命几个重要维度探讨了“胜天作业”带来的可能性。

2016年3月30日,胜天作业第二次策展工作坊现场。现场由总策展人高士明与长征计划发起人卢杰主持,郑胜天、唐晓林、张杨、张颂仁、汪建伟、邱志杰、杨小彦、张闳、杨振宇、Jo-Anne Birnie DANZKER、David JOSELIT、Diana FREUNDL、卢迎华、翁子健、郑绩、张冰、石世豪、姜亚筑、刘畑、Shuddhabrata SENGUPTA参与讨论。(排名不分先后)


“一个世纪,两种国际”

2009年,郑胜天参与策划的“艺术和中国革命” (Art and Chinese Revolution)在亚洲艺术协会博古馆(Asia Society Museum)举办,探讨从50年代开始苏联传入的革命现实主义如何影响中国,展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调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图为展览现场。



在50年代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中,蕴含着一种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潜能,这是一个世纪里面的第一种国际。到60、70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和变化。80年代起,郑胜天亲历并置身其中积极推动的另一种国际,就是今天大家所讲的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潮流。两种国际之间的断裂、存续、矛盾与转化,在世纪视野下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一个世纪,两种国际”,是对郑胜天艺术生涯的一个简要、粗线条的理解和界定,也成为策展工作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人生是一个广场,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2008年郑再次访问墨西哥时拍摄的广场(Zócalo全景

“走出墨西哥总统府,是一个宽阔的广场,称为‘索卡洛’。后天是新总统上任的日子……一张英文告示:‘游客们:我们为抗议秘密逮捕我们的亲人,在此举行绝食示威……’不久前出土的蒙提祖马旧城遗址……我惊异这么多不同事件同时在人们身边展开,大家习以为常,而有朝一日我们将称它为‘历史’。” ——郑胜天,《墨西哥壁画印象记》,1983


郑胜天将自己的人生喻为“广场”,为策展工作提供了一个主体意象,将郑胜天作为历史“在场者”角色树立成为一个“超级链接”和“枢纽”(Agent),“广场”上的偶然遭遇环环相扣串联了几个时代,同时也指向了其背后集体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图为2016年以胜天作业提供的档案材料与概念所做一个展览可能性的局部效果图,并在不断辩证思考和讨论之下持续推进。©长征计划

图为2017年4月策展团队编辑会议现场。



进入2017年,胜天作业策展团队月度举办编辑会议,在讨论与深化概念的同时,也不断深入对于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


“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

1956年,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墨西哥全国造型艺术阵线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站举办,展出油画、版画和壁画(照片)作品共计四百余件。图为展览画册封面。



郑胜天在“胜天作业”策展工作坊中提到“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激发了在场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郑胜天对其所感兴趣的线索文献的处理方法常是对当事人记忆和文献的询问、追访及鉴识,而不是预设、理论化及鉴赏。图为2011年郑赴普希金美术馆采访关于墨西哥艺术对中国影响的视频截图。


自50年代起,时任上海育才学校美术组版画家王琦对墨西哥及拉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启蒙教学,触发了郑胜天对于墨西哥的关注与想象。此后的1982年至今,郑胜天多次前往墨西哥,围绕在墨西哥壁画以及现代的中墨文化交往的旅行、调研,拼凑出一张50年代青年渴望从中国前往墨西哥,兜兜转转却一直指向墨西哥的地图,为研究和思考二十世纪历史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2017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胜天作业读书会现场。在贺照田教授的指导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参与讨论。与会人高士明、卢杰、何吉贤、萨支山、何浩、程凯、冷霜、姜涛、符鹏、李娜、莫艾、刘卓、唐晓琳、长征计划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2017年5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现当代文学、历史、艺术领域的学者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胜天作业为线索展开了读书会,从30、50、80年代展开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存续、断裂与重组,革命文艺的转换等一系列问题意识的讨论。

2017年11月,长征计划受邀参与广东时代美术馆主办的“文献之名:历史再想像作为当代艺术实践”论坛,并从档案的角度介绍“胜天作业”。


“胜天作业”背后所绘制的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史草稿强调偶发机缘,而不是以主导叙事为核心的特质。“胜天作业”的研究可被视作为一种长征方法,我们用跨越性的弧线(arch)意象取代档案的意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包罗万象(overarching)来谈论这种潜流式档案(under-archival)的策展项目。

1950年代-1970年代郑收集的部分展览画册封面



郑胜天所提供的档案,从个体的角度为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提供材料与线索。“胜天作业”作为一个研究过程,希望成为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历史问题的一个契机和开始。


2018年,“胜天作业”项目三年以来的内容积累将作为“智库”和“索引”,通过深度对话研究形成策展提案,并触发更多可能性。如同项目总策展人高士明所说,“‘胜天作业’并不试图通过文献工作重返历史现场,而是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工作,使不同世代的心情能够彼此通达、重新连接,使被遗忘、被阉割的记忆与故事重新成为当代人的经验。”


随着研究与编辑工作的开展,长征计划微信公众平台也将陆续“解锁”部分档案,分享和启发更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