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艺术引向人群?看一间购物公园的巧思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2341   最后更新:2017/12/25 20:17:08 by 脑回路
[楼主] 脑回路 2017-12-25 20:17:08

来源:artnet


公共艺术项目“镜像”现场。图片:UCCA


12月16日,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和爱琴海购物公园合作发起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镜像”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在购物公园有别于传统美术馆的空间结构前提之下,21位艺术家以绘画、装置、影像、场地特定艺术(Site Specific)等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参展。

徐渠,《拉奥孔 2017》,黄铜、大理石, 120 x 300 x 330 cm, 2017


追溯公共艺术的发端,古希腊雅典的阳光广场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型广场,首次使得艺术具备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现代理念中的公共艺术(Public art)一词诞生在二战后的上世纪60年代: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美国政府推行的“百分比计划”支持下,将大量雕塑和壁画作品搬出了博物馆,转而放置在户外的公共空间里,并由此掀起了空前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运动。

徐震,《天下》,铝、喷漆,230 x 230 x 260 cm,没顶公司出品,2017

秦思源(英),《天旋地转》,不锈钢、电机马达、木质结构,300 x 50 x 220 cm,2017


而购物公园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展览场域?答案是:当然可以。达拉斯的大型购物中心Northpark Center在经历了2006年的翻新后,在60万平方米的空间内除了收纳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和塞拉等等艺术家的作品外,还呈现安迪·沃霍尔、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和安东尼·格姆雷的装置艺术。地产开发商兼收藏家Nasher表示:“如果普普通通的美国购物者不打算去艺术博物馆,那么就把艺术博物馆带到他们面前。”

杨凯,《爱琴海之环:霍夫曼No. 1》,玻璃钢、大理石,180 x 20 x 180 cm,2017


除此之外,贝鲁特的Aishti商场、波兹南的Stary Browar商业区、和巴黎第15区的Beaugrenelle商业中心也都响应着艺术日常化、公众化的大趋势。“艺术+购物”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翟倞,《梦之二》,布面油画,156 x 170 cm,2016

徐震,《徐震专卖店》,尺寸可变,没顶公司出品,2017

如何让艺术更好地糅入大众生活,进入消费环节,将是艺术家与从业者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爱琴海购物公园的“镜像”项目是一次创新大胆的尝试,拥有5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在如此大规模的空间内,展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能达到和不同类型观者展开有效对话的目的?

陆平原,《每一位伟大的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主人—起司》,木头、织物、金属,383 x 417 x 310cm,2017


梁半,《群星》,影像,3’00”,2012

李景湖,《彩虹》,废旧用品,尺寸可变,2009-2017


‘镜像”旨在以镜成像,用诗意抽象的艺术手法将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理念转化为视觉体验与观者进行互动。高达9层的购物空间内可谓处处是景,展览共计展出25件艺术品。这次展览是实验性的,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艺术提问方式。

刘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50 x 200 cm,2017

梁曼琪,《空间绘画—扑克》,布面油画、墙面丙烯、艺术级瓷砖,尺寸可变,2017

郑焕,《工业革命2》,高度强石膏、仿大理石效果,150 x 80 x 120 cm,2017


开幕当日,观众与艺术品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在1层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 )作品《更衣室》中,艺术家模拟熟悉的商场环境,同时弱化了现实和表象之间的界限,把观众投射到一个虚幻的空间当中,不知下一面是真实的镜子,还是迎面走来的陌生人?

石青,《一个商场的诞生》,石青,3屏影像,20’00”,2017

李燎,《以彼之道》,视频、LED显示屏、三维旋转混匀器、手机,尺寸可变,2017


除了个体的自省,“镜像”也探讨了空间与历史的关联;回应多元文化碰撞产生的全新思考。例如徐震的《永生——被丘比特之吻唤醒的普赛克(天使之吻),欧特律阿戴斯》巧妙地将文明史上几大标志性和丰碑式的人物组合到一起,夸张却不突兀,这种罗曼蒂克而充满戏剧性的手法在体现美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古典雕塑艺术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感悟和反思。

周啸虎,《沙之书》,光导纤维、LED灯、钢架、铝板,200 x 200 x 450 cm,2017

曾吴,《学处自持》,双频彩色立体声高清影像,19’00’’,2017。Courtesy of Che Xuanqiao


项目策展方从个体与社会关系、精神文明发展、和客体世界认知三个角度出发,以艺术作品为链条,为艺术家和观者们搭建了一个能够双向提问、共同进步的平台。


正如UCCA副馆长兼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尤洋所说:“本次展览将客体的属性快速切换甚至同时展示着:艺术品与商品、观者与消费者、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等艺术和日常生活间的界限不复存在。艺术作品与商场建筑的结合,具备更加突出的公共属性,也自然而然地与社区居民、来往游客等群体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陈文波,《文明高度》,木板油画、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


何岸,《……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灯箱、LED灯、变压器、电线、金属、亚克力 ,700 x 52 x 7 cm,2017


人们是该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与个体的关系?在这里,“镜像”难以捉摸却又无处不在,观众的行为和应答成为了作品难以分割的部分。

文:Taffe Tang

返回页首